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书笔记5000字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作者:彼得·海斯勒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书笔记

阅读何伟(彼得·海勒斯)的文字时会有种强烈的熟悉感,熟悉的国土,熟悉的生活场景,熟悉的少时回忆(90年代和世纪之初的乡镇),与此同时,又伴随着的强烈的怪异感和疑惑感:那些我深以为然却露出别样侧脸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现象,那些我成长中纷纷见证过又不曾串联起来的乡村事物,那些我从未思考过或绞尽脑汁也想不到的角度。不只是在《寻路中国》,《江城》、《奇石》中也是如此,但是在《寻路中国》中尤为明显。

1. “陌生化认知”带来新的审视

熟悉感是自然的,同一片国土上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同样的生活印记,但不同人却看出了生活不同的侧面,何伟看到了最值得我们了解的那一面。一个美国人对我们熟悉的“中国事物”的“陌生化认知”应该是怪异感的主要来源。作为一个外国人,何伟被称作“来自美国的观察者”。他真实的体验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生活(从绵延的城墙到北京边郊的村庄,丽水的工厂,再到江城涪陵),仔细的观察生活中人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没有国人所充斥的“理所当然”和“熟视无睹”,并尝试思考其背后历史累积下和生活水平限制下的特殊性。

关于陌生化,柴静在《看见》里提到并尝试过这种认知方式,通过将熟悉的事物(词语)陌生化,从而更好的发现事物中我们因理所当然而省掉的思考,因熟视无睹而在无意中忽略的细节。实际上, 柴静所使用的“陌生化”更多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技法,通过陌生化的文字处理来促使读者的重新“看见”。“Defamiliarization”(陌生化) 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一直就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艺术表达效果。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使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

文学上的“陌生化”表达需要改变已有认知的思路和刻意的陌生练习。何伟并没有尝试独特而不同以往的表达视角(比如脱离人,从动物、文物的角度等等),也不需要超凡脱俗的语言表达;他本来就是中国以及这个土地上的一切的“陌生人”,通过“陌生人”的描述,我自然对熟悉日常获得了某种程度的重新认知。比如长城,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中国悠久历史的象征,但很少有人把它和修建时期的大动土木、劳民伤财以及民怨四起放在一起思考(至少如今的歌颂和历史上的苦难从来都是分开叙述的),也没考虑过这一道墙到底能挡住什么,有没有发挥过所设计的功能?它如今又在生活在其脚下的人民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在这方面,仿佛长城是新的、是陌生的。又比如北方农村常见的旧军装,我少时常见于街头路口,并习以为常,却没有想过到底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人们被迫穿上家人从军留下的旧衣物,还是因为军装制服所带有的权威或官方感:能凸显个人形象而成为对外交流的“证件”,又或是因为这种衣服在本质功能上的结实耐操而成为农民们理想的工作服?答案不得而知,也可能兼而有之,但这种思考确是第一次被引发出来。还比如《寻路中国》封面中高速公路上的假人型交警也被作为描写中国的一种“特色”。地方人稀的高速公路上确实不具备真人交警的条件,但为什么国人会突发奇想想到这种方式?这中人型设计是否带有某种文化传统性?和兵马俑的设计是否又有某种共通的思想在?我想何伟或者出版社之所以挑选这张图作为封面,自然有其背后的思考,而我习惯了农田上稻草人、商场活动中的气球人和伟大的历史遗产兵马俑,早已对此类种种熟视无睹。(年后从老家自驾回沪,在合肥到南京段公路上又看到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假人型交警,到猛一下看到真人时,竟要仔细区分到底是真人还是假的。)

2. “联合评估”塑造的对比研究效果

当然,除了天然的陌生化之外,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国人生活,又恰到好处的达到了“联合评估”的效果。所谓联合评估或者单独评估,是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种方式,是说我们把两种东西对比来看的时候,往往比单一看一个事物时更容易发现有些难以评价的特征上的差异性。

把中西方进行对比研究在历史、政治、文化研究中比比皆是,而且也是很多社科领悟重点的研究方式。也有人会就城市、乡村生活进行一定的对比研究,但是何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未简单粗暴的将所经历的中国生活与记忆中的美国人民生活直接对比,形成一种对立关系,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这是某些带有政治意图的西方写作者所擅长的做法)。而更多的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描绘出国人生活中行为的“神奇”之处,那些超越了理性认知的范畴,明显举止怪异,却能与所处环境相容,并不突兀的一切,这又是一般国内写作者很难感受到、关注到的。何伟来自美国,有着西方的教育背景和思维方式(生活中美国,毕业于普林斯顿,后在英国牛津学习),正好把这种“联合评估”发挥到了极致。得以在生活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感受,去看到很多我们单一评估时认为完全正常,或者不合理到没办法的东西(我们往往会发挥存在即合理的阿Q精神,见多不怪)。

尽管,这种“外国人视角”的描写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一些用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标准来对不同文化和发展阶段的中国进行打分的问题,这也是国内社科研究者所最不愿意看到的。起码从意图上,何伟的文字里不带有明显的恶意,这也是我能阅读下来并喜欢“中国纪实三部曲”的原因。

3.历史的“断点成篇”带来更深刻的认知

当然,如果说仅仅是得益于“陌生化认知”和所谓的“联合评估”,任何一个来自外国的写作者都可以做这件事,而何伟最多也就是曾游遍中国的游记作家,又如何会让人联想到曾踏上了神秘的红色土地,并写作《西行漫记》的埃德加·斯诺呢?又如何不仅在中国国内备受关注,也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呢?

这就涉及到某种思想性的表达,并通过这种表达将系列作品从大多写作者所无法逃避的历史的断层和时代的断裂感中跳了出来。比如对历史“抓大放小”的放到笔下每个人物故事中去,既为具体故事赋予了更深刻的时代感,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所以然”,又通过不同的故事把不同的时代看似偶然的串联了起来,从整体上塑造了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认知。又比如能够去往中国近当代历史的敏感点上试探一下,包括土改、反右、文革、学潮等(英文本的信息量会更大一些,可能在中译本上有一定的删减)。

无论是对历史的“断点成篇”的描述或敏感信息的“浅尝辄止”都是国内写作者很难也很少去做的事。生活在这个国家中,这片土地上。我们有思考,却跳不出物理的瓶颈,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框架约束如此之强,我们往往沉浸之中而不自知,最典型的就是对待历史的方式。我们因为种种原因往往会忽略或淡化某段历史,而在官方的书写中,也有种种正义非正义的标榜,导致我们会割接的看待历史的进程。而何伟能通过一个个人物与不同时期的历史发生了重要的关系,并透过他们生活的现状去理清楚这些事件所留下的痕迹——那些事件如何壮烈,疯狂,并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

在江城中,何伟通过江岸的游走记录了三峡建设所引发的的大规模人群迁移,并记录了人群对政治的无力,以及对政策行为带来的命运变更的冷漠和顺从感;通过询问也发现人们头脑中历史的断裂感,关于历史,清朝以前的痕迹已经消失殆尽,对很多人来说几同于不存在。建国以后的故事大多也已忘记,反右、大跃进、文革,很多悲剧故事已经“杳无音讯”,最多也只能见于几本不曾公开出版的文字。所以在这种割裂中,我们的认知和思考也是断裂的。何伟,意外的用一根认知的细线尝试穿过这些时代的短点,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纵向的剖面,使认真的读者得以一窥究竟。何伟极其善于把人民细小的生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中去体会,去寻找某种潜在的关联。并辅以地方的各种政策引导,让我们能更清晰的看到人行为的多重动因:历史累积的民族特征、当代政治的限制或要求、地方执行上的偏离等等。

生活在这个国家中,这片土地上,我们有思考,却跳不出物理的瓶颈,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何伟以外来观察者进入时,产生了戏剧中所谓的“间离”效果,在某种旁白的陪同下审视所有的故事和情节,既能跳入故事与人物充分互动,又能不时跳出来去思考,亦或跳入另一个故事中。

当然种种思想的表达里,更也少不了作者“乐不思蜀”般对中国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观察、思考、理解,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深沉的热爱,虽然并没有“满含泪水”。所以我更能接受作者所不时提出的对中国体制、教育、民众的淡漠的非议,因为这种非议的出发点不在于标榜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优势,经济优势亦或种族优越感,他是从人生存的本质,并在投影到中国的历史阶段后,提出的或可改进处。我理解这种积极的批评,何况批评的语气本身就已经是证明。

随着经济飞升,交通发达,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经济条件去看,去体验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但是依然很少能融入一方生活,更别说长久的在不同的地方去体会,并由此生发出对历史,改革,与个体的思考。

当然,何伟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也不能提供问题的标准答案。他毕竟只是短暂停留的“过客”,过客的心态能让他忽略生存的压力,而只需要观察。失去了深刻的生存压力,他的问题和答案就存在可质疑处和再思考的必要性。而且从他所体验的这些地方来看,能否从普遍意义上代表中国还有待思考,毕竟在这片地大物博的国土上,在乡村、工厂之外还有更多的生活状态。

但不能质疑的是,如开篇所言:不同人看出了生活不同的侧面,何伟看到了最值得我们了解的那一面。而我们需要透过何伟的文字来引发一些思考,去更好的审视和理解这个国家。是以此为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