全球知名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有一天突然对品牌感到厌倦,他决定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对品牌进行为期一年的“戒毒”——不购买新的品牌商品。但是,在坚持了6个月之后,他失败了。懊悔之余,他决定来一个大揭秘,全面披露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马丁·林斯特龙将营销中最隐蔽却又最实用的手段称之为隐形说客,正是这些隐形说客,让消费者彻底放弃了理性。利用恐惧、性、名人、怀旧情绪,企业向消费者兜售安全、梦想和渴望;通过同侪压力、口碑营销,消费者不知不觉就陷入购物狂潮;大数据更是企业收集、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利器。
品牌洗脑(珍藏版)读书笔记读《品牌洗脑》:做营销,要学会套路用户啊:)
营销商家们用了哪些“手段”让用户放弃理性,变身购物狂?
有哪些用户心理和行为与品牌、营销有关?
作为商家应如何利用?作为消费者应怎样识破套路、避免被操控?
这次的拆解是昂林斯特龙的《品牌洗脑》
他的核心观点是:品牌通过心理行为,默默占据用户大脑。
关键词
消费者心理行为
营销的隐形说客
◆ ◆ ◆ ◆ ◆
适用于
消费者心理动机研究
营销方案制定参考
消费者反套路规避营销坑指南
一句话说明
消费者的购买和其心理行为有密切关系,而商家则通过洞察和利用这些心理行为,顺水推舟,将它们变成说服消费者购买的“隐形说客”。
让消费者放弃理性,为商家操控,变成买买买的购物狂。
啰嗦几句
作者的整本书,都把营销商家说得很鸡贼,好像他们一直在跟踪用户,到了犄角旮旯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劫财一般。
好像做营销,就是抓着用户先天就有的心理行为和弱点,然后死命地利用,骗子一样,引诱用户上钩,然后搜刮钱财走人!
之前有人看完这本书,总结说:任何事情都是一门生意。
作为一个鸡贼的营销人,我可能要解释一下。
就像谈恋爱一样,我追你,我天天花时间了解你,知道你有点害羞、喜欢看日出、中意打扮干净整洁的男生......
然后我努力变成你喜欢的样子,或者说让你“认为”我就是你喜欢的样子。
我是假装的也好,真实的也罢,我得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了解你,愿意为了你改变,在你身上费心思。最后我们在一起了,你说这笔“买卖”谁输谁赢?
恐怕为时尚早。
最终要看的,是我这个人,我是否善良、是否真的对你好、我们是否真的合得来。
是!认识你的时候,我用了一些方式和手段来吸引你,因为这样才能让你注意我,走近我。你非要说这是骗,我可能有点无辜。
营销也是一样。商家挖空心思地了解消费者,研究用户动机也好、利用心理行为也罢、在购买环境上动手脚等等,是希望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是!有些商家特别鸡贼,甚至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甚至让你不经思考就掏钱了,你被骗了吗?被套路了吗?
我认为和谈恋爱一样,重点在于,商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不是符合你的需求、有没有解决你的问题、是不是真的适合你,这才是最最关键的。
如果自己的产品烂得不行,还拼命挖空心思的套路你,那么就请你拉黑他吧。
作为消费者的你,也有必要看看这些套路是啥,关键时刻,挺身说“NO!”
有些套路是出于真心,而你们相互爱着对方。刚刚好,每个套路我都理解成“关心”。
有些套路是出于假意,早就打好了劫财劫色的算盘。刚刚好,每个套路我都“熟记于心”。
所以,套路套路,也没啥不好吧:)
本书结构性不强,大多数观点我在其他学习中都已获得,简单整理了重点读书笔记,供你参考。
书里的核心观点没有那么神,作者想尝试看看被品牌荼毒的消费者能否自救,说自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品牌解毒”,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了商家使用的“黑暗套路”。
我想作者的这个形容过程,就是为了“套路”你看这本书吧。哈哈哈:)
◆ ◆ ◆ ◆ ◆
隐形说客让你放弃理性
隐形说客有这些:
恐惧
性
名人
怀旧情绪
渴望
同侪压力
◆ ◆ ◆ ◆ ◆
本书关键笔记
前置营销:婴儿营销政策
◆ 1、提前影响孕妇、婴儿,便抢先获得了人们后续的购物选择◆
针对孕妇群体,不同产品区域配合不同的味道,孕妇儿时流行的音乐→ 孕妇上瘾+宝宝出生后喜爱此环境+影响宝宝未来饮食习惯
举例
购物中心播放的音乐:孕妇们儿时流行的音乐
购物中心服装区:强生婴儿爽身粉
食品饮料:樱桃气味
◆ 2、提前影响未成年少男少女使用成年用品(化妆品、香烟等),便提前获得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占有率◆
童年时期影响:
- 53%的成年人和56%的青少年使用他们童年时记住的品牌,尤其是食品、饮料、保健产品和消费日用品
- 实验证明:孩子在3岁时就能感受到使用某些品牌带来的社会压力,也已经相信穿戴、拥有或消费某些品牌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风格
举例
问一个学龄前儿童有关乐高的问题时,他回答说:“它真的很好玩,我必须拥有它。如果我有乐高,大家都想要来我家玩,如果没有乐高,他们可能不会喜欢你。”另一个孩子说:“麦当劳里有一个游戏场,你可以在那里玩,大家都会喜欢你。”
前置化对少男少女的营销:
举例:化妆品、剃须刀、烟草、车等的前置化营销
◆ 3、儿童影响一个家庭的消费方向◆
激发孩子的购买欲,就是激发了整个家庭的购买欲
75%的自发性食品购买都是源于一个喋喋不休的孩子
恐惧+负罪感=营销组合拳
◆ 1、原理 ◆
- 恐惧会制造相当的满足感:大脑处理恐惧和满足的区域有大量重合
- 恐惧有传染性
- 恐惧+负罪感,可以从情感转换成行动
- 女性比男性对恐惧和负罪感更没有抵抗力,尤其是新妈妈
◆2、公式◆
恐惧诉求=痛苦场景(具体、清晰)+严重后果(难以承受)→解决方案(购买产品)
◆3、恐惧营销的常见分类◆
对失败的恐惧
令人恐惧的自己
对“最差形象”的恐惧
对于被孤立和被当成局外人的恐惧
制造过度恐惧:对细菌的恐惧
对细菌的恐惧举例:制造新鲜干净错觉
果酱盖子上的窄白色胶纸带,如果完好无损,就说明没有人打开过罐子
酒店在马桶圈上垫纸、玻璃杯上放纸盖子
超市里蔬菜上喷洒的露珠、用冰块制造有流汗感的饮料、一进门的鲜花、用小黑板写上的价格
新鲜的符号;麦当劳在灯内部漆上绿色的叶子,在绿色的背景下展示新鲜的西红柿
水果能激发消费者和“健康”、“新鲜”和“清洁”之间的强烈联结:洗发水、护发素、婴儿香皂、唇膏、茶叶、化妆品等;多数果汁的纯度都很低,在包装上印上了丰富水果的装饰
成瘾
手机:
人们的大脑对于手机声音的反应,和对于其男友、女友、侄女、侄子乃至宠物的反应是相同的。总之,人们对于手机的成瘾行为不能从医学角度来解释,而是因为“真爱”。
糖、垃圾食品、咖啡因:
让人成瘾、戒掉甜食和戒赌一样难(垃圾食品的成瘾效果比海洛因还高7倍)
唇膏效应:
唇膏的致瘾成分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在于每次使用的重复仪式中,所得到的一种真正的“陶醉感”,尤其是含有薄荷成分的唇膏。
游戏:
如果游戏设计对路,重复玩不仅可以让人们被游戏本身吸引,还可以重组人们大脑,让其沉溺于购买和购物的行为
举例:
拼多多的多多果园
每天早晨喝咖啡时在星巴克签到成了惯例
渴望
不一定是视觉上的品牌符号,可以是植入产品的声音或气味,都能激发人们的渴望
无意识的信号:饮料公司在广告中用了几十年的微小“汗珠”,激发了我们大脑中的渴望
性
你可能没想到
1、全世界的男人每天会想32次“性”
2、偶遇色情网站孩子的平均年龄只有11岁
3、排名第一的男性的性幻想场景是:一个男人躺在热气腾腾的浴缸里,周围有三四个裸女,旁边有一瓶打开的香槟,香槟的泡沫溢出来,流进了浴缸。
4、比伯现象(老牛吃嫩草):以青少年作为幌子,实际瞄准的是青少年的妈妈(可联想TFboy的妈妈姐姐粉)
同侪压力
1、从众心理:人类想要其他人想要的
推荐的作用惊人
如:十大最受欢迎、别人也在买
2、稀缺会加剧同侪:越少更想要
饥饿营销
3、自信和自尊心程度越低,越依赖品牌。亚洲人是全世界最容易被洗脑的
怀旧情绪
1、对事件的记忆比切身体验更加重要
我们获得的最愉快的时光,有99%来自于初次体验
怀旧之情是心理健康的一种来源:沉浸在回忆中能够提升情绪、提高自尊心,还能加强人际关系
2、实际想要的是成年人烦恼来临之前的时代
不安的消费者寻找能够带来安慰感的元素:声音、气味、外观、记忆(熟悉的童年时期挚爱品牌的字体)等
名人效应
1、勾起幻想:名人会唤起人们对“理想的未来自我”的幻想
2、放弃决策:对专家的信任驱使人们放弃制定决策
大V、网红和KOI卖产品
3、喜欢神秘:人们对拥有仪式(神秘感)的品牌会产生更多情感依赖、更为忠诚
皇室成员戴着长手套并不是为了显得优雅,而是在有意地创造出和公众的心理距离。
情感象征
通过在产品与某些积极情绪之间创造关联,比如健康、希望、幸福、信念、纯净、好运、社会责任感等,刺激购买欲望
◆ ◆ ◆ ◆ ◆
总结
真心的套路才是好套路
好套路能赚钱,而不是骗钱
别怪套路
你本可以有智慧对它说不!
— 完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品牌洗脑(珍藏版)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