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诗体插图珍藏本莎士比亚作品集(套装20册) 读书笔记5000字

诗体插图珍藏本莎士比亚作品集(套装20册)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前绝后的伟大戏剧诗人,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伟大的文豪。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特以上海译文出版社社方平先生主编、主译的华语世界首部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为基础,综合考虑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和十四行诗,精选二十种出版单行本,配以约翰·吉尔伯特爵士(Sir John Gilbert)的全套经典插图,出版“诗体插图珍藏本莎士比亚作品集”。

诗体插图珍藏本莎士比亚作品集(套装20册) 读书笔记

《莎士比亚作品集》

118万字数,以《莎士比亚全集》为基础,收录了莎翁的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和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贝斯》。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第十二夜》等。

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 亨利五世 》、《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等。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这一气势雄伟、色彩浓艳的悲剧,大约写成于1606年,正当莎士比亚的艺术才华达到巅峰状态之时。早在十九世纪初,诗人柯勒律治就把它看做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外的第五个伟大的悲剧。都认为这个悲剧是莎翁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戏剧之一,是莎翁的所有的悲剧中最为匠心经营的一个悲剧。

《暴风雨》

最初发表于1623年的“第1对开本”,居于全集三十六个戏剧之首。是莎翁的“天鹅之歌”,莎士比亚创作他最后这部诗剧的时候,已饱经了一番人间沧桑。伊丽莎白时代的繁荣景象如同薄雾似的在逐渐消散,潜伏着危机的社会阴暗面闯进了诗人的创作视野;在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年代里,他感受到山雨欲来的沉重气氛。

《奥瑟罗》

《奥瑟罗》的“四开本”出版于1622年(1621年10月登记进“书业公所”)。在世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也许以《奥瑟罗》戏剧结构最为严谨,因此艺术性也可说最完美。在恋爱和婚姻的问题上,也是《奥瑟罗》最充分地体现了那迎接新时代来到的人物的精神面貌。

《捕风捉影》

《捕风捉影》于1600年8月23日,与《亨利四世》(下)同时进入伦敦书业公所的登记录,随即出版,这就是“四开本”,书名页上有这样的说明:“捕风捉影——多次为侍从大臣属下剧团所公演——威廉·莎士比亚著。”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有三种原始版本。最早出现的是1603年的“第1四开本”,1604年出现的“第2四开本”可能已是莎翁重加修订充实的本子,将近四千行,几乎比“劣四开本”扩大一倍。

黑格尔认为,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哈姆莱特的悲剧正在于此。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最使人回味不尽:“一切都归于沉默。”即将消逝的生命,连同一生的恩怨,都被包围在一片无言的空白、一片虚无中了。

《第十二夜》

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后第七年,他的戏剧全集问世(后世称为“第1对开本”),分为“喜剧”、“历史剧”、“悲剧”三个部分;在喜剧部分收有《第十二夜》,这是这个喜剧的惟一的原始版本。它并没有以“四开本”(单行本)的形式在莎翁生前出版过,

《悉听尊意》是《第十二夜》的副标题。

大约在1598~1601年左右,莎士比亚接连写下了充分显示他的喜剧才华的三个明媚娇艳的优秀喜剧:《捕风捉影》、《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我们欣赏喜剧《第十二夜》,得到的不是惊心动魄的兴奋,也不是立身处世的人生智慧,而正是那种意外的惊喜,那份诗意的感受,加上令人心醉的笑意。

《亨利四世》

1598年2月25日,伦敦出版商向书业公所申请出版《亨利四世》上篇,登记在案,单行本(四开本)同年问世,现仅残存八页。1599年春夏之际,写于此之前的《亨利四世》下篇。

《冬天的故事》

在莎士比亚生前并无单行本问世,这一传奇剧收入于剧作家逝世后七年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即“第1对开本”,1623)。就全剧的体裁、文笔的风格看,应属于莎翁的晚期作品。学者们大致认为这传奇剧约写成于1611年。

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又是一部生命和生活的交响曲,谱写了生命从初生,经历磨难,最终走向成熟的全过程。

《居里厄斯·恺撒》

《居里厄斯·恺撒》是在莎士比亚去世后七年,首次发表于“第1对开本”(1623)。莎翁撰写这一古罗马悲剧主要取材于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约46~119)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中勃鲁托斯、恺撒、安东尼的各篇传记。

在莎士比亚的创作道路上,处在历史剧《亨利五世》和悲剧《哈姆莱特》之间的《居里厄斯·恺撒》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

《皆大欢喜》

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后七年,他的戏剧全集问世(后世称为“第1对开本”),分为“喜剧”、“历史剧”、“悲剧”三个部分,在喜剧部分收有《皆大欢喜》,这是这个喜剧的惟一的原始版本。在此之前,它并没有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过。

喜剧《皆大欢喜》的原名是“As You Like It”,可以直译为“正如你们所喜欢的”。约写作于1598年秋后和1600年夏季之间,喜剧中的两个重要的小人物:雅克和傻子,是莎士比亚的匠心独创,他们的现实感,冷眼旁观,使这喜剧打破了单纯的浪漫情调,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多元化思维的深度。

《李尔王》

写在1604年岁末,或1605年年初。在莎士比亚写下他的著名的悲剧《李尔王》之前,李尔王和三个女儿的故事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英国民间传说了。

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正是在这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生理想有其相通的一面。这也就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为什么经过了将近四个世纪,悲剧《李尔王》在今天的舞台上,银幕上仍然显示出那么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理查三世》

1597年10月20日,出版商魏斯(A. Wise)向书业公所申请登记出版《理查三世》,这一历史剧随即问世,是为“第1四开本”(1597),书名页标题为:《理查王的悲剧》。

《理查三世》整个历史剧正是进一步具体地、充分地展现这个野心家怎样施展奸诈毒辣的手段,扫除一切障碍,实现他当初预定的目标,双手沾满鲜血地爬上了王位。

莎士比亚正是包围在都铎王朝的这一“历史观”的浓厚气氛中——也可说是润浸于言之凿凿而大半虚构的这一“都铎神话”(Tudor myth)中,写下他的《理查三世的悲剧》。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约写于1596年前后,正当莎翁的艺术才华日趋成熟的阶段。全剧结构严谨,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波澜迭起,扣人心弦,又风趣横生,喜剧气氛很浓,是莎翁最优秀的喜剧之一。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约写于1594~1595年左右,莎士比亚正当三十岁光景。这个悲剧出现在当时英国舞台上,可说预告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高潮即将来到了。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具有反封建意义的光辉,建筑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还是当时来之不易的历史上的新生事物。这里有着史诗般悲壮的意义,因为面对着无可避免的历史必然性。

从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末,一百二十年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哀史长期流传于意大利各地,流传于法国、英国,在一次又一次用散文或诗歌反复转述的过程中,故事情节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逐步发展,充实起来;最后终于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得到完美的定型,男女主人公成为家喻户晓、永垂不朽的一对情人,成为美好的青春和纯洁的爱情的象征。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1602年1月28日,《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载入伦敦书业公所的申请出版登记录,同年出版。

在莎翁进入他创作的成熟期后,这是惟一的一部以较浓厚的生活气息,把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家庭生活搬上了舞台的喜剧,在当时这几乎可以称之为“现代剧”。

在欣赏莎翁的优秀喜剧时,我们从那温暖的富于人情味的笑声中,发现了自己——原来我们不仅在笑别人,要知道同时也是在笑自己啊。

《麦克贝斯》

在四个大悲剧中,以《麦克贝斯》最为短小,1611年4月20日,伦敦南岸的“环球剧场”上演莎士比亚的《麦克贝斯》。

麦克贝斯是一个反面人物,但莎士比亚把他的恶有恶报放在次要的地位,而怀着极大的兴趣注视着他内心世界的冲突、挣扎、痛苦、绝望,和他身首异处之前心灵的早已死亡。

《麦克贝斯》所以成为一个惊心动魄的大悲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是“人”的悲剧,达到了西欧古典悲剧的理想:通过“怜悯与恐惧”使感情升华到净化的境界。

《驯悍记》

《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初见于1623年问世的“第1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别无其他原始版本。

《驯悍记》的文笔、风格和《错尽错绝》及《维罗纳二绅士》相近,这三个戏剧构成莎翁的最早的一组喜剧。

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驯悍记》是他以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家庭为背景的少数几个戏剧之一。

《雅典人泰门》

带着现代人的一份焦虑去读《雅典人泰门》,仿佛这带有寓言色彩、用极度夸张手法所展示的一幕古代悲剧,就是莎翁留给后人的一个思考题:金钱和人性、物质和精神间的关系,一旦倾斜了,失常了,甚至一边倒了,我们还能以泰然的心境瞻望人类的前景吗?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的喜剧因素在于:表现在这个喜剧里的爱情既是自由的,却又是盲目的。

《仲夏夜之梦》既有丰富的笑料,又有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显示出莎翁在创作这一轻快的喜剧时,他的喜剧才华已趋向于成熟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诗体插图珍藏本莎士比亚作品集(套装20册)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