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5000字

艺术的故事

作者:贡布里希 , 杨成凯 , 范景中

暂无简介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评—《艺术的故事》之一——2018.7.3

在英国人E.H.Gombrich写的这本《艺术的故事》中的导论里这么说——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1.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

艺术原本并不是为了再现现实的。很多原始人的作品,离他们的真实所见差距很大,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就不能描绘他们的真实所见,而是因为他们所要描绘的本来就不是真实的东西。原始人画动物,很可能就是希望借此狩猎收获更丰,从这种艺术态度往后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所描绘的东西越来越趋近于真实,而很可能越来越切实的逼近作者的内心。正是这种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也正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逼近真实”的态度使我们觉得非西方的艺术是“落后”的艺术——这种落后只是技法上的落后。

2.追求永恒的艺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埃及艺术的特征是“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犀利观察的结果并不是真实再现,而是让自然尽可能详细、完整的被描绘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人物像,侧面的头、正面的眼睛、正面的肩膀、侧面的躯干、不分左右的脚,而且每一幅画均是如此,非常严格。但同时,在构图上又非常和谐,以致于移动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失色不少。

3.伟大的觉醒: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提到的,真实并不是艺术的目的,也许之所以我们认为古希腊的艺术是一次伟大的飞跃,是因为那样更接近我们现在的审美观点。但古希腊人已经会用自己的技能表现真实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4.美的王国: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

这是人类承认的最辉煌的一个时代,可以说,现代艺术(其实主要是指现代西方艺术)的风格就是这个时代形成的。

5.天下的征服者: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1至4世纪

罗马人是实用主义者,是建筑上的大师,在艺术成就上似乎远没有希腊人高。宗教的兴起也是这个时期的特征之一,反对偶像崇拜是犹太教的原则,这也影响到以人像为主的希腊艺术的继续繁荣,艺术家们并没有停步,而是探索技巧层面以外的,更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的东西。

6.十字路口: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

基督教对这个时期的艺术发展上的影响,可以从关于“偶像崇拜”的争执中略窥一端。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

7.向东瞻望: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至13世纪

伊斯兰文明的崛起催生了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而这个时期的中国,可以当之无愧的作为全球的最强盛的帝国之一,它“喜欢弯曲的弧线”,“中国人是第一个不认为作画卑微下贱的民族,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看待。”

8.西方美术的融合:欧洲,6至11世纪

虽然Gombrich努力强调艺术没有倒退,但是以往在技巧上已经很发达的艺术特点很可惜的失传了,但这也许又是一个好处,因为它给新的艺术特点腾出了发展空间,在融入了蛮族特点之后的欧洲艺术,才得以酝酿着旺盛的生命力。

9.战斗的基督教:12世纪

黑暗时代的教堂给人的感觉是肃穆、甚至恐怖的,Gombrich将其解释为“基督教在异教土地上表现出的战斗姿态”。12世纪的欧洲正孕育着变革,至少,正在形成这自己的成熟的艺术风格。

10.胜利的基督教:13世纪

这个世纪快结束的时候,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那就是佛罗伦萨的乔托,一般的艺术史都把他当作欧洲近代艺术的第一人,他的作品第一次完全摆脱了程式化的设计而更进一步接近真实,更大胆的用新的构图表现自己的创意。

11.朝臣和市民:14世纪

这个世纪兴趣已经逐渐转移了,已经从以最佳方式尽可能清除、尽可能动人地叙述宗教故事转移到以最忠实的方法去表现自然的一角。

12.征服真实:15世纪初期

这一节里Gombrich从意大利和北方(主要是尼德兰)两个方面介绍了15世纪初期出现的一股划时代的艺术革新旋风,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出现了很多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艺术特点,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真实”。在意大利,追求“真实”是在“复兴古典艺术”的招牌下进行的。

13.传统和创新(一):意大利,15世纪后期

短缩法、透视法,这两个法宝是文艺复兴给艺术带来的礼物,也是这两样法宝造就了文艺复兴前期辉煌的艺术进步。但光有这两个技巧还不够,甚至容易丧失构图上的美感,这就是Gombrich在本章中介绍了前期作品之后转折性的一句话,解决了如何将真实与构图完美结合的问题之后,艺术就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

14.传统和创新(二):北方各国,15世纪

Gombrich举了罗吉尔的例子,尽管他的那幅《卸下圣体》在透视运用上不如意大利同期作品明显,但构图上显得更加精巧一些。

15.和谐的获得:托斯卡纳和罗马,16世纪初期

这个时期的艺术领域最著名的三个人当属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达芬奇兴趣广泛,艺术仅仅是他好奇的一个领域之一,因此,他常常一幅作品没完成就对其失去了兴趣,然后马上投入到下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中;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典型的偏执狂,他的一生最适合于拍成令人激动和心醉的电影;拉菲尔则和米开朗基罗几乎正好相反,他喜爱社交并且左右逢源,短暂的一生过得快乐轻松,而米开朗基罗漫长的人生路仿佛永远都在与人搏斗。

16.光线和色彩: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16世纪初期

17.新知识的传播: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

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尼德兰艺术家不是出现在坚持新风格的人当中,而是出现在像德国的格吕内瓦尔德那样、不肯被拖入来自南方的近代艺术运动的艺术家当中。这一章讲述的就是德国和尼德兰这样的地方是如何接受并改造来自意大利的新思想新技巧的。

18.艺术的危机:欧洲,16世纪后期

埃尔·格列柯的那幅酷似现代画的“揭开启示的第五印”,夸张的、无视现有规矩的风格,如果放在一个现代艺术馆,外行很难分辨出它原来成画于十七世纪早期。新教对于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来说,可以说是一次浩劫,因为最大的资助者——教会不存在了,艺术家最繁荣的一块用武之地——教堂不能再用了。这场浩劫也逼迫,或者说催促艺术家们寻找艺术的另一条出路,于是大家各显神通,把眼光不约而同的朝向了平民百姓。一个新的艺术时代也就诞生了。

19.视觉和视像: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经过十六世纪后期的探索,艺术家们的大胆终于使欧洲艺术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按照我们后来的说法,叫做“巴洛克”时期。鲁本斯应该是Gombrich所欣赏的艺术家。

20.自然的镜子:荷兰,十七世纪

在新教的独立的荷兰,艺术家再也不能靠富有的教廷、宫廷赞助人来生活了,他们必须面对市场。这种残酷性催生了荷兰的各种专门画,从事某一专门画的艺术家必须将其技艺不断提高,以获得一个稳定的市场。这些画派包括风俗画、风景画,以及最具荷兰特色的静物画。

21.权力和荣耀(一):意大利,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

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是巴洛克风格的鼎盛时代,教会对艺术感染力的追求激发了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也将艺术引向一条追求奢华的道路上去。意大利艺术的伟大时代正在终结”。本章中Gombrich提到了本时代意大利艺术中唯一一个亮点——威尼斯风景画。

22.权力和荣耀(二):法国,德国,奥地利,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

意大利的政治形势是散乱的,因此,艺术仍然在为势力最强大的罗马教会服务;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天主教地区,巴洛克风格已经弥漫到艺术的方方面面,受其服务的人则是日益强大的王权。凡尔赛宫就是巴洛克艺术的集中体现。然而,在浮华风气中,却少有人能作为名家留在艺术史册上。

23.——理性的时代:英国和法国,18世纪

17-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正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整个国民的倾向”正是孕育科学以及“理性艺术”的温床。倾向于反对巴洛克设计的放纵幻想,反对一种立意支配感情的艺术。

24.传统的中断:英国,美国,法国,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

这个时期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期。一方面人们发现巴洛克和罗可可实际上偏离了真正的“古典”,即古希腊传统,从而希望从希腊的、甚至是哥特式的传统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正如题词所言,艺术家个人的觉醒,对个人的感受的重视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传统的尊重,因此,这个时代,实际上是百花齐放的时代,绘画真正与诗歌齐步了。

25.持久的革命:19世纪

“印象派”,这是一个19世纪艺术的骄傲之一。印象派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真实,不完美、甚至不完整的真实;另一个特点就是独特的视角。19世纪以前的绘画作品,很大程度上要求细节的真实,而现在,“真实的细节是虚假的”这样的观点已经逐渐为人所接受了。

26.寻求新标准:19世纪晚期

这时期一部分艺术家开始试图在印象派对光线和色彩的真实把握的基础上重现秩序性,这种思考的几个方向分别孕育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几个流派,其中包括塞尚,他注重画面的平稳和沉静,宁愿因此而损失真实,他的这种想法导向了源于法国的立体主义;凡·高是一个对艺术感情非常热烈的人,他希望艺术作品里面要饱含着艺术家的情绪,他的这种创作方式导向了风靡德国的表现主义;高更要追求更单纯、更直率的东西,他的想法导向了原始主义。这三位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人成为了19世纪晚期艺术界的代表人物。

27.实验性美术:20世纪前半叶

在这一章里,伴随着Gombrich对千奇百怪的“现代艺术”的介绍,作者又回到了本书绪论中的第一句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过去偏重“艺术”,现在更看重“艺术家”。也直到现在才理解了Gombrich的那种说法的深刻含义。

28.没有结尾的故事:现代主义的胜利

本章是全书的最后一章,Gombrich力图说明大众(以及批评家)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不仅仅是“宽容”,甚至是以“推陈出新”为时尚,作为艺术家(或者说艺术从业者),如果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必须要在概念上有所创举。尽管那时的很多艺术史家以及艺术批评家都意识到这种“为创新而创新”的艺术态度的不利之处,Gombrich仍然抱着他特有的宽容承认甚至赞赏这种竞相创新的局面有助于艺术的更迅速、更顺利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