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老师讲解唐诗的首部作品,蒙曼老师带你重返大唐,品读最美唐诗。该书以古典24节气和现代节日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在四季时令中阅读精选的唐诗作品,品味唐诗的语言美、文学美,讲述文化典故、进入诗人心境。以此为主题精心编排修订32首诗文讲稿。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其实就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着唐人的生命轮回。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他们——李白、杜甫、王维,更希望在这轮回中看到我们——你我和他(她)。我们和他们,古代和今天,传统和未来,就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四时之诗中。让我们和蒙曼老师一起,细细领略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和那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绣口锦心。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书笔记《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筆記&想法
◆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立春)
峨冠博带é,guān:
峨:高;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
反义词:衣衫褴褛、短褐穿结。
>> 这一天,朝廷里的官员都要峨冠博带,随着天子到东郊迎春;民间的孩子,则会人手一个甜甜脆脆的大萝卜,嘻嘻哈哈地咬春;而闺中的女儿呢,则会在头上戴了彩绸或者彩纸剪成的春幡,让它随着浩荡的东风,随着年轻的脚步一起绽放,一起招摇。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真是旖旎动人。
如许春光,在游子的心头,又是如何呢?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意思: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出自《七月》)
>> 《诗经》讲“有鸣仓庚”,杜甫讲“两个黄鹂鸣翠柳”,都把黄鹂的啼声和春天的到来联系在一起。春天就是这样一种全方位的舒畅,不仅有花香,还要有鸟语。而“晴光转绿苹”呢?这时作者的眼光从天空下降到水面了,太阳升起来了,所以水面的浮萍光影流转。这像什么?像法国画家莫奈那幅著名的《睡莲》。这就是江南的春天,声和色、光和影,无一不美。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元 ·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译文:
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
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到手的美好风光可别虚负,我在湖上久久留恋,不肯离去。
相交而过的画船上,佳人对我嫣然一笑,是那样的娇妩。
江山确实美如画图,可惜毕竟不是我的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
注释:
①练:白色的绢绸。
②入手:到来。
③留连:留恋而徘徊不去。
④“江山”二句:语本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信美:确实美。rr来源:网络。
>> 为什么这么美的景色也留不住杜审言的心呢?因为“江山信美,终非吾土”。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 上元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中元七月十五,叫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解厄。三者之中,上元最是普天同庆。
>> 苏味道有一句名言:“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世号“苏模棱”。
◆ 李白《长干行》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rr
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旖旎。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rr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r(我)在闲庭信步,微风吹来袅袅(轻柔貌)晴丝(春日的阳光温暖而舒适,就像温柔的丝线一般,被微风吹来拂面),将偶的春心也摇荡的如同这晴丝般蠢蠢欲动。r前半句的春景和后半句的春心很好的契合在一起,古人往往会在春天时节起那种男女之间的相思情意,因此常常也用动春心、春情、发春等来表达。rr来源:网络
>> 等到农历三月三,还要迎来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上巳。这么多的情人节密集降临,一波一波地向我们传递着青春的美好、生命的喜悦。有没有“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感觉?
>> 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 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 早晚:多早晚,何时。
>> 杜拉斯说“和你的青春美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笄(jī):r①古代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r②女子十五岁成年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
>>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古代人长大之后就要束发了,男子戴冠,女子插上发笄。但是小时候,还没有束发,也没有总角的时候,头发就是自然垂下来的,这就是垂髫,也就是诗里说的,妾发初覆额。
>> 商贾辐辏
>> 古代中国人当然也是谈恋爱的,但是最深厚的情感,也许还不在恋爱的时候,而是在相濡以沫的过程中,在“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思念里,在“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期待中,在“直至长风沙”的欢迎中。这就是长情。
◆ 杜甫《春夜喜雨》
>> 这场春雨也是如此,它滋润万物,犹如君子德泽万民;同时,它又无声无息,犹如君子不言而化天下,无为而治天下。唐代的大诗人各有各的性情,李白飘飘欲仙,杜甫则是循循儒者,所以杜甫才能写得出具有儒家君子之风的春雨。
>> 同样是春雨,北方的春雨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让人感觉到了北国的辽阔和干燥。而江南却是“沾衣欲湿杏花雨”,有着江南特有的灵秀与轻柔。四川盆地则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显得那么富足和厚实。
◆ 杜秋娘《金缕衣》
斝jiǎ:r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 其中最旖旎的一句就是:“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什么意思呢?杜牧看到晚年贫病交加的杜秋娘,蓦然想起了她的少年时代。
#賦比興#r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r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r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r來源:百科
>> 写诗的三种方法“赋”“比”“兴”。所谓赋,就是铺陈,排比,直抒胸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用两个排比直接告诉你,莫负好时光,珍惜少年时,这其实就是赋。
>> 这首诗美不美?真美。用足了回环往复之美。前两句是莫什么什么,须什么什么。后两句是须什么什么,莫什么什么。前两句是反复地教你“惜”,后两句是反复地催你“折”,这样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真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首诗巧不巧?真巧。
◆ 韩翃《寒食》
翃hóng:r①指飞、虫飞;②用於人名。
枋:
fāng:1.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材可做车。2. 方柱形木材:~子(亦指棺材)。
bìng:古同“柄”,权柄。
>> 
韩翃《寒食》
——(清明)
清明节最脍炙人口的诗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我并没有选这首诗。原因在于,这首《清明》诗,并没有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而且,在唐朝乃至北宋时期,杜牧的诗集中并没有出现这首诗。直到南宋末年,谢枋得编《千家诗》,才把它归入杜牧名下。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它不是杜牧的作品。这是一个理由。
《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指乐道遂志,不求仕进。
沂水舞雩yí shuǐ wǔ yú:
是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舞雩:
1.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
2.指舞雩台。
>> 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合并。而且,更早的时候,上巳也罢,寒食也罢,都比清明的名气大。上巳本来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按照风俗,这一天要在水边洗涤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讲的就是上巳沐浴祭祀的风俗。到魏晋南北朝,上巳的时间就固定在三月三日,节日的内容也变成了水边的燕饮和踏青,杜甫《丽人行》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讲的就是上巳游春的风俗。
寒食是怎么回事呢?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节前的一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所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那清明节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明本来不是节日,它就是一个节气,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叫作清明。但是,大概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家对节气特别敏感吧,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逐渐提升,到了宋朝以后,干脆合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从上巳那里接收了游春的内容,又从寒食那里接收了祭扫的内容,这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 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合并。而且,更早的时候,上巳也罢,寒食也罢,都比清明的名气大。上巳本来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按照风俗,这一天要在水边洗涤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讲的就是上巳沐浴祭祀的风俗。到魏晋南北朝,上巳的时间就固定在三月三日,节日的内容也变成了水边的燕饮和踏青,杜甫《丽人行》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讲的就是上巳游春的风俗。
寒食是怎么回事呢?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节前的一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所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那清明节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明本来不是节日,它就是一个节气,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叫作清明。但是,大概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家对节气特别敏感吧,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逐渐提升,到了宋朝以后,干脆合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从上巳那里接收了游春的内容,又从寒食那里接收了祭扫的内容,这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 以清丽之笔,写承平气象。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达”:通達、明白、晓畅之意;“诂”:训诂,用今言释古义。“达诂”就是通达的解释。
“诗无达诂”意指对同一文学文本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见仁见智。文学作品并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意义,也没有一种确定不变的理解和解释。因为“诗无达诂”,对诗文意境、意义、寓意的理解是没有止境,亦没有最完美的解釋。r整理自網絡
>> 那我们到底怎么理解这首诗呢?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意向是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感发和触动,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有人感受到了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
◆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 所谓谷雨,就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民谚有“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立夏)
>> 神清气爽,俗虑全消。
◆ 孟郊《游子吟》
百度百科#四大贤母#
Four great virtuous mothers:
孟母、岳母、欧母、陶母。
⒈孟母仉氏: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为儿子的教育选择好环境;r⒉欧母郑氏:欧阳修之母,因欧阳修少时家贫,欧母则以荻画地,教他认字;r⒊岳母姚氏:岳飞的母亲,精忠报国的典故为世人称颂;r⒋陶母湛氏:陶侃的母亲,封坛退鲊,截发延宾,让儿子结交更好的朋友、懂得清廉。
人物介绍
一、孟母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母还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是“封坛退鲊”。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三、欧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这便是着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学习成绩优异,他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
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
四、岳母
岳母是北宋名将岳飞之母。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励子从戎,精忠报国。她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大丈夫当“精忠报国”的训诫,甚至用绣花针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 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使得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他很快屡建战功被升为秉义郎。有一次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时,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是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后来岳飞终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她们教子的故事,充分说明了母教的重要与伟大。
>> 我们有备受尊敬的四大贤母,还有广泛流传的二十四孝,在这二十四个孝行故事里,多半都是关于母亲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讲究孝道,把孝当作最基本的人生德行;也不仅仅是因为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样母子相依的社会现实;还因为,在古代中国,基于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爱情是比较低调和压抑的,因此,孩子是母亲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而母亲也是一个男子唯一能够公开赞美、公开表达感情的女性。
>>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溧阳[lì yáng]:属于江苏常州市。
>> 因为孟郊家里穷,本来需要他及早承担起家庭责任,可孟郊偏偏仕途坎坷,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官,算是有了稳定的俸禄。
孺慕之情:r对老师长辈的尊重亲切之感。r《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
>> 同样,游子对慈母的孺慕之情,也正像小草对春晖的依恋之意呀。
>> 诗经·小雅·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 李白《江上吟》
>> 明朝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说得好:“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所谓歌行,就是放情长歌,驰骋千里
>> 其实,所谓写诗的要领,无非是性情和声色两件事。性情是内蕴的感情,声色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声是韵律感,音乐美,而色则是画面感,颜色美。声和色都有了,诗就特别漂亮,特别铿锵。
>> 酒之兴尽矣,声色之娱极矣!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
>> 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畬(shē)
1. 播种前,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种;刀耕火种。
2. 刀耕火种的田地。如:“长刀短笠去烧畬。”
3. 古同“畲”(中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名)。如:“自将陈吊眼、许夫人诸畬兵攻打蒲寿庚。”
4. 姓。
畬(yú)
开垦过两年的田地。如:“如何新畬?”
>> 按照《说文解字》的讲法,第一年开荒的土地叫菑,第二年的土地叫新,第三年的土地叫畬。连续耕种三年,就要休耕,换一块土地了。
>> 守素长斋
>> 看农妇蒸藜炊黍,看农夫插秧耕田
◆ 高骈《山亭夏日》
>> 在中国,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当令花朵,春天是桃花杏花,夏天是荷花蔷薇,秋天是菊花桂花,冬天呢,就算是梅花和雪花吧。
◆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
浮一大白:r浮:违反酒令被罚饮酒;白:罚酒用的酒杯。原指罚饮一大杯酒。后指满饮一大杯酒。
>> 所以民谚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每到这个时候,真是学生厌学,佳人倦绣,连写公文的官人也抛了文案,昏昏欲睡起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若能抛开手头的活计,找个开阔的水面坐下来,披襟散发,享受几缕清风,再约几个知己,随意吃点儿酒肉,浮一大白,真是人生快事。
◆ 王昌龄《出塞》
>> 中国古代一直主张守卫边疆,在德不在险,在将不在关。
>> 文无第一
◆ 杜牧《七夕》
秋扇见捐:
见:被;捐:弃。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
出处:
汉·班婕妤《怨歌行》诗:“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月明,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 秋扇见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最常见的意象。当年,汉成帝的班婕妤失宠后,曾经自比秋扇,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从此之后,秋扇见捐,也就成了美人失宠的代名词。
>> 指天誓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龙骧虎步:
龙:高大的马,古称八尺以上的马为龙;骧:马高扬着头的样子。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 这正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香菱所谓“看似无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美是一个好处,情是一个好处,还有什么好处吗?这一联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结构的巧。本来,这一联诗的意思无非是今夜露更白,故乡月尤明。可是,如果这样写,多么平淡啊!诗人怎么处理呢?他把诗中的两个亮点——露和月提出来,做成了主语,再加上判断词,就成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没有人觉得,这一联写得很霸道?没错,确实是霸道,笔力霸道,情感也霸道。可是,就是这精准的霸道,一下子让这联诗矫健起来,写得龙骧虎步,有灵气,也有生气。
>>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
◆ 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有教无类:r教:教育;类:类别。有两种解释: r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r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r來源:百科
>> 古代的人家,中堂都供奉着一个神位,上书“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常年祭祀。为什么是这五个字呢?按照荀子的说法,“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通俗点说,就是天生我,地载我,君管我,亲养我,师教我,一个也不能少。把老师和君主并列,和天地并尊,可见对师者的尊重程度。而在所有的老师中,孔子是头一个。当年孔子有教无类,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英才辈出的局面。所以,孔子也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不仅民间爱戴,官方也一直敬重有加,从汉朝开始,对孔子的祭祀持续不断,成为“国之大典”。这个传统延续下来,也就有了如今9月10日的教师节。
◆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望月虽同,苦乐各异
◆ 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
蛤[ gé ]
1.〔蛤蜊gé lí 〕软体动物,壳形卵圆,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栖浅海沙中,肉可食。
2.〔文~〕软体动物,略呈三角形,栖近海沙泥中,有黑白两种,幼时称“棋子蛤”。
3.〔~蚧〕爬行动物,土黄色,像壁虎,头大,尾部灰色,有红色斑点。中医用作强壮剂。
[ há ]
〔~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蟆”读轻声)。
>> 《诗经》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的就是这个时候。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祓禊fú xì:r来源:百科。
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祓禊,古代汉族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源于古代“除恶之祭”。或濯于水滨(薛君《韩诗章句》),或秉火求福(杜笃《祓(fú)禊(xì)赋》)。三国魏以前多在三月上巳,魏以后但在三月三日。然亦有延至秋季者(刘桢《鲁都赋》)。
>> 重阳节在今天不算大节。但是在战国和秦汉时期,清明节和中秋节还没有形成,九月九重阳和三月三上巳相对,一春一秋,都很有影响。延续到隋唐,重阳仍然算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两个节日都有祈求消灾避难的意思,只不过三月三在水边,叫祓禊,而九月九在山上,叫登高。
>> 三月三日正是草长莺飞的仲春,人们蛰伏了一冬,此时都要走出家门赏花问柳,这叫踏青;而九月九日则是草木摇落的深秋,再往后就是寒冬了,又该蛰伏起来,所以人们也会走出家门,看看那些耐寒的秋草秋花,这叫辞青。
◆ 卢纶《塞下曲》(立冬)
>> 小而能大,促而能缓
>> 盘马弯弓、为国柱石的将军形象
◆ 祖咏《终南望余雪》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李白《北风行》
>> 蚩尤
◆ 杨炯《从军行》
>> 荀子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蹭蹬
衔枚疾进:
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 “将军金甲夜不脱”,这是将军以身作则,马不停蹄;“半夜军行戈相拨”,这是军队衔枚疾进,悄无声息,只听见兵器相互碰撞发出的轻微声响。这是何等严整的军容!
>> 砚
>> 那“五花连钱旋作冰”呢?所谓“五花连钱”,是指把马的鬃毛剪出五个花瓣,也是宝马的代名词。李白不是说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吗?经过这样反复的冷热交替,很快,马的鬃毛上就结成了一层冰壳。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所谓律诗,中间的颈联、颔联是两副对子,首联和尾联不必对仗。
◆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 飐
>>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 同一个人,在贫贱之时和富贵之时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大家对她的态度也会与时俯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 顾恺之写过一首《神情诗》,诗中说:“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
>> 说到唐朝的边塞诗,我们总容易想起那些壮怀激烈的诗句,其实,边塞的情怀,不只有“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壮志,不只有“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激昂,还有“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惨痛,以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凄艳。没有前者,唐诗就没有了风骨;但是,没有后者,唐诗也就没有了良心。
◆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
>>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写过一首诗,到现在还广为传诵。他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袍中诗
[唐] 开元宫人rr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
【注释】:
这首诗记载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原诗的序言写道:开元中,赐边军纩衣,制自宫人。有兵士于袍中得诗,白于帅。帅上之朝,明皇以诗遍示六宫,一宫人自称万死。明皇悯之,以妻得诗者,曰:“朕与尔结今生缘也。”r来源:网络
>> 妻子生怕丈夫不够暖,所以一定要絮一层棉,再絮一层棉,就是天宝宫女的“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棉”,多少情意,就在这一个“絮”字里头了。
>> 司马迁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 唐朝女诗人陈玉兰写过一首著名的《寄夫》诗:“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读书笔记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