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品人录 读书笔记5000字

品人录

作者:易中天

中天品读中国系列,二十年经典,畅销百万册,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成都、武汉,读懂城市,就读懂了我们自己!

品人录 读书笔记

从公元前两百余年的项羽至清朝雍正年间。——《品人录》

“君臣分际,隔如天壤。一个高高在上,雷霆雨露都是恩;一个匍匐在下,稍不留神就是错。”

语言延续一贯的“百家讲坛”式风格,通俗易懂,史料俱全,且不失诙谐幽默。严格来说,这算不上史书,但是全文大多是由史料铺开的,比单纯读历史要有趣,至于赞不赞同这些观点,就取决于每个人的角度了。读史,知古今,明得失,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会变得很小。

读了这本书后总体感触很深。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五个都是中华三千多年历史记载中的名人,他们的故事世代传说,他们的魅力至今犹存。然而,他们又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性人物。

这五个人究竟哪一个有好运气或者或好结局呢?不是身败,就是名裂,不是生前受打击,就是死后背骂名,没有一个功德圆满。就连与他们有关的一些人,比如韩信、八王爷允禩,也都没有好下场。不可否认,悲剧结局的造成,与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不无关系。项羽失之头脑简单,曹操失之奸诈狡猾,武则天失之手段狠毒,海瑞失之迂阔偏执,雍正失之猜忌刻薄。

在主讲的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五个人及其副讲了相关的人物。其中,对于曹操、项羽和刘邦的品评更让我感想颇多。

西楚霸王项羽,一代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一个贵族子弟,他小时候不喜文,不喜武。他的家人问他原因,他说他要学能战胜万人的本事,于是家人便教他兵法。秦朝腐败,各地纷纷起义,项羽也组织了起义军。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大小小的战役未逢一败。可他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会任用人材。韩信本是项羽军中之人,可项羽不会用人,让将才埋没后并投靠了刘邦。刘邦身边能人众多,而项羽只有范增一人而且还经常不听取范增的意见。如此的自高自大又怎能不败,最终落得一个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的下场。

汉高祖刘邦,一个市井混混,却在群雄之中奇迹般的崛起成为一代帝王,建立起了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在起义之初,本来刘邦论才学、论官阶、论声望,都不可能成为起义军的首领。可是,由于萧何和曹无伤的胆小怕事,却使刘邦当上了起义军首领。刘邦由于自身的能力不高,所以总是虚心请教身旁的能人,并礼贤下士。刘邦一生说过的最多的话便是“为之奈何”。韩信说过他自己是将兵之才,而刘邦则是将将之才。可以这么说,刘邦的天下是靠‘问’才得来的。刘邦和项羽两人简直就是两个极端,项羽的自身的能力很强,不爱听取他人的意见,出身高贵,不善于用人。而刘邦与之完全相反,刘邦自身的能力很低,但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出身低贱,非常善于用人。刘邦身边的能人们的社会地位都很低,地位最高的也只是一个小贵族子弟,其他的也就是一些小吏,这些人在古代都要穿布衣,所以人们称他们为“布衣将相”。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在乱世之中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个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庞大势力。

他善于用人,更善于识人。当初,他已经断定天下能与之相抗衡的人只有刘备,而刘备也真的建立了蜀国与之抗衡多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手下的能人众多,像郭嘉、夏侯敦……曹操为人精明,既善于拉拢人心,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一次,他领兵打仗,经过一片农田。他下令全军不许践踏农田,违者斩首。可是巧合的是他自己的马受惊误踩了农田,于是他当即把出长剑,对众人说他违反了军规,本应斩首,但大业未成,他还不能死,便斩发以代斩首。曹操为人多疑,他怕他睡觉后有人行刺于他,对侍卫说他睡觉时爱杀人,结果当晚一个侍卫在为曹操捡床被时被曹操所杀,曹操醒后,命人写文章祭奠他。曹操还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曾多次向袁绍进谏,去攻打董卓,可没有人在意他的话。

这三人都可称得上是英雄人物,但三人均有其长处与缺点。

一代女皇武则天--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皇后便和所有利令智昏的蠢女人一样,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得计的馊主意:把李治偷偷去看过好几次的那个小尼姑接进宫来,让她去和萧淑妃那个小贱人撕咬,自己坐山观虎斗。

但武则天并没有闲着。她很清楚像她这样的女人在后宫里是既遭鄙薄又招忌恨的,因此她的当务之急是搞好群众关系,使自己在宫里由少数派变成多数派。这时,武则天卑贱的出身帮了她的大忙。王皇后因为出身高贵,后台又硬,难免高傲,不把周围手下人放在眼里,令宫中人十分憎厌。武则天这个出身卑贱的小女子却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如何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她也懂得无风不起浪的道理,知道如果没有那些王皇后她们一百个看不起的“小人”,后宫里就别想闹出什么事端来。

柔弱的人往往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往往豁达。况且,再柔弱的人,只要当了皇帝,手上有了生杀予夺之权,也会变得有脾气的。而且,正因为李治一贯被视为柔弱,也就特别怕人家说他没用,很需要找一两只鸡来杀一杀,表示他不是好欺负的。褚遂良这一回就撞到了枪口上。

睿宗李旦是个聪明人。他干脆连朝都不上,把所有的政务都交给母后去处理,说是自己年轻不懂事(时年二十二岁),无德无才,不堪执掌国政。两年后,武则天提出要还政于他,他只是叩头,死也不肯答应。事情到了这个份上,武则天取代李家的人当皇帝,已是迟早的事。

告密制度、酷吏集团、冤假错案,这三个东西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人出来告密,就有了情报和线索,也就有了整人的理由和借口;有人充当酷吏,告密者的举报才可能被“坐实”,也才可能制造冤假错案;有了冤假错案,才能不断宣称“国家受到威胁”,从而使告密制度和酷吏集团显得合理合法。既然国家安全受到如此严重的威胁,就更需要鼓励告密,重用酷吏了。如此恶性循环,恐怖的气氛也就自然形成。其实,国家何曾受到威胁?只不过武则天自己神经过敏,或者只是她杀人立威的一种借口。

君主们爱听什么话呢?无非吹牛拍马和挑拨离间。因为专制君主都有两个通病,一是自以为是,二是疑神疑鬼。所以,专制君主的身边,总少不了两种人,一是马屁精,二是告密者。马屁精保证他感觉良好,告密者保证他不遭暗算。即便所告之密,不过臣下们的相互攻击,也很不错。臣子们越是互不相让,互不相亲,皇上的君位就越安全。臣子们如果团结一致,那他这个君可就真是孤家寡人了。所以,历朝历代的君王,几乎没有一个不爱听人吹捧,也没有一个不爱听人告密的。不过,歌功颂德的话不妨公开来讲,投入那铜匦之中的,便十有八九是告密。

摘录几段,便知武则天能走到这一步,也是历史的一段偶然,而历史正是有一个个小小的偶然造成的必然。

武则天让两千多年的的封建王朝统治多了一丝色彩,就是打破了男权统治的局面。

易中天先生是很喜欢曹操的,称之为”可爱的奸雄”。

但是讲到海端时,明显看得出易先生不喜欢张居正,说他表里不一,这是事实,但是却只字不提张居正的贡献,也未免有失客观。而且还重复了好几次,说海瑞所处的那个朝廷昏庸无能,无不透着悲观,对贪污腐败严重之风的鄙夷。

海瑞是悲哀的。他一生清廉,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这样要求别人。从引用张居正、高拱对海瑞的评价来看,易先生对海瑞的做法是很推崇的,也不禁为其在晚年痛失妻子而悲怆,所以才会把海瑞单独拿出来分析吧。

海瑞的精神是值得推崇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多次辞官,又多次被召回进行的原因吧。但是,他的行事方式,与整个社会、传统都格格不入,也使得最终他不能得到重用。

他死后,大批百姓峰拥至南京来一堵海大人的精彩。官场与百姓的对笔,倒也真是有趣。

雍正用人,取其长而不嫌其短,使之各尽其才,各逞其能,各得其所,这就决非庸主所能做到的了。

要说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就不能不说康熙和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试想,如果康熙不是一个明白人,不是个雄才大略的帝王,配不上“千古一帝”。胤禛就是手段再高明,也当不上皇帝。而胤禛的成功,揣摩圣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或者说,胤禛的继位,康熙才是幕后的操盘手,胤禛这个雍亲王早早看明白了这个操盘手是自己的老爸。胤禛继承皇位,号雍正皇帝。那雍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独裁皇帝。

众人都道康乾盛世,知道康熙、乾隆,而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正是雍正皇帝。既然雍正在康乾盛世时期里当皇帝,他有什么值得史学家和学者不知疲惫的去研究这个只当了十三年的皇帝?

雍正皇帝的前任康熙皇帝,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仅有八百万两。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巩固自己的帝位。雍正首先要把帝国置于自己一手掌控之下。

所以雍正皇帝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前半生,他为夺取皇位而斗。后半生,他为巩固政权而斗。他斗败了兄弟,斗败了权臣,斗败了贪官,斗败了沽名钓誉的庸官。从雍亲王开始做孤臣,当皇帝也是孤家寡人,即使改革千难万险、层层阻碍,也一意孤行,独断乾坤。就连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都安排了雍正皇帝临死之前和对手皇八子允禩超越阴阳两界的对话。或许,连雍正的对手们都由衷的佩服这个倔强的皇帝、倔强的四哥(雍正是康熙皇四子)。雍正一辈子都是孤家寡人,一个人独自奋斗,一个人默默扛起他老子康熙交给他华而不实的江山。但这个康熙朝的孤臣,自己一朝的“孤帝”,加强皇权、推行新政,方向明确,手段雷厉风行,丝丝入扣,步步为营,俨然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改革家,硬是扛起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康乾盛世”终于有了新的活力,迎来了顶峰!

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生,1735年死于圆明园,享年五十八岁。

我们要品评这些人物的目的,是既要发现他们的价值,又要避免他们的错误。为古人正名,就是为今人正名。只有客观评价古人的功过得失,今人才有一种激励去为自己正名,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在身前活的端正,那就不必担心自己的身后名。

品,不光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品人录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