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位文学巨匠,50篇必读经典,代表世界短篇小说创作的极高成就,名家名作典藏版。31位权威译者齐齐献力,忠于原著,语言简洁精炼。经典、好读的短篇小说,都在这本合集里了。
50:伟大的短篇小说们 读书笔记读《伟大的短篇小说们》
文/ 思
这是一本由37个短篇小说组成的集子,一些名篇是重读,重读里新生一特别的感触。而初读的一些佳作,发现亮点时,会尽量保持谨慎的兴奋。然,也有几篇平庸之作看得人难以忍受,甚至那篇冗长得像裹脚布的《黄色墙纸》,耐着性子看了十来页,直接跳过。
1
以布鲁诺·舒尔茨的《鸟》和《父亲的最后一次逃亡》开篇,它们事实是舒尔茨关于父亲系列故事中的两篇,在在《鳄鱼街》里都有收录。
《鸟》几乎让我想把全篇背诵下来,它是短篇小说中的杰出名篇。下面一段应重点划线,是关于对父亲幻想世界的价值肯定,可能也是作者整本书借父亲反对流俗庸见的初衷——《鳄鱼街》这里那本书的主题。阿德拉和我们家人是父亲的反方,象征现实世界驱逐幻想世界的破坏性力量。
“孵鸟事件是我父亲发起的最后一场绚烂而辉煌的奇思妙想的反攻。父亲,那个不可救药的即兴诗人,那个异想天开的剑术大师,借此对那个荒凉而空虚的冬天构筑起的战壕和防御工事进行了反击。直到今天,我才理解了那个孤独的英雄,他独自发起一场战争,试图反击正在扼杀这个城市的无际的、本质的乏味。在孤立无援得不到我们认可的情况下,那个最匪夷所思的家伙捍卫着正在失落的诗意理想。他犹如一个幻象纷呈的作坊,把无所事事的空虚时辰的陈皮烂糠灌进蠕动器,让它们在东方调料特有的缤纷色彩和芳香中再次盛放出鲜花。”
《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像卡夫卡巜变形记》的姊妹篇。不过结局更魔幻,由于对恐惧的厌恶和不能忍受,母亲把变成螃蟹的父亲煮熟了,“他躺在那里,煮熟以后显得又大又肿,变成了浅灰色,而且像胶冻似的。母亲吩咐把盘子端到起居室去,在盘上盖了一块紫色天鹅绒布,摆在桌子上一本家庭相册和音乐烟盒旁边。我们所有的人都回避着。” 这里象征着母亲承认父亲是家庭成员的祭奠吧,家人却因恐惧不敢相认这个名份!亲情与伦理道德感在这里交战和颤栗……
“起居室寂静了几个礼拜以后,不知怎么,父亲居然又开始恢复元气,缓缓地活过来。有一天早晨,我们发现盘子空了。一条腿横在盘子边沿,淹在凝结的西红柿沙司和肉冻中,这透露出他逃走的迹象。尽管被煮过,而且一路上有腿脱落,他仍然凭借剩余的精力,拖着身子去了某个地方,开始过起一种没有家园的流浪生活。此后,我们就再也没有看见过他。”
作家余华赞誉说,选择母亲下手“杀死”父亲,而非女仆或别的亲人,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勇气,也是成功的选择。母亲为何在一念之间做出了这么可怕的现实的决定呢?舒尔茨给了一个迂回的必要的回答,似为母亲开脱,我们因此窥见到人性捉摸不定的一个更丰富的潜在:
“一定是奇怪的宿命驱使我们干出这种事的。因为命运并不顾忌良心和意志,而是将其吞没在自己的机制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像在催眠的昏迷状态中似的承认和接受在正常的环境中让我们满怀恐惧的事物。命运一旦执意要把它无法理解的怪念头强加在我们身上,就会千方百计地使出花招。一时的糊涂、一瞬间的疏忽或者鲁莽,都足以使人在作出决定的时候因为左右为难而干出这种事儿来。后来,我们可以在大脑深处无休止地思索这一举动,解释我们的动机,试图找到我们的真正意图,然而这个举动却已无可挽回了。”
关于父亲的故事到此结束。在死亡与文学性的想象中,也只有在死亡与文学性的想象中,他和所有主人公才能获得“生而为人”的从此不再“羁绊”他的的“自由”,而“自由” 永远生成于束缚之中……
舒尔茨与卡夫卡相差近十岁,他们差不多是同时代人。毫无疑问,舒尔茨读过卡夫卡且钦佩卡夫卡的创造:以人的异化和变形,通过动物的主角来书写。他吸取灵感,借鉴了这个外壳,但由于个人语言、写作风格和气质不同,即便都有魔幻,读来感觉却迥然不同,卡夫卡在逼仄的空间往深度一寸一寸掘进,人的思考空间却在增大,在有限里获得思维无限的追索,虽然主角往往走投无路困死在里面,他们的死亡是伪装成自杀的他杀,背后,那个隐形的刽子手往往是荒谬的社会机制。
舒尔茨更强调个人原因,书写个人情感,更多呓语和独白,指向人普遍的存在追问,比如孤独,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世代困局。他无意与社会为敌,除了《春天》和《祖国》有暧昧的讽刺。他的空间在对艺术的诗意抒情里绵延为无限……
2
巜竹林中》。第一次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还是非常震惊!紧张、紧凑、悬念,像目睹一个人的鲜红心脏,突突奔跳,骤然收缩,骤然爆裂,生死在一刹那决断中完成,绝不拖泥带水,人物语言与行动一体,迅猛,没有丝毫分离,互相促成故事,叙述语言简洁,笔墨聚拢在它该突出的地方。不大了解日本文化,《竹林中》这篇故事是不是表现了一种武士精神,耻和辱是容不得半点犹疑的,要以死相抗!文中三个人物都是佩剑或佩刀的。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面对这种对极端文化的崇尚和信赖,感觉自己国民是太羸弱了。想想三岛由纪夫的破腹自杀,它带给我们的冲击,几乎就是对另一个习惯折中的、温和文化的根基动摇,至少,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信仰与意义,这世界还有另一种暴烈而绚烂的选择……
摘一段可见其心理紧张的节奏,人在瞬间的决定与行动构成这篇小说绷紧的弦,试验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强盗占有我妻子之后,坐在那里甜言蜜语,百般抚慰。我当然出不了声,还被绑在杉树根上。强盗说,一旦失了身,和丈夫再不可能和睦,与其跟着原来的丈夫,不如做自己的老婆。”
“听了强盗的这番话,我妻子恍恍惚惚地抬起头。我还从没见过妻子像那时候那么美貌……妻子像做梦似的,被强盗拉着手,向竹林外走去,突然她变了脸色,指着绑在杉树上的我,叫喊:“杀掉他!只要这个人活着,我就不能跟你走!”她发疯一般,连喊了好几遍“杀掉他!”——这句话如风暴一般,直到现在还吹卷着我,让我一头栽进杳渺的黑暗最深处。听到她的话,连强盗也大惊失色。“杀掉他!”妻子叫喊着,抓住强盗的手臂。强盗紧紧盯着妻子,既不说杀,也不说不杀。突然,他一脚把妻子踢倒在竹叶上。(再次迸发出一阵嘲笑)强盗静静地抱着胳膊,看着我,问:“你打算把这女人怎样?杀了她,还是放过她?你只要点头就行,杀了她?”——单凭这几句话,我就愿意饶恕强盗的罪孽。妻子叫喊了一声,忽然朝竹林深处奔去。
妻子逃走后,强盗拿起我的佩刀和弓箭,斩断了我身上的绳子。妻子掉落的匕首在我面前闪着寒光,我拾起匕首,一下刺进了自己的胸膛。一团血腥涌上嘴里,但我并没有丝毫痛苦,只是胸口越来越冷。……是谁——是谁用我看不见的手,悄悄地拔出了我胸口的匕首。顿时,我的口中再一次血潮喷涌,随后,我便永远地沉入了幽冥世界的黑暗中……”
3
巜舞会之后》,托尔斯泰这个短篇一贯有说教的味道:道德至上。我想起在哪看过,有段时间,他谋划写作一系列故事,就是为了寓教于人这个目的,《舞会之后》这个故事,依稀可看见中篇小说巜克莱采奏鸣曲》,长篇《复活》的雏形,它们像这个短故事的加长版——就是对道德良心自身的拷问这方面。托尔斯泰的自审精神无人能及,太过真诚审问自己、审问社会习气,让他受尽磨难,众叛亲离,如临深渊,也特别让人感动,这种品质成就他,也吞噬了他……对自我的审问是他的利器,扎向你、扎向我,更扎向他自己。正因此,是否宗教与道德的偏爱和顾虑影响了他,束缚了他,致使他不能像大哲学家思维一样更加开阔和明晰?但他一生不舍不懈地追问,觉得他不是哲学家,他是哲学精神开辟的最好代表……当然,这篇文章撇开道德考量不谈,托尔斯泰叙述故事的能力,自然朴实而沉稳的笔调,还是令人惊叹的,因为他知道,像纺车一样旋转的生活细节,人们被拖入或主动求索的思考,它们本身就蕴含一种不明而自显的力量……
4
海明威巜乞力马扎罗的雪》。死亡前的回光返照,哈里恍惚觉得,被以前的战友用直升机载走,飞向乞里马扎罗雪山,那纯白的光亮一闪,生命划上休止符。哈里死亡前,对自己一生作了回顾:他只爱过最初那个女人,想写作,与富人们一起,为观察生活,然而,反被这种安逸的生活困住,像水滴入了水。爱他的富有女人也并不过得多幸福快乐,他们生活在一起,不过是各自要找一种新生活的开端,受不了陈旧的过往,天天酗酒浇愁,各自想要借对方来摆脱自己无力摆脱的困局而已,到最后,哈里也否定这种做法,人之将逝,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还算清醒的回顾……
5
毛姆的两个短篇巜患难见知己》、巜午餐》,仍然是对人性不动声色的揭示。巜午餐》看了哑然,类似孔乙己,自我心理界限一再退却,任人欺善,与人相处时,最轻松愉悦的当是两条平行线,如一方追截围堵自然造成紧张,有趣的是,女吃货退一小步跨一大步,得寸进尺,让软弱的男主角失去防守……巜患难见知己》是讲一个表面温和的绅士杀人不见血,让一个落魄的寄生虫毁灭,我们自然压憎这类不事生产的小人物,但问题是有权利毁灭他么?这公道么?读这篇小说把我们抛在了矛盾的齿轮上碾磨……
由此毛姆得出一个结论,供出了一个小说家的秘密,他说,“小说和戏剧往往与真实生活不符,那是因为写这些东西的作家们,或许出于需要,让笔下的人物表里如一,他们不敢冒险把人物写得自相矛盾,那样的话人物就变得无法理解了,尽管我们大部分人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品性胡乱拼凑的一团。”
6
左拉的《陪衬人》。讲商业奇才杜朗多想出绝妙之计,雇佣丑女向贵妇人出租,以陪衬其貌美或稍稍略胜一筹。这里,揭露出妇女的虚荣心,商人光明正大利用其虚荣心,两相满足,相得益彰,公开售卖。左拉诙谐的语气让人读得哭笑不得,这是笑着的伤感,而背后是一条荒诞的链条,如果男人不那么重视外在美,女人就不必献媚,扭曲自己,也不必隆鼻丰胸,更不必无辜糟蹋丑女了,女人何不是同被观看和展览的动物,被物化得忘了自己呢?这是妇女的悲哀和耻辱,男性何尝不是同谋的刽子手呢?不要忘记,女性的虚荣心固然有天生的劣性,一部分又何尝不是男人的功劳呢?
(有人说,利用人的心理学来挣钱,只要不伤害别人的利益,也并不算是卑劣。比如星巴克的营销策略……二十元的依云矿泉水,主要目的是让三四十元的咖啡显得很划算……在哪都一样,有虚荣就有这样的需求。市场经济能实现人所有的欲望,就是人生活太累,因为欲望而累。租用的丑女,她为别人引来的不是爱情啊,而是一群势利精明善于做选择题的庸俗之辈的配对。况且就算她不做陪衬人,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就会有男人爱她了?连钱都没有。而且她可以出入高级场合,对于胸中有韬略的女人来说,如邓文迪(不是侮辱她丑,只是说不是第一眼美女)也许就是提升自己的一个机遇,虽然可能性是极小极小,但比她丑且生活一成不变好啊。我认为看待事物不能抓住劣势不放,会陷入感伤主义。)
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诞树与婚礼》,虽然冠名作者是陀氏,但感觉语气是参透人情世故的毛姆啊。不知编错没有,还是翻译语言的同质问题。
莫泊桑的《两个朋友》。挺羡慕这样的友谊,温煦的日光随流水转动,默然无语,温情自发流淌,与自然山色应合,无任何功利和索求。常常,这种纯粹的领略,这种同一感受,让两颗心感觉柔和温暖,且亲疏有度……遗憾的是,普法战争摧毁了一切。就像两个主人公说,“国王统治时代,和外国打仗;共和国时代,在国内打仗。
他们平心静气地讨论起来,这对性情温和、见识有限的朋友试图用他们老百姓的道理来辨明这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最后,他们达成共识:人类永远不会自由。”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是对党派争斗卑劣手段的讽刺,《牛肉销售风波》是对政府权力机构互相推卸责任的讽刺。政讨关于官僚机器对人的挤压力的洞察早于卡夫卡,但平铺直叙,艺术高度达不到后者。
杰克·伦敦《白色寂静》,这篇写得真棒!白色寂静,是比死亡更可怖的寂静,是预感死亡来袭,人却无能为力抗阻的死寂,天地苍茫,人是微尘一粒,甚至这微尘也没了空间位置,风瞬间席卷让你归入大地,人多么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的渺小啊。这篇文章也揭示了白人和黑人的复杂关系,屈从与控制、文明开化的问题。故事讲述二男(白人)一女(黑人)快弹尽粮绝,在负60多度的丛林雪地跋踄,一男被大树压成重伤,必须抛弃他,其余两人才能存活。雪撬狗的撕咬并吞吃同伴尸体的残酷,与人的文明高贵成两相对照,最后好友守着垂死的同伴咽气,但也等不到他落下最后一口气不得不离开。白色寂静就是死亡的越来越清晰无声地围拢过来:
“下午逐渐过去,旅人们怀着因白色寂静而生的敬畏,静默无言,只是弯腰赶路。大自然有不少圈套,她以此来让人明白自身的局限——潮汐不断涌动、暴风雨肆虐咆哮、地震、天空中的隆隆雷声——但所有这些里,最惊人却也最容易叫人麻痹的,则是白色寂静中的沉寂时分。一切动静都停止了,天空明净,仿若黄铜;最轻微的呢喃都像是冒犯,人也变得胆小怯懦起来,甚至会为自己发出的声音而受到惊吓。人若是独自旅行在这样一片死寂的世界里,荒凉的土地上,定然会为自己的鲁莽而战栗,并由此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与蝇蛆无异,一切不过如此。
各种古怪的念头不期而至,万物看来似乎都充满神秘。
而他心头,涌动着对死亡、对上帝、对宇宙的恐惧,如同耶稣般复活的希望,对永生的渴望,被囚禁的本我在徒劳挣扎——这种时刻若是存在,那旅人就仿佛是在与上帝同行。”
契诃夫的巜小公务员之死》和《变色龙》再读也精彩完美。
欧·亨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写一个年轻男人去寻找恋人,不想她于他先一步开煤气自杀。难怪他入房时,闻到整个房间弥漫着馥郁的木樨草甜香,女友特有的香味。
再读《麦琪的礼物》,才弄明白麦琪的象征,原来是:麦琪,又称东方三贤人、东方三博士、东方三智者等等,名字分别为梅尔基奥尔、加斯帕和巴尔撒泽,被认为是圣诞礼物的发明人。基督初生时他们从东方来耶路撒冷给他送礼物,分别送了黄金(象征基督的权威)、乳香(象征基督纯洁的品质)和没药(象征基督即将受到的苦难)。看了这个译注,再看后面结尾作者提到主人公的口气——两个孩子,才想这不仅仅是个爱情故事,它是更宽泛的爱的故事,是为对方牺牲,成全其爱。
8
泰戈尔的《哑女素芭》展现了一个哑女的内心世界,还有印度婚配、种姓的习俗,女性在夫家地位是与她的妆奁挂钩的。即印度盛行“嫁妆制”,结婚时女方需向男方提供高额金钱或贵重妆奁,嫁妆越多女性日后的地位就越高,否则容易遭到夫家凌辱。印度农村里,普遍存在“仇富”现象。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社会地位依次降低。女方为了提高种姓,只能贴钱与高种姓家族通婚,以保证后代在将来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
(篇幅限制,摘了部分,未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50:伟大的短篇小说们 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