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佛教里叫行禅,这是一段真实的行走旅程。鬼脚七一个人,不带分文,独自托钵乞食,从佛教圣地五台山徒步到峨眉山,全程两千多公里,历时81天。会遇到什么人,会发生什么事?行走之前,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这样一路走着,一路记录下拜佛遇到的有缘人和所感事。目及之处皆为世界,所感之处皆为道场。对鬼脚七来说,他用这段旅程来思考:我是谁?我与自己、与周围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修行感悟。如果让你放下名利,放下俗世的枷锁,放下你眷恋的人和事,你会开始这样的旅程吗?也许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那就跟着鬼脚七的所观所感,在心灵上去实现一次“行禅”。
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读书笔记◆ 自序 从内心长出来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 托钵乞食
>> 王尔德说:活着是珍贵的,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我想,认真的时候,我是活着的。
有人问,这次行走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陷阱。好像他知道了我最大的收获,自己就能有所收获一样。不是这样的,只有从自己内心长出来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所有听来的看来的,除了让头脑满足一下好奇心以外,没有别的作用。
◆ 第一章 一路向西
>>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都非常殊胜。
◆ 为什么要短期出家
>> 住和尚的叫青庙,住喇嘛的叫黄庙。
>> 万物都是觉知。你即觉知。
>> 本来只是一个发生,却被头脑贴上了一连串的标签。
>> 当我们只相信自己的标签是对的,当其他标签和我们不一样时,我们就会生气,甚至会发怒,开始争吵。
>> 菩萨有逆行的法门。凡是打击你、压迫你、刺激你、欺负侮辱你的人,使你爬不起来的人,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萨。
>> 《沙弥十戒威仪录要》
>> 当与老成人俱。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
到人门户,宜审举措,不得失威仪。
家无男子,不可入门。
若欲坐,先当瞻视座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宝物不宜坐,有妇人衣被庄严等不宜坐。
欲说经,当知所应说时、不应说时。
不得说:“与我食,令尔得福。”
附:凡乞食,不得哀求苦索。不得广谈因果,望彼多施。多得,勿生贪著;少得,勿生忧恼。不得专向熟情施主家,及熟情庵院索食。
>> 佛经《四分律》中规定,僧人可以吃三净肉: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杀。
>> 净空法师说了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我们天天拜佛,拜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保佑我们,阿弥陀佛是我们心外之物,我们就是外道,附佛的外道。这个外道是当中附带着有佛、有佛法。
佛法讲“外道”,不单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连佛教本身也包括。
说佛教是外道!估计只有净空法师敢这么讲。听得懂的人都知道净空法师的意思:一定要向内求!
那到底为什么拜佛?我的理解是两点:放下我执;生恭敬心。
>> 《佛陀传》中佛陀说的一段话:
向大地学习吧,不论我们把清香的花朵、香水或鲜乳汁撒在地上,又或是秽臭的粪便、尿、血、黏液、涎沫等丢弃在地上,大地都一概领受,无牵无惧。
>> 每件事情的发生,都只是发生,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头脑加上去的。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阿弥陀佛!
◆ 第一次乞食
>> 僧人为什么要乞食?这是一种修行。《金刚经》一开始就写道: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佛陀成道以后,还在乞食。乞食的作用,主要有四点:
降服我慢。每个人自视很高,这是修行的一大障碍。
不贪口味。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可以克制口欲。
专心修道。不用考虑到底该吃什么的问题了。
令见者心生惭愧。
>>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人之所以这辈子能成为人,概率非常低,有多低呢?佛陀说了一个比喻:
有一个木板上有个孔,木板一直在海上漂来漂去。有一只眼睛瞎了的海龟,每一百年才出来海面上透气一次。有一天,这只盲眼海龟又出来透气了,脑袋刚好伸到了那个木板的孔里,从中探出头来。
就是这个概率。
>> 心平何劳持戒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佛陀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一个馒头的形成,得有多少因缘和合:种子、阳光、雨水、大地、人工、柴火、加热、和面……一个馒头里包含了无数因缘,这么奢侈地送到了你的嘴边,你忍心把它浪费了吗?
◆ 一名企业家的故事
>> 我认为人之所以性格偏激,大多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安全感。”
>> “所有的事情,对大家来说,都是同样一个发生,但在不同人的头脑里,会有不同的结论,包括当事者自己。到底哪个结论是对的?到底真相是什么?
“每个结论都是对的,但每个结论又都不对。连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都会变,当事人的想法并不是标准答案,只是结论之一而已,跟其他人的结论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的结论都是对的,同时,每个结论也都不对。
“到底哪个是真相?如果当事人自己都在怀疑自己的想法,就没有真相吧!是的,根本没有真相!如果没有真相,那么每个结论都可以说是真相!同时,每个结论又都不是真相!
“看了这么多,或许我们有点体会了: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每个人看见的世界也只是自己内心的世界。”
◆ 谁比谁更苦
>> 他讲出离心,讲生命无常,讲轮回过患,讲因果不虚。
>> 顺治皇帝写的一首诗: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 六祖说: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
>> 难道这些事情我都不应该在乎吗?因为我爱他们我才会在乎这些事。
当然不是不在乎,是不挂碍。你可以在乎,你可以重视,但你不用挂碍。也就是说你不要因为这个事情焦虑、纠结、痛苦、埋怨。
我以前用了一个词:牵而不挂。就像你关心一个人,你只是想起他,但不用一天到晚担心他,这就叫“牵而不挂”。
还不理解什么是心无挂碍?南宋无门禅师有一首诗写得很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般若bō rě]
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度牒dù dié]
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 唐 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
[比丘bǐ qiū]
亦作“ 比邱 ”。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
[沙弥shā mí]
指初出家的年轻的和尚。
>> 剃度了还不算正式的比丘,只能算是沙弥,正式的比丘要受具足戒。玄奘受具足戒是在成都大慈寺,那年他二十岁。
◆ 生活中90%的压力来源于攀比,而不是生存
>> 烦恼是永远解决不完的。
那如何彻底解决这些烦恼呢?烦恼就是苦,修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出家,就是为了解决众生的苦。最后通过他自己的顿悟,通过七七四十九天在菩提树下打坐,最后夜睹群星而悟,他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的智慧德相和佛一样没有任何区分,没有显露出来是因为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像尘埃一样把它给蒙蔽了)。
>> 有一首偈诗: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大法船》: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真正修行的人是看不到世间的过的,你能够看见别人的过错,你自己肯定有一个过错就是爱挑别人的毛病。
>> 生活中,如果有人很愤怒地骂我们,我们该怎么处理?
首先,对他要起怜悯心。对方愤怒,是在伤害他自己,怒伤肝啊。他这么愤怒,还伤害自己,自己处在苦海还不自知,多苦啊!
其次,对他要起感激心。我们每个人都有累世的业障,被骂,业障就会消除一些。他通过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在帮助我们修行,我们不应该感激他吗?
最后,还要起惭愧心。我们人身难得,他之所以骂我们,说明我们肯定有做得不够的地方,他过来帮我们修行,我们修行还这么不精进,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怜悯之心,感激之心,惭愧之心,鼓励自己精进修行。
>> 现在回头看以前在家的那些经历,自己对名利、女人的执着,很有感慨。世间之事就是这样,你想控制的,都会控制你;你想得到的,都在伤害你。
>> 我问他正当壮年功成名就,为什么要出家?
他笑了笑说:
“以前没有名没有钱的时候,对这些很痴迷,经历了才知道真的没有太大意义。医院待久了,看了太多生死,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生命无常。人身这么难得,难道我们要用来去追求名利吗?
“人身难得,生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人生真的很苦,有了名利也很苦,明白了这个,才知道人生只有修行是唯一值得去做的事。”
>> 时间用来赚钱才算不浪费吗?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这些时间组成了我们的生命。你不觉得把时间用来赚钱,才是浪费生命吗?然后我发现一个可怕的结论:
如果你想浪费生命,就抓紧时间赚钱;如果你想珍惜生命,就安住每一刻。
◆ 《金刚经》——让心宁静的智慧(上)
>>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 佛陀去城里要饭,看上去好像有点没面子。但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去上班,难道不是去要饭?再仔细想想:工作、做生意真的和要饭一样。
每个人都是在要饭,只是人们忘了这件事情,忘了自己吃不了多少,要了很多很多还去要饭。每天还在想为什么我要的比别人的少呢?还给自己定了目标:我要成为世界上要饭最多的人!你说傻不傻?
>>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由“外国人”写的经书难懂,由中国人写的经书就容易懂;讲道理的佛经难懂,讲故事的佛经容易懂。
玄奘被称为唐三藏法师。什么叫三藏?指的是经、论、律。“律”主要指戒律;“论”主要指一些菩萨、大德写的论著;“经”指佛说的或者佛印证过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所以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外国人写了再翻译过来的。但有一部经,也只有一部佛经是由中国人写的,那就是《六祖坛经》。
>> 内心存在的东西,就是“因”,外界给予的东西,就是“缘”。
>>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 顺风顺水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修行大师,遇到挫折和困难,瞬间就都变回了普通人,我们像智者一样劝诫别人,像傻子一样折磨自己。
>> 古代有“舜帝闻善则拜,子路闻过则喜”之说,之所以“拜”,之所以“喜”,是因为以后不会再犯这个过错了,当然要喜了!
>> 六祖惠能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
意思是说:想要做脚踏实地的修行人,不要起分别相,看不见世间的过错。如果你真的看见别人的过错,那么你一定自己有过错。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我国的古语。不只是不论“人非”,而且内心也没有“人非”!你一旦看见别人的过错,就会有埋怨责怪,起嗔恨心,烦恼种子自然就种了下去。哪天再次发现此人的过错,因缘成熟,你估计就该爆发了。
为什么说“看见别人的过错,那么一定是自己有过错”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修行人,应该懂得所有的事情发生,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都是各种原因组合才会发生,所以不会是某个人的过错。如果你认为是他的过错,首先你就没理解因缘和合的道理,另外,你还盯着人家的不足看……所以你自己一定是有问题的。
>> 我们都有习性,有时候习惯抱怨别人。抱怨过去谁谁谁对我们不好,抱怨习惯了,就只看见他们对我们不好了,完全忘记了他们对我们的好,也忘记了自己对他们的不好。
>> 我理解之所以要出家修行,是因为我们最开始的修为和定力不够,需要远离一些负面的干扰,出家当然比在家要少一些干扰,这样更容易精进修行。
◆ 第七章 行走日记
>> 其实,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才能不在乎所谓的面子。
心里没有自己,才能做自己!
>> 如果有人骂我们,应该生怜悯心、感激心、惭愧心:
因为对方生气,损害的是自己的身体,轮回之中。生怜悯心。
回想自己也有如是问题,对方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帮我们修行。生感激心。
自己的问题居然还有这么多,居然还在伤害有情众生。生惭愧心。
>>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 今天终于明白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了,就是:修行,了生死!
>>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稻盛和夫的话:活着是为了用更崇高的灵魂迎接死亡。
>> 有首偈诗:
通过行走,
发现自己。
觉,悟,自在,
在自不在他。
>> 有首偈诗:
通过行走,
发现自己。
觉,悟,自在,
在自不在他。
>> 元晓大师说:
我纵使尽一切神通,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在花凋谢时好好欣赏它的凋谢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