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花厅
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是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生前工作处所和居室。西花厅位于中南海的西北角,因其在中南海所在的位置而得名,在西花厅的东面,还有一个被称之为东花厅的院落。 自天安门广场往西经过新华门继续向前直到府右街南口(六部口),由此向北转弯沿中南海红墙一直到达近府右街北口处,见到那个有国徽的西北门、往里向左一拐便是西花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西花厅
- 位于:中南海的西北角
- 所属国家:中国
- 坐落:中南海大院西北角
- 所属城市:北京市
- 开放时间:不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昔日王府
西花厅坐落在中南海大院西北角,是清末宣统年间修建的那种京城常见的旧王府式四合院建筑群。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住过的西花园。北洋政府时,是国务院所在地。解放前则是北平市特别市政府的办公场所。因年代久远,青砖灰瓦的屋宇,廊柱暗红陈旧,雕樑画栋亦已褪色斑驳,已不见那昔日王府的豪华气派。
西花厅内景

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恩来是第一批搬进中南海的新中国领导人,他最早的住处并不在西花厅,而是在后来毛泽东主席一直居住的丰泽园,而他从丰泽园迁到西花厅,中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京,首选的落脚地是香山,作为党的副主席周恩来当然也居住在那里。当时,新中国正处于紧张的筹建中,周恩来每天日理万机,有时一天内甚至要不止一次地往返西山与城区之间,因为当时路况很差,每天在路途上所花的时间也就可想而知。由于总是这样奔波既劳累又浪费时间,所以当时有几位领导人就率先住进了中南海,周恩来最早选中的院子就是丰泽园。
三次搬家
丰泽园共有三进院落,周恩来最早是同林伯渠分住在里院的五间正房里。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也要搬进城,周恩来就把里院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中院的正房里,但因为后来毛泽东的家属也要进城,周恩来就又搬了一次家,这次他搬到了丰泽园外院的东厢房。开国大典之后,身为一国总理的周恩来再住在丰泽园外院就十分不方便了,于是,1949年的11月,周恩来和邓颖超搬到了他们自己选中的西花厅,以此作为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从丰泽园迁至西花厅后,周恩来在此生活了26年,直到1974年6月1日最后一次住院的前夕。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在此又继续居住了16年。
建筑布局
前院一正厅十配房
客厅
高台阶上是一座五楹相连坐北朝南的老式厅堂,厅堂走廊外有一个同廊子一样长的长方形大平台,四周由青砖花墙环绕,厅前的横匾上书“西花厅”三个大字。
在西花厅平台的对面,有一个牡丹花坛,花坛四周长着几棵茂盛的白皮松和花果树。
除了正厅,西花厅东西两边还各有五间配房,西边从南至北由高至低分三层共有十余间不同规格的厅房与厢房。
院内曲廓、小亭、轩馆、假山和荷花池一应俱全,潺潺细水环于院内,苍松翠柏枝繁叶茂。
后院不规範四合院
西花厅的后院是一座不十分规範的四合小院,院内的北房与西配房构成了一组建筑主体,南向的厅房正好是前院的正房,相比之下东配房显得有些简陋。
西花厅
朴素的风格
自从周恩来住进西花厅,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风格。
西花厅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前院进门不远处可见一座小假山屏挡住人的视线,茂密而细长的修竹环绕着它。院内自南向北的一条弯曲长廊隔在汽车道西侧,长廊中段设一凉亭,它的南端往西拐到尽头处筑一小巧的水榭,池子里没有放水,也就没有鱼虫水草和莲藕,常年乾涸着。如今西花厅院内的房屋、亭子、长廊、水榭等建筑物看来已相当陈旧,但整个院子绿化得很好,树木花草繁茂,修剪整齐,院内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略有一点花草芳香,树上的知了鸣叫不停。
西花厅

办公与居住区
后院的面积不大,是周恩来办公与居住区。一片绿地上满院海棠树,有几棵梨树、桃树和白皮松。周恩来办公室在坐北朝南的正房里,约有30平方米。靠窗面南放了一张办公桌,靠西墙放了三四个书柜,房中间摆了个六七人的会议桌,日常摆放报纸、杂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任何装饰、摆设。红色的廊柱绿色的窗框,下面的窗户镶着大块玻璃,上面是纱窗再加玻璃窗。每当天空晴朗、风和日丽与温度适宜的时候,打开面向院子的玻璃窗,拉开白色的窗幔使阳光直射进来,室内光线充足,顿时亮堂起来。前后院通道旁不足十平方米的一个斗室。秘书们都是两人一间,十余平方米,两张办公桌、一个档案柜、一个书架,就已挤得满满的了。
打“卫生球”
周恩来办公室西隔壁有一个稍大些的房间称作“活动室”。室内有一张桌球桌子,北侧与西墙根处立着书橱,里边藏书主要是属于文、史、哲类的图书。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将“活动室”习惯地称之为“桌球房”,或乾脆就叫“球房”。打桌球是周恩来在办公间隙惟一喜爱的活动腿脚的方式。常有警卫、秘书、医生陪他打球。周恩来右臂肘关节伤残屈曲,活动不方便,加上他已年近古稀,不可能挥拍抽杀,就像董必武同志说的,是打“卫生球”。
西厢房为工作人员的办公处,东厢房为临时“客房”,来客作短暂住宿用。工作人员在西花厅10年只见过周恩来的亲侄女周秉德在这里短期住过几次外,未见过别人来住过。
多功能厅
办公室往东是客厅,用时髦的说法可称之为“多功能厅”。这儿是周恩来、邓颖超用餐、休息的地方,也是两位主人在此会客、与亲属团聚所在地。邓颖超间或亦在此看电视。
西花厅

卧室
由客厅往里(朝东)便是邓颖超的办公室兼卧室。邓大姐卧室隔壁是周恩来的卧室,周恩来卧室的东墙外是一条内走廊,这里有书架,存放一些旧书刊和文史资料类图书。当初设计这条内走廊的人,谅必考虑冬季保温、夏季隔热以及隔音作用。
周恩来卧室内家具陈设极其简单,因为他一进卧室就上床,身后用枕头垫着斜靠在床头继续办公。他睡的是一张普通木床,下面用的是南方人喜爱的棕绷床垫。这很可能同他祖籍是浙江绍兴,生长于江苏淮安,依然保留某些南方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各房间和卫生间都由内走廊连线出入。走廊出口处是夜间警卫值班室,周恩来进卧室休息后,通向周恩来卧室走廊的门就锁上了,钥匙由警卫员保管。
花满西厅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西花厅

西花厅的海棠花一向为中南海及熟悉总理家的人士所称誉。每年初夏时节,后院里的海棠花盛开,每棵树上开满了红色和白色的花朵,芳香四溢,引来无数彩蝶纷飞,蜜蜂嗡嗡地叫着忙个不停,在此优美而宁静的环境里,蕴含着盎然生机。
西花厅前院有一个漂亮气派的前厅,建在约一米高的平台上,是周总理接待与宴请外国宾客的地方。平台下边有一椭圆形花坛,四周栽种的低矮常青树环绕,中央栽着周总理和邓颖超都喜爱的芍药花和月季花。花坛亦是交通标誌,是来往汽车的环形岛,周总理和邓颖超经常来这里散步赏花。
规矩
拒修
周恩来居住在西花厅,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西花厅内景

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趁总理到广东从化组织阅读、讨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机会,为了保护和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来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幺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幺好,民众怎幺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民众中会造成什幺样的影响?”为了此事他两次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
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总理也。”
受批
在西花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工作中,不管谁挨了总理的批评,是一般批评,还是严厉批评,批评的事实是否出入,批评的事是否自己经办的,都不要解释、申辩,而是先把批评领回来。
总理的批评,一般都是就事说事,说到为止,问明原因,说明厉害,启发你自觉认识。对于他曾经有过交待而没有很好执行的,批评得就重一些。但他从不对哪一个人作整体性或连带其它事进行批评。总理对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批评时也是不留情的。但是,不管对谁的批评,除当事者认真吸取教训外,全室同志都把这种批评作为接受教育、提高认识水平、改进工作的动力。没有哪一个人因挨批评而背思想包袱。
总理一向仪表庄重、威严、洒脱。仪表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反映,看似一件小事,实际并非小事。作为国家领导人,他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作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往往代表着一个单位的风貌。总理经常是通过工作生活中的一件件具体事,教育着身边的人。
保密
周总理是我们党的机要工作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在战争年代,保守党和军队的机密,往往是关係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总理对于保密问题,几十年一直极为重视,抓得很紧,建国后,在新形势下也从未放鬆过,并身体力行。邓颖超在1982年《一个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共产党员》一文中,作了这样的叙述:“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神圣责任。恩来同志知道的党和国家的秘密多得很。我们之间仍是信守纪律,他不讲,我不问;我不讲,他不问。我们之间相互保密的事情是很多的。例如,我国第一颗核子弹爆炸时,他也向我保密。”“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他的办公室,他的档案保管,都订有极为严格的制度。他身边的秘书凡分工联繫哪方面工作的,就看那方面的档案,不允许随便看无关的档案。而对于他们分工範围内的事情,则充分提供条件让他们熟悉业务。即使秘书分工範围内的事情,属于特别机密的,也要等到必须经办时才告诉有关人员。秘书们都说他是‘纹风不透’。凡是写给他的亲启信,按照规定,别人都不能拆。秘书在经手时不慎误拆了,必须立即封好,并在信封上说明,是失手误拆,以后注意。恩来同志的办公室,是他每天工作十几小时的地方,除有关人员外,别人都不得入内,亲属、朋友如不是来谈工作的,也不例外。值班室每日经手的大量文电(其中有不少绝密级的)和承办的一切事项,总理的一切活动,可以说都属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机密。西花厅,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密保险箱。不仅对外要守口如瓶,在西花厅内,自己工作职责之外的事,也从不议论和打听,严守纪律。
周恩来和邓颖超

周总理的办公室有三把钥匙,他自己随身携带一把,值班室一把,值班卫士一把。值班员是取送清查档案要经常进出,卫士是日常生活服务与安全保卫等所需。总理不在办公室时,其他人员,包括邓颖超、秘书们都不去总理的办公室。总理一般不在办公室接待客人。邓颖超从不翻周总理的档案,也极少到值班室和秘书们的办公室。同志之间也极少互串办公室,除非有工作相商。
周总理对于保密,可说是“慎之又慎”、“严之又严”。西花厅,26年没发生过一起泄密的事,这不能说与周总理的言传身教无关。
西花厅,不仅是中南海的地理坐标和对外名片,其实更是周总理一生的真实写照。
複製建筑
从2006年起,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进行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二期工程建设,复建了中南海西花厅,以实景实物展示周恩来、邓颖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纪念馆的西花厅,整体依照20世纪60年代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布局和风格,按照1:1的比例复建而成,占地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西花厅陈列展品2000余件。这些展品是由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以及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人员及亲属捐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