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假性亲密关系读书笔记5000字

假性亲密关系

作者:史秀雄

每个人都身处亲密关系的网络,却鲜有人知道,亲密也有假象。你生气,他逃避,你抓狂,他更沉默……明明相爱的你们,为什么会陷入无法沟通的死循环?你希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丰富,但面对陌生人群,却有种不自觉的恐惧?你渴望与父母亲近,但对于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你却无力改变,继而失去耐心,烦躁不已?每一段食之无味的关系背后,都有着难以跨越的情感障碍。是什么,让看似亲密的你们产生隔阂、误会,甚至无休止的伤害?史秀雄(Steve Shi)在《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通过深入探讨与恋人、自我以及父母的关系,详细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大量案例,引导那些在情感关系中有困惑却无解的人,走进隐秘的内心世界,正视苦痛的根源,由此揭开假性亲密关系的神秘面纱,洞察自我关系疏离的成因,及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自我认知,让自己身处的亲密关系网络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固。

假性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假性亲密关系 史秀雄 91个笔记

◆ 第1章 假亲密的真相

>> 单身就是代价。在你获得感情之前,所有独处的日子都是代价

>> 爱错是代价。没有人能保证一段感情自始至终都完美,就好像一觉醒来你才知道昨晚是否睡得好一样。不要幻想初次恋爱就可以遇到真爱,在一次次的亲身体验中发现自己不爱什么样的人,才能无限接近真理,知道真爱的模样。

◆ 第2章 亲密的路,别一开始就走歪

>> 我想起一个问题:如何判定他是你的真爱?我的回答是:在爱过了各种人,对各种所谓的幸福甜蜜都看透了,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却突然爱上了他。

>> 我真心希望每一个恋爱中的人,都不要只顾着享受对方带给你的感动和温暖,要多想想自己可以为他做些什么。在你感到最幸福、最满足的时候,记得问问自己:他是否和我一样幸福?

永远不要认为一个人爱你是理所当然的。

>> 要长久地被爱,请一定记住正确的回应方式:看到他人为你付出的努力,准确地描述别人为你所做的事情,描述你接受时的感受,然后真诚地感谢对方的心意。

>> “我们在体味人生时,用了两种自我:一种是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这种自我活在当下,洞察此刻的人生。另一种则是记忆自我(remembering self),它负责记录生活,抒写生活故事。”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TED演讲中的一番话。他告诉我们,人们对这两个自我的混淆,导致了我们对快乐的理解含糊不清。其实这是一个重视过程还是重视结果的问题。

认为过程重要的人,更偏重于体验自我,关注每时每刻的感受和情绪是否令人愉悦,无论结果好坏。看重结果的人则更倾向于依赖记忆自我,因为结果极大地决定了我们对于自己快乐程度的整体评估结果。

◆ 第3章 亲密只给最认真的人

>> 理性沟通无法处理的问题,多半是和非理性的潜意识有关系。

>> 移情同样也会发生在伴侣关系中。童年留下的许多未经处理的情绪,会被当前关系中似曾相识的场景、关系状态,甚至是伴侣的外在表现所触发。移情在亲密关系中很常见,但是通过移情投射出的情绪如果是负面和病态的,那么亲密关系就会受到伤害。

>> 理想的亲密关系中,两个人若能够联系各自的成长经历来看待彼此,分清楚矛盾来自客观冲突还是移情作用,甚至能够共同探讨和处理移情心理,将会获得深度的理解与接纳。

>> 而当一个人更多表现出疏离和冷漠时,则可以被归类为焦虑—逃避(anxious–avoidant)型。虽然表现有所不同,但是两种类型的人,内在的情绪都是对被抛弃的恐惧,只是反应不同。尤其是逃避型的人,很容易让人以为她真的冷漠,但其疏离行为只是对内在痛苦的掩饰。

>> 逃避型的人,在面对类似场景时,则更多展现出疏离的倾向,采取回避、忽视、冷战等方式,来掩饰自己对关系破裂的恐惧。

◆ 第4章 在爱情中内省

>> 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将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指的是当我们摆脱传统和制度对个体的束缚之后所获得的自由,后者则要求人们积极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与他人建立起超越传统观念的联结感。

>> 关系要获得成长,首先是处在关系中的人要成长。如果有一方在心理上、情感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那么另一方就会明显感觉到脱节,从而失去原有的亲近感。

>> 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说,人生或许就是朝着完全满足的完美状态无限接近的过程。那么,成长就是一个以不断获取新的能力和方式来满足个人需要的过程。

>> 明白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很多事情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 相爱就是要共同创造一个未来,谈恋爱就是要试试看两个人的互动能够创造出什么。如果你们的关系能够为彼此带来积极的变化和成长,那么我认为这段关系很有可能是对的,而且你们多半无须思考就会相爱。相反,如果一段关系不仅没有带来成长和进步,反而让彼此的性格和相处模式变得不健康,那么无论两个人看起来多么匹配,都注定要失败。

>> 每个人都会带着疑惑、不安和不确定走入一段感情,对的关系不会要求你立刻坚信,而是让你逐渐变得虔诚。对的关系不需通过说服辩论来消除你的疑虑,而会用行为、体验和经历来抚平内心的起伏。

两个人的过去都是不可改变的,和他(她)在一起,看到的不是过去有多少重叠或匹配的方面,而是未来可以一起创造怎样的美好。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这个能和你一起创造未来的伴侣,就是那个对的人。

>> 基础标准让你不讨厌一个人,让你喜欢他;而理想标准让你爱上一个人,想要和他相伴终生。

>> 一边期望着美好的爱情,同时又按照最低标准去寻找,你当然会一次又一次失望。而理想标准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爱情理想是被自己的独特人生阅历定义的,所以理想标准衡量的是以往的经历带来的情感体验。

你曾经爱上什么样的人?你会被什么样的品质打动?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亲近?什么样的人在你眼里会显得与众不同?当他做什么事情时会让你产生莫名的爱慕之情?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才应该是你择偶的理想标准。

>> 理想标准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爱情理想是被自己的独特人生阅历定义的,所以理想标准衡量的是以往的经历带来的情感体验。

>> 人的观念和态度会因自身的阅历或者受教育程度而不同

>> 疯狂和正常之间的界限很模糊,或者说越能理解那些所谓的“疯狂”。因为人的任何行为,无论多么疯狂,多么不合时宜,多么有悖常理和社会准则,其实都源自一些非常合理的心理动机。很多时候疯狂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只是我们会因为自己看上去疯狂而感到痛苦。

>> 肤浅的人关注对错、评论是非,深刻的人关注内心的动机和渴望。

>> 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因为有太多担心和顾虑,眼前的问题阻碍了我们看清自己的方向。和奇迹问题相似的一类问题是时间轴问题,比如“明年这个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快进到你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回头看今天会觉得怎么样?”等。这些问题无非是让我们暂时绕过眼前的障碍,去站在终点考虑我们希望怎样出发。

>> 怎样变成一个有趣的人?

有趣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评价,取决于每个人的审美、志趣和生活方式等。

>> 怎样知道你对一件事情有激情?你每天早上醒来和晚上临睡前都会忍不住去想、去做的,就是让你充满激情的事情。

>> 如果连开始一件事情都缺少决断力,那么之后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冲突,必然会很快选择放弃。

>> 尝试也是一种验证的过程。有时我们的激情也可能并不靠谱,尝试之后你会渐渐感到失望。或者随着人的不断成长,热衷的事物也会有所变化。我认为重点不在于一成不变地坚持,而在于对不同事物的探索尝试,以及助推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

>> 很多时候定义一个人有趣的程度,不是那些我们偶尔去做或者希望去做的事情,而是那些一直坚持的、最经常做的事情。

◆ 第6章 与自己对话

>> 恋爱中的人总说“你就是我的全部”,可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关系需要两个人都达到最满意的状态。无论你的分配方式是怎样的,重点在于你需要尽量达到理想的分配平衡状态。

当你关注别人多于自己的时候,你能够用什么去爱对方?你对自己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掌控有几分?你又给自己的伴侣带来了多少压力?

>> 害怕寂寞的人无法保持专注和自信。他们没有安全感,期盼得到他人认可,说话要看人脸色,做决策要考虑别人的心情。很多人戴着面具生活,遮掩自己对寂寞的恐惧,这样的生活做作而又乏味。

真正自信的人,无须取悦他人。即使被人排斥,你仍然可以面对寂寞,并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接纳寂寞,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从而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

>> 人成长的基础是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如果对外部世界的反馈十分抗拒,那么很有可能是他曾经接收过的某些反馈产生了负面的甚至创伤性的影响。我在咨询工作当中发现,许多自卑的来访者都经历过来自父辈、师长或者其他权威人物的批判和打压。

>> 如果长期被批判和否定,其结果就是,会习惯性地用逃避、辩解、否定、指责等方式来保护自己。这种做法改变不了任何问题,更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甚至会让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变得更大。这就是所谓的自卑情结。

>> 一旦回到父母家之后,整个人又会回到青春期的感觉,情绪起伏大,性格古怪,自卑孤僻。

>> 相较于心理学领域近些年频频出现的“爱无能”一词,我想“认可无能”是一个更应该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认可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的能力。并不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具备这种能力,尤其是在他们缺少模仿对象和相应的沟通能力时。

发自内心而又客观真诚地认可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需要非常了解对方。

>> 哭泣是正常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最初的表达方式,婴儿通过哭声可以获得父母的喂养和呵护。哭泣可以让人宣泄情绪,释放内心的压力;也能够引发他人的关注和共情,从而鼓励更多的利他行为,强化亲密关系中的联结感。可是很多人却并不擅长哭泣。

>> 哭泣是无法假装的,只有当人触碰到自己的真实情感时才会哭泣。

>> 回避和压抑的态度,只能让人处于一种偏执抑郁的状态,虽然这不会让人非常难过,但也很难让人体验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 当人们经历一些巨大的伤痛后,会尽可能地把它隐藏起来,并尽力避免重新回顾和体验,甚至会选择性地遗忘。

>> 有一类恋人,明明有矛盾却不说出来,还假装没事。然后当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突然爆发,让对方感到莫名其妙,也给亲密关系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导致关系终结。

>> 受到伤害是亲密关系中必然会发生的状况,只是在很多人眼中被过于强化了。与其说我们担心被伤害,不如说担心伤害之后的不作为。修复关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如果你足够在乎一个人,你会愿意为了你们的关系而尽力去做。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在伤害产生后修复关系,表达我们的歉意、关怀和爱,那么伤害反而成了拉近关系和建立信任的机会。

◆ 第9章 理解与修复

>> 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虽然依恋行为相对稳定,但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是变化的。

>> 当我们探讨自我认知的时候,更多是在探讨已经获得了多少知识,但我却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觉察和反思能力。自我认知永无止境,但是每个人获取自我认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 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我们羞于表露的负面情绪:脆弱、伤心、依赖、困惑、痛苦等等。从情绪聚焦疗法的角度来看,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用一些次生情绪去掩盖原生情绪,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 原生家庭之所以影响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限制了我们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始终需要依赖那些不良的模式和习惯。

>> 我们从小就和父母住在一起,但为什么随着年纪增长,却变得越来越抗拒与父母共处呢?我想从一个很小的相处细节谈起:锁门。你在家里的时候会锁上自己房间的门吗?我猜大多数人都不会锁门。

>> 生活环境通常可以映射出我们和生活伴侣的关系状态。这样的映射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日复一日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作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天生具有成长和向好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的实现与否取决于一个人是否足够自治,是否具有内在动力。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动力越源自内在,人们便会越努力地执行自己的选择。

>> 发自内心的、依据自己意愿的行为往往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 第三,犹豫不决。因为心理上缺少安全感,时刻面对着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期待之间的矛盾,内心的感受会不断被质疑和否定,所以徘徊纠结,无法在自己的渴望和父母的期望之间做出抉择。

简言之,不锁房门这个小小的举动,可能会让人在家庭关系中缺少合理的界限和独立性,从而失去足够私密和自治的空间来获得自我成长。

>> 自治性,是拥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所具有的属性,锁门的象征意义在于,它开启了对自治性的培养,也是在告诉父母“我在自己的空间里,可以独立处理好自己的选择与行为”。自治不是疏远他人或切断关系,而是设定一个健康的界限,以双方的独立自主为前提维持亲密的关系。拒绝或者忽视自治性,反而是形成糟糕关系的重要成因。

>> 你要明白在重新调整和建立界限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必要的。

>> 人格的成长,需要有足够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去探索和尝试,这样才能够发展出明确的喜好、倾向、能力和特质。

>> 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事情变好之前会先变坏”。大学时期我开始进行自我分析时,经历过一个相当痛苦的阶段。

>> 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对于痛苦,人体有自动复原的能力,而真正让我们陷入危机的,是努力压抑和回避这些痛苦时所产生的额外的焦虑。如果你不愿意正视内心的痛苦,也就是在阻止心理韧性发挥作用。

>> 对某些家庭来说,成员之间保持一些距离反而会更合适。

>> 我认为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近和甜蜜的。如果你能够通过思考、沟通和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让不同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都感到平衡和舒适,同时支持彼此的成长,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 走出阴影,你才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全部经历,尤其是那些你曾经不堪回首的部分。人就是这样一种有趣的存在,只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体,才能够让内心充满勇气和能量,掌控生活,重视自己的愿望和喜好。虽然有些矛盾,但是力量和希望往往存在于内心最易被忽视的角落里,真正的快乐是对勇敢接纳痛苦的人的奖赏。

◆ 后记

>> 独处就是与自己相处,独处的时候会有什么感想,会做什么,就是你与自己相处的方式。

在尝试了很多隔靴搔痒般无奈的方法之后,我学会了允许自己寂寞、难过、失望和心痛。。

我不得不学会在独处时和自己对话,我的态度开始变得柔和,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刻薄挑剔,总是要求自己时刻保持快乐。而内心原谅自己的时候,我会感到被自己拥抱,温暖与宽慰会油然而生。

这让我越发喜欢独处,不是因为不喜欢和人交往,而是把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看得更重要。

苦尽甘来,我内心感到释然、淡定和轻松。

>> 自卑并不是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而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 良好的执行力是对付自卑最有效的方式。

>> 写作可以帮你整理思路,更能够助你将书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很漫长,但得到的结果是,现在的我每读一本书,每写一篇文章都是百分之百地为了自己,也会有读不下去、写不下去的时刻,可是比起当下的不适,学习带来的充实感要重要得多。

>> 生活和心智成熟永远都是艰难的,可是相较于每年一回首都能看到自己在前进的惊喜感,任何苦痛都是微不足道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假性亲密关系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