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书架上的神明 读书笔记5000字

我书架上的神明

作者:刘小磊 主编/刘瑜/吴思 等

名人谈读书: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上面这句话过于傲慢,我的意思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真的还不够,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其实肖邦也没有什么,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周杰伦嘛。——刘瑜放下现代性的傲慢,去回望我们的家园。在我的孩子10岁时,我对他说,每天看五分钟《非诚勿扰》之类,坚持十年,这个人仍将是一无所知的废物;每天五分钟,读一点经典,学几句法语,同样十年,这个人将有一技之长。人生是一种习惯,甚至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因为天堂大致就是图书馆的模样。——钟伟实不相瞒,我的实践学术生涯是从不再读书的 30 多年前开始的。到处看世界要靠自己的观察才作得准,避书有利。为了推出假说作验证,要修改前贤的概念,简化他们的理论,避书也有利。天下的学问五花八门,乱七八糟,要占为己有,像选女人一样,不是佳人是不值得谈恋爱的。——张五常当我们说,一本书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我们该如何对那改变的时间点、那改变降临的方式、那改变发生作用的形态进行追忆?——刘铮《读书》前执行主编王焱说:大凡在学问中讨生活的人,对于让外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大都心存忌讳。他们视自己的秘密书架,好比金屋里藏的阿娇,或者贪官的银行户头,不到万不得已,那是绝不愿意轻易示人的。而今真是难得,72位学者竟敞开心扉,向读者介绍自己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其中多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旧制度与大革命》《鲁迅全集》等。也有符合大众阅读口味的通俗读物,比如四大名著、金庸的小说等。当然,更有带着浓郁时代色彩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毛泽东选集》等。看看这些名家推荐的书单,有长有短,各有偏爱。他们视之为珍宝的藏书,或许总有三两本适合你的阅读口味,不求对你有多大的帮助,只求为你打开一片阅读的空间,足矣。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资源和心路历程大学者是怎样炼成的?如何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大学者?72位著名学者的秘密书架,通往智慧之路的书单知识无涯,可多可少,灵魂却只有一个,不能让他枯萎了哪些书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他们是怎样读书的?艾晓明、白谦慎、党国英、冯克利、冯象、何兵、何帆、何怀宏、江晓原、蓝英年、刘慈欣、刘擎、刘铮、刘瑜、缪哲、王汎森、王明珂、王学泰、王焱、韦森、吴思、许倬云、杨奎松、袁伟时、张鸣、张五常、赵汀阳、周保松、周濂、朱维铮……

我书架上的神明 读书笔记

我书架上的神明,初次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心中不禁一凛,生出敬畏之感。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说的是阅读能给人滋养;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是读书能让人提升自己;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是说读书能让人摆脱蒙昧。而说书是神明,大概是因为书能在冥冥中给你指引吧。

这本《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是72位学者、教授应《南方周末》的邀请,介绍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书,最后集结而成的。文章最先发表在《南方周末》阅读版“秘密书架”专栏上,在集结出版时,发现“秘密书架”的名字已经被占用了,最后就用了“书架上的神明”这个说法。——我个人更喜欢这个名字,神圣庄严,不落俗套。鉴于学者们推荐的书的深度以及影响,确实担得起“神明”这两个字。

谈及“秘密书架”专栏设立的初衷,编者在前言里面交代比较清楚:

“中国传统学问,讲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很重视目录之学,有深厚的积累;社会科学是新兴事物,请一些过来人,为初学者做个向导,很有必要。”

栏目的设定也受到《哈佛书架:100位哈佛大学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这本书的影响,这本书对哈佛大学的教授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哪些书对你的思想有过影响?为什么?“秘密书架”专栏借鉴了这两个问题,向专家学者们发出推荐书的邀请。

所以,这本书实际上是72位专家、学者的命题作文集,他们是国内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界的大拿,在业界享有盛誉,其中包括刘慈欣、刘瑜、吴思、艾晓明等人。

这本书汇集的是对学者们有影响的书,所以有些书学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略显高深晦涩,但整体还比较具有普适性,作为非专业人士,可以从书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学者的读书方法、名家独到的观点。除此外,有些书经过大师们的阐释,会让你有新的感悟,书中大师们对读书的痴迷,非常打动人心。最后,读完本书,你还能pick到适合自己的书单,72名学者,几百本书,总有适合你的。

大师的读书方法get

大师们都博学多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阅读术。

我印象深刻的是香港作家西西,她在医院做乳房切除手术,带了四本《包法利夫人》研读:一本法文原著,一本英译,两本中文译本,通读这四本书后,她发现法文原著中有百来个斜体字,意在转换叙述者的角色,英译本完全忽略这些斜体字,中译甲本用引号来处理斜体字,但只处理了部分,中译乙本则将所有的斜体字在字底加标点,拉丁文用原文,再另外附上注解。这种细致的阅读,这样严谨的学习态度,真让人肃然起敬。

研究科学史的刘兵教授认为,

读书时,如果你先将自己限于某个阵营,限于某种观念和立场的作品,无视或拒斥不同观点的作品,那恐怕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

读书的时候要低调谦虚,有空杯心态,能够容纳和接受新观点,或者和自己不同的观点。

中文教授艾晓明非常推崇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这本书里面讲到纳博科夫的读书方法。他认为,

“要做一个优秀读者,并不是一定要参加一个读书会,或者与书中主人公认同,或者是自己也写东西,而是:1. 须有想象力。2. 须有记性。3. 手头应有一本字典。4. 须有一定的艺术感。”

大师的经验之谈,赶紧拿小本本记下来吧。

文学研究者孙歌有独特的读书法——将书作为他者来读,

“当主体产生自我更新需求的时候,内在的否定性动力会促使他把他者引入自身,并通过他者建立自我的新结构。”

简单来说,就是当人遭遇困境的时候,会进行自我否定,继而寻求办法来脱离困境,这时候,就会分辨和吸收他人的观点,来完善提升自我。我们的困惑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未必能够得到解答,读书正好能提供这样的途径。

妙趣横生的观点

书里面有许多精妙的观点,让人觉得妙不可言。比如,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里面说,

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他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用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

为什么呢?因为脊椎骨里面有神经,而神经能够感知愉悦。“用脊椎骨去读书”,是不是很妙?

主攻文学和思想史的刘慧儒,在文革爆发的年代入学,那个年代书籍非常匮乏,流落到手里的书经常是残篇,于是他练就了开脑洞补读、锻炼想象力的本领。后来有机会读完以前未竟的书,居然意外地发现,那些真正的结尾有点拙劣,大失所望。他由此意识到,

“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是可以超越作者的。人们常说,优秀作品的视域大于作者的视域。这意味着,读者可以比作者看得更为广远。”

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毕竟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现在红学研究盛行,众多红学专家对《红楼梦》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这些解读未必就是曹公的原意,所以说,读者和文本的关系,可以超越作者。

哲学教授陈家琪对“开卷有益”有自己的领悟,

所谓的‘开卷有益’,并非指的只是新书、以前没看过的书。真正有益的,倒往往是重读时的感受。

他描述了个场景,也是我经常会遇到的:有时候写文章,会突然记起来某本书里的某句话,正好可以作为佐证或者案例,于是努力去翻找,我甚至都能记住这段话在上方还是下方,可翻半天就是徒劳无功,在这个翻阅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发现。这种也算是“开卷有益”,苏轼不是说了嘛,“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作家刘瑜说,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如果读不懂经典的好,常会觉得羞愧,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其实,“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在读书之前,

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深以为然,读书是个人化的体验,不是为了炫耀。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书解决自己的现实困惑,或者对自己有所助益最好,实在没必要为虚荣心读书。

对读书的痴迷

很多文学大师对阅读都非常痴迷。大家熟知的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他在失明后继续孜孜不倦地买书,家里有书就会让他倍感幸福。

普鲁斯特喜欢英国作家,在读《弗罗斯河上的磨房》时,刚读两页就会泪流满面。

卡夫卡说自己要从头到尾朗诵福楼拜的《情感教育》,并要求自己的爱人也读读福楼拜。

大师们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让人感动。而书中的学者们,也有各自难忘的读书时光。

经济学人何帆在中学的时候,把午饭钱省下来去买书,他看疯子尼采的书,看完后情绪激动,无法自已,在房间里面转圈圈,跟发疯了似的。

法学教授冯象对《史记》情有独钟,因为在文革时期,他的父亲被批斗,在“牛棚”里面,经常默诵《报任安书》用来激励自己。

文学教授蓝英年在文革时期,经常揣着《唐宋名家词选》,后来挨批斗,他站在队伍最后面,心里却在默诵张元干的《贺新郎》。

有些历史虽然距离我们比较远,但前辈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今日读来都让人感动不已。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无疑,阅读为这些大师筑起了避难所,让他们的精神能有容身之地。

阅读经典的新视角

看大师们对读书时光的追忆,有些能引起我的共鸣,有些则让我读书有了新视角。

法学教授何兵认为《聊斋志异》非常简练,“增损一字都难”,可以作为修炼文字的工具。比如《妖术》一文,开篇是:“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寥寥数语,活画出古代侠客的风采,极传神。

我的书架上正好有本《聊斋志异》,之前都是当故事书看,经过何教授这么说,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其精炼的语言。

何教授研究的是法学,很多案头书却是文学作品,他是这么解释的,

这些作品不仅滋养我的心灵,更是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激情与无奈,一页页打开给你看。让你感受人性的善良与残忍,让你认识“人”,而这是法律人的基本功。

这段话说的太好了,法理不外乎人情,认清人性,能更好地贯彻法理。

专攻科学史的教授江晓原,痴迷《西厢记》,认为《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元杂剧,还是中国古典文学非常独特的切入点,从中可以了解唐传奇、唐诗、宋词和元杂剧。——之前从未想过从这个角度看《西厢记》,江教授的点拨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书中,类似这样的内容非常多,我边看边结合自身,重新审视那些读过的书,以及还没来得及读的书,感觉读书多出来很多新视角,非常受益。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种草了不少书和作家。比如,历史教授李剑鸣评价孙犁,古文功底深厚,擅长写诗词,文字看似平淡,却包含深意,清新雅致,又简洁明快。这正是我喜欢并且想学习的风格,所以后续会好好研读下孙犁的作品。

这本书里面还有很趣闻轶事,读来非常长知识。比如纳博科夫的趣事,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写作背景,《史记》真实性的考据,等等,都值得细细回味。

这本《我书架上的神明》在豆瓣的评分不太高,只有7.1分,大概正好说明,读书是非常私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就我个人来看,从这本书中收获很多,每次重新翻看,都会发现之前遗漏的东西,整体来看,这本书值得一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书架上的神明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