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读书笔记5000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者:叔本华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作者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人生哲学。通过“生的智慧”,尤其是通过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与实践,人可以克服意志,战胜欲望,从而解脱痛苦。作为叔本华的第1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读书笔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批判之随笔(一)

开篇之际,有必要先说说主体与客体在哲学领域的认识进程。从古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到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的理念论初见认识论端倪,但总体来讲,古希腊哲学仍然属于主客一体的朴素思辨哲学,一直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主客二元论算是提上议事日程,成为后期哲学无法越过的首要命题。

一直以来,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争论的焦点无非是世界的本质是来源于经验,还是只能通过理性去进行推理得出,但不管如何争论,都一直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与规律是一定的,而问题仅在于我们如何去真正的认识到它而已。从德国古典的康德开始,正面迎接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就是说,存在本身,是物自体,但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是在我们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也就是认识之网去捕捉自在之物之后而形成的现象,何为认识之网?那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的先天认识结构,它只是形式,而这个形式添加入杂多,就成了现象,这个现象,就是我们眼里的世界。因此,不是客观存在决定了认识,而是认识形式决定了客观世界对我们的表现,正所谓“知性为自然(一切可能的经验之总和)立法”。那个所谓的客观存在,仅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外,不可知。

叔本华其哲学,就是从康德出发的,其实第一章节的关于“世界即表象”,基本也就是对康德认识论的再说明,他所说的表象,也就是康德所言的现象。而由于我先接触的黑格尔,后接触的叔本华,而黑格尔与叔本华又是冤家路窄,从个人本能上,对于叔本华的反理性哲学立场,颇感不以为然,这似乎又恰恰证明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人的本能实在强大,但我仍然相信,理性并非辅助,理性能够引导人类走那条自己选择的路。

啰嗦一点,若要读懂此书,按照叔本华自己在序言中所言,至少要读一遍它的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还要有一点康德哲学以及印度哲学的基础,当然,哲学史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在我看来,如果没有读过它的《四重根》,能搞懂这本书,那你一定是天才。说远了,下面回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下文逻辑既不严谨,顺序也七颠八倒,看官们将就着看吧。

一、世界是表象

前面提到,叔本华的哲学,开始于康德,说得再仔细些,他的认识论起始于康德,第一章“表象世界初论”,主要谈的就是世界就是表象这个方面。什么是表象?就是主体所认识到的一切,或者说是主体观念内的一切,也就是客体。那什么又是主体呢?就是那个只能认识非我,而无法认识到我的我(通俗但不够准确地说,就是动物的感知与思想)。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奇怪,怎么可能我无法认识到我呢?叔本华认为,我所认识到的那个我,当我被认识之时,就已经是非我了,更多时候,指的是我的这个身体,因此,我的身体,也是表象。而表象世界,又分两个范畴,一个直观表象,一个是抽象表象。

根据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基本主张,表象有四大类,第一类“现实对象”,第二类“概念与判断”、第三类“时间和空间”、第四类“人类行为”。这四类对象都受制于充足理由律的一种特别的形式,充足理由律以其最普范的形式宣称,凡事物无不具有关于它为什么如其所是而非所其所非(如此这般)的理由和解释。

先谈直观表象,其实就是第一类(现实对象)和第三类表象(时间和空间)的复合体。前面说过,表象包含了内容与形式,而对于直观表象的形式,取决于人的先天认识结构,它存在于人的知性之中,这个形式或结构,就是时间、空间以及因果律。这里,我们先谈谈时间、空间与因果律。

1.第三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时间、空间-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律

时间和空间是内感受力与外感受力的形式,存在于纯粹感性之中,其加之于感觉的杂多材料之上,我们才有对现实对象的感知。时间是由无限数目的秩序井然的时刻(无限短的一段时间)组成的,颇像一条线上的点,每一时刻都与其他点相关也依赖于其他点而具有确定无疑的位置,这一切组成了时间的充足理由;与此对应,空间是由无线数目的秩序井然的点构成的,形成了线、角、面积、体积,这一切都各在其所在,是其所是,因为其他的点也各在其所在,是其所是。也就是说,空间就是各个位置互相之间的“确定”,空间各部分各有其充足理由。

说到此,引申一下,算数,本质上就是对时间的计量,正如几何,就是对空间的建模,因此数学本身,是对人类的先天认识结构-时空的量化建模,也是对它的抽象表达,它建立在直观形式之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自然科学,数学是理论基石,而一个学科要称之为科学,一定得建立在用数学表达上,你只要无法用数学表达,那么你这个学科就还是不成熟的。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数学难道不会错吗?不会,因为它是先验的,无须经验验证的,取决于人之为人的先天认识结构,只要我们还是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先天认识形式就不会变,而对这种形式的抽象表达—数学,就不会错,从某一种意义上讲,数学,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种语言,是人类用于理解与表达时间与空间的一套认知工具,既然是工具,当然不存在错的问题,只有可能使用在错误的时间、地点、立场。就好比一把刀,它是没有对错之分的,用来切菜就是正确的,用来砍人就是错误的(又扯远了)。

2.第一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因果关系-关于变化的充足理由律

在物质性构成的世界中,每一变化必有一个原因,“每一出现的事态必定继起于前于它的一个变化,或者说是这个变化致使的。”我们说一个事件的起因,一定是这个事件前边的那个变化,而那个变化本身又继起于更前的变化。当一个或几个实在客体进入一种新状态,肯定有一个状态在这一状态之前存在,新状态就是从这一先前状态中而生的,所以,第一类状态称作为原因,第二类称之为结果,而第一类状态之前又有一个状态,此时,它又成为了结果,那个先前的状态就是原因,以致无穷。

因果律支配的是“变化”,原因与结果都是变化和状态,那么就要问了,物质是什么?我明明看见了一个苹果,你怎么用因果关系解释?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物质不变定律”,也就是说,我们把存在称为实体,而“实体是永恒的”,意指它既不产生也不消亡,因此,在宇宙中它的存在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答案呼之欲出了,物质的本质,其实无外乎只是存在在当时当下的一个“状态”。刚才说的苹果,只是由组成苹果的元素因各种机缘巧合(受因果律支配)在某一刹那形成的状态,而当我们吃掉它之后,苹果这个物消失了,但无外乎只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存在而已。

前面讲了,时间与空间是主体的先天感知形式,因果律呢?我们一直以为,世界就是客观地存在联系和规律,我们问为什么,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存在了“为什么”。其实不然,客观世界,它就只是在那里,无因无果,而人之为人,是通过我们知性中的先天存在的因果律形式,通过寻找事物背后的原因,才得以建立起整个人类的知识大厦,因此,因果律是我们附加于世界之上的。

综上所述,我们的直观表象世界,取决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时间、空间、因果律。时间与空间是表象世界的结构,因果律是变化的形式,这三者统一地将杂多按照其形式建造成主体观念之中的表象世界。

引申一下,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在空间上泛言破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在时间上泛言破相。佛学的理论基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也就是一切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本性为空,即为假有。“我”不过是由组成“我”之元素因缘和合刹那间的聚散离合罢了。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对自己、他人、众生都不起分别心,对寿命的长短也不起分别心,一言以蔽之,把大家都看成散碎的“六大”和“五蕴”(六大和五蕴鉴于篇幅限制,不过多解释,感兴趣的看官可自行查阅资料。)而佛陀只是为了沟通方便,又受制于语言,才不得以借用我、人、众生、寿者这些概念,因此“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关于空的问题,现代的物理学的顶尖理论“弦理论”认为,各种基本粒子是由基于普朗克长度的弦不同程度振动和运动而形成的,而弦本身,很可能只是空间的多维折叠,那可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而叔本华的哲学,除了康德,一大源泉就是来自于印度哲学,此处多说几句,愿莫烦焉。

3.第二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逻辑必然性-关于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接下来谈谈抽象表象。所谓的抽象表象,其实就是概念,是前文提到的第二类表象,就是我们对事物所下的定义。概念,都是抽象的,而且是一般的,把无数特殊的存在归于自己之下,但从纯粹概念来讲,又得区分直观概念与抽象概念,什么是直观概念?就是对直观表象的一般化(抽象)定义,比如苹果、桌子、地球、太阳等等,即殊相;而抽象概念则比如国家、社会、抽象、存在、实体等等,即共相,这样的概念,就离直观表象较远了,是对想象体的一般化定义。

谈到概念,就必须要说理性,但是概念作为抽象的表象,它必须以直观表象作为材料,通过理性,对其进行思考,将直观表象进行在思想中的升华和分解,形成概念,要注意,概念无外乎只是对直观表象的摹写和复制,它既无添加额外的形式,也没有增加任何的内容,但这个概念,由于它成为了抽象的表象,直观性随之消失,此时必须采取方式将其留存,这种方式就是语言,说得更具体一些,用的是语言中的词或符号。

但是,光有概念还不足以形成知识,我们需要把不同的概念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判断,才能称之为知识,而真判断,也就是真知识(真理)。在叔本华看来,一个真判断又必然具有外在于它的某种理由,这理由构成了它的可以称之为真理的依据。

叔本华认为,能够构成真理根据的理由分为四类:逻辑的、经验的、先验的和超逻辑的真理。逻辑真理,说的简单些,就是一个判断只要逻辑上正确即可,举个简单例子,“苏格拉底是人,人都会飞,苏格拉底会飞”。这个三段论,逻辑是正确的,但是否为事实,是悬而未决的;经验真理,就是说一个判断可以建立在第一类表象即通过感觉而来的直观的基础上,因此也就是经验的基础上。举个例子,“鱼在水里”具有经验真理,因为它基于一个直观的事实,一个现实对象“鱼”,处于另一个现实对象“水”中;先验真理,一个具有先验真理的判断,是基于时间、空间、因果律这样一个由直观感性与知性所决定的先天认识形式基础之上的判断。举个例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是直观和先验的,基于空间的性质,“若无原因,则没有事件能够发生”也具有先验真理,它是基于因果关系的性质。最后,超逻辑真理,就是基于全部思想的形式条件的判断,也就是1.同一律:主词等于它的谓词之总和,或a=a; 2.排中律:谓词不能同时既属于又不属于主词,或a=—a=0;3.矛盾律:两个相反的、矛盾的谓词必有一个属于主词。

前面提到,抽象的表象是由理性反思出来的,但是要注意,理性提供的也只是形式和法则,它本身没有内容,其内容依赖于知觉与感性提供而来的直观表象。说到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反理性主义”,叔本华的哲学立场是反理性的,你不禁就要问了,前面讲了这么多,貌似头头是道,有逻有辑,自己不就是在用理性表达,怎么还反理性?叔本华的所谓“反理性主义”,并非我们寻常意义上的不讲理,彻底不要理性,叔本华认为,理性本身只有形式与法则,它没有内容,它不能无中生有,他反的是哲学史上那些唯理论者,就是企图完全凭借理性本身,不依靠任何经验,就直观地推导出整个所谓的看起来完美无缺的世界体系,在说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人,都是骗子。

另外,叔本华认为,理性认识就是“知”,相对而言,直观认识就是“感”,而理性认识就只是对直观认识的抽象认识,是对直观认识一种的摹写和模仿,只是换了另外一种形式罢了,其本身并没有产生新的认识,最大的价值无外乎只是便于保存和传播知识,而在个体的行为之中,理性认识更多时候不仅没有促进作用,还可能有所阻碍,他举了手艺人、艺术家、歌唱家为例子企图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认识方面,由于理性认识只是对直观认识的摹写,其本身就一定不可能是对直观的全然描述,他主张直观才是真理的源泉,因为只有直观是不需要问为什么的,而理性的推导,应该是次于直观认识的,是应该在缺乏直观时使用并置于直观认识之后的,一切的可以称之为科学的体系知识,最开始最原初的那个认识一定是直观的,不证自明的,就好比几何学里的“公理“,而所有后续的体系知识,都是由那几个原初性的公理推导而出,这么看来,除了公理以外,其他的知识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逻辑推导上,而理性认识又是远离直观的,不可信的,因此,只有直观才是绝对的真理。贬损理性,抬高直观,是他的反理性立场。关于这个问题,我是不完全赞同的,就按照他的逻辑,理性认识只是对直观认识的抽象化摹写,而逻辑本身又是理性的先天形式,但我们要注意,没有理性认识,直观就只是直观而已,它不仅仅无法保存和传播,要知道,一方面,知识不是一天就成的,一个手艺人,他能够把握和产生直观认识的时间就只是他的一生,如果没有保存,后面的人不能继续走他的路,而只能又重新把他的路再走一遍,即便不走他的路,自己的路也是从0开始走,而知识得以保存,文明就突破了人的有限性,以人类群体的形式在向前进发,只要人类还在,这就是无限的;另一方面,我们的科学知识,既有理性的逻辑推导,但不要忘了,真正的科学,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除了有理论,还要符合实践,能够进行量化的预测,才可称之为科学。即便是一个手艺人,如果他对于他的手艺仅仅只有悟性上的直观,虽然也能够把手艺做的出神入化,但如果他能够更进一步,将其对手艺的直观认识上升到抽象的认知,“知”指导“行”,“行”的过程再更新“知”,新“知”又可以指导新的“行”,周而复始,可达知行合一。(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