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读书笔记5000字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作者:唐浩明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读书笔记

近百万字,上下班路上、午休间隙、周末家中断断续续看了近40个小时,最后意外的在飞机上读完了《曾国藩》全集一书。读至大半时,就想着一定要在看完之时总结一翻,以敬曾文正公百年前之行动与精神。到此,已无下一页可翻阅时,思绪万千,心绪难平,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又不知从何说起。想要评价一番,然话题太大,很难凭借阅览此书的“一面之缘”,乱下结语;又不甘一言不发,止于心头,郁于胸中,姑且放几句孤陋之词。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在鸡鸣寺与广敷先生论定一生功名,与签押房内与后人理定“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条立身之言后,曾国藩在黑雨滂沱中,孤独逝去。唐浩明先生此处特意未做后事的叙述,如功名之上,曾国藩死后被追赠太傅,谥号“文正”,摘得自宋以来文人为官之道的桂冠;教传之上,其爱徒李鸿章后亦位极人臣,权倾一时,被慈溪称为“再造玄黄之人”,又因各种的耻辱条约签订而谤满天下;家风之上,其子曾纪泽成为著名外交家,次子纪鸿成为著名数学家,而其后湘乡曾氏文化生命力旺盛,代有才人出;其后种种,皆可为曾氏之荣耀加持一番,却不曾被作者特意提及,想是可能因为“皮之不在,毛将焉附”。曾一生忠守的大清也将在不久后随之而去。大清都亡了,那为之苦撑的奋斗意义何在?忠君爱国的教养又报之于何处?于之而生的荣辱又价值几何呢?曾逝于公元1872年,其后大清国每况愈下,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海战,次年签订辛丑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灭亡。末世之时,欲力挽狂澜而不得,只留蹒跚悲怆背影。

想起开篇时曾国藩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感念范文正公之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后,他便历经从戎、平天平天国、灭捻军,多少次挑灯看剑,吹角连营,可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生用行动恪守儒家士大夫情怀,操守,只为忠君报国。三言两语,很难评定一代人物,何况其又多有盛名,谤亦随之。毛泽东称之为一代伟人,广敷先生称其禀赋拘谨怯弱,世人多称其为曾剃头。其实,虽多隔朝代,年代尚未久远,很难从一面一词而盖棺定论。梁任公说的好:“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作为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必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2.理学大师&儒家思想实用主义者

理学大师的称号自然错不了,曾国藩早年在京师为官时,便于困惑处向当时的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道,除了从唐鉴处得了“静”之外,更是开始致力于学习钻研程朱理学,不但在学问一道,更是身体力行的践行,其用后半生践行着“慎独、主敬、求仁、习劳”等理学之言,更将之作为立身之言,传于后人。曾于理学一路,不仅深悟朱熹和王阳明的治学治心之道,更是于两者之上,从治世的实践中得到了更实用主义的理学思考,曾和幕僚曾讨论知行合一之理,曰朱子讲先知后行,阳明讲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于曾看来,知和行无论先后伯仲,知可行,行更知。可想而知,曾更愿意动态上升的方式看待知和行的关系,这有点抛开了古而有之的形而上学,暗和了后来由马克思提出,并发扬光大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和毛泽东后来书面化的实践论有着一致的内核——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知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无怪乎毛给了曾“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评价,除了湘楚的老乡先辈关系外,更可以理解为对认知、治世理念的认同所致。

理学之外,曾国藩自然也可称为一代大儒,虽然结尾处作者尝借众人之口,言曾于学问上原有条件有所为,可惜后来官场案牍劳形,无暇他顾。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文人相轻的言论。曾不仅有深厚的儒学功底,更是在多年治世中深悟很多为君为臣、修齐治平之儒家核心道理,成为实用主义的儒学实践者。将儒学与修身、学问、为官、治世贯通,真正悟通理解者也。实用主义是个外来词,由美国哲学家杜威体系化,实用主义是不同于追求原始的东西、抽象的绝对的原则和封闭的理论体系,或言腐朽的,教条主义化的遵从形式和理论,而是从影响实物本质的内核出发,去看最后的收获、效果和事实。于知行之道上,曾主张“从做中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种对知与行关系的深刻论述,也和曾国藩的知行实践相通,他能抛开儒学的腐朽、不实用之处,而从实践中悟得更深刻的“知”。作者也不止一次提及,曾国藩明后来的实践之法便是“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这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其适,弃其不适处的开阔思路正是实用主义的做法。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而在其多年的洋务事业中,曾也是思路开放,没有限于不愿崇洋媚外的窠臼,大胆师夷之长,建海防,修船舰,办新学,只求富国强兵之功效,实为实用主义的践行者。

3.求全责备,人无完人

人无完人。若细数曾国藩的错误和弱点也是不胜枚举,早年在韩非之法的影响下过于苛责,后用兵之时对手下的兵勇又疏于管教,导致遗患,因严守清律和婚配教条致使女儿无一幸福等等。但这些都是旁枝末节,在治世上曾的弱点主要有两个。

一曰,心力不足,不能强若山岗,独尊一心。非常之人,处非常之世,当用非常之手段,而暂时搁置非议妄言。曾从从兵事起,多次兵败自杀未遂,又多次因事物烦扰而心力憔悴,当然位尊一时,影响重大,凡事必然多有思虑。犹记得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多次提及“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 。这是为朱元璋内心信念之强大坚定的一个证明,一个卑贱得不能再卑贱的乞丐,心力之强大,远超凡夫俗子。眼前壕沟尸堆山,跟前未有一随从,胸却自有兵士千百万,自信来自于自心。这种心力是曾所不具备的,也许这就是曾没有拥兵自立的原因。相较而言,单论心力,曾自是比不了单枪匹马多年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和后来历经各国耻辱之约,背负举世骂名的李鸿章,就连其九弟曾国荃,虽才学有所不足,但带兵打仗上也多有不管不顾的刚决之气质,胜其大哥一筹。从曾理学之师王阳明来看,“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曾在此一点是为一大弱点,虽不影响其功绩,只是弱有更强大之心力,必有更多可为。

二曰,恪守名节,用今人之言语就是太爱惜自己的羽毛。这样虽符理学之要求,亦能见人格是高崇,但终究缺少了诸多非常之手段。之前看《走向共和》,李莲英教德公公用“名利”之法打动翁同龢,千金不要,几百两刊印了其父文集便打动了他,曾国藩也逃不开此窠臼。名利名利,世人往往只重“利”,而位极人臣的士大夫们则更重“名”,曾国藩便是此中极致者。这位第一汉臣,把持两江多年,只有二万白银藏家,“利”一字上自是清白,但过看重于此身之“名”,反而束缚了行动和手段,也因太过种名而在后来的华洋争端小事中折损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心。想李鸿章爱“名利”又不限于“名利”之道,于名节上多有亏损,但实多几分实用手段也。但人生在世,终有所信赖仰仗,曾国藩实文人风骨之表率也,也算自成一派。

这些苛责多有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的问题,曾其一生优点太多,忠君爱国、识人信人、刻苦自律、不贪不色。在文武之道上,有思有为,而且从理学、儒学多有研究,并知行合一的践行着。实为难得。

4.“距离产生美”与“零距离的真实”

前几天在读《谈美》,阅朱自清如何详解“距离产生美”之理论。美是从艺术而论,因为距离导致一种朦胧,模糊的想象,甚至把很多不切实际得假象赋予它,就像深陷痴情而不得之人,往往把对方想象成完美天仙。因为有距离所以假象可以一直在,一旦真的接触了,了解了,就容易发现真实的,清晰的各种要面对的问题。从认知而论,距离不再是产生美,亦产生无知妄议之恶。人很容易隔岸观火,隔着时代,隔着文明来评论诸家,独放已之狂言,这个不够勇,那个不够智。人要更深刻得认知就要尝试消灭距离,只有在居其中,才能真切地知其中之苦之困之难。如天津教案一事中,李鸿章为老师喊冤:“天下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望。” 正如,天津教案上主战者全是局外之人,他们不负责任,徒尚意气,倘若让他们入局负责,也不会喊得那么起劲了。这就是距离所产生的无知妄议。

现代人信息渠道发达,工具多样,电脑里有千年以来的文字史料,案头可购置各种解读的书籍,往往觉得可以站在上帝视角上,评古论今。其实,这中间仍然隔着很大的距离,过于客观,过于局外,过于薄古厚今,所以很多评论中又多带着无知和妄议。而此书最大的特点是篇幅长,洋洋洒洒百万字,史料杜撰兼而有之,算是做了一次消灭读者与曾国藩之间的距离的尝试,让我从更近的距离,甚至站在居中来审视一切发生诸事,得以深感其中之不易、困惑、无奈和诸多限制下的行动。受益匪浅。

至此,也洋洋洒洒了数千字。从功名、学识、不足和认知的几个点上略作评论,算是抒发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也从这种总结中获得进一步的认知。然感天下大局,实时纷扰,限于三言两语之评价时难评说一代大家,且如梁任公语: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留后人评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读书笔记5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