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具有深厚的儒学研究传统。近代以来的儒学研究大家多与北大有关。如蔡元培、熊十力、胡适、梁漱溟、汤用彤、冯友兰、张岱年、朱伯昆等,均对近现代的儒学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先辈的积累之渐,几乎可以视为儒学在近现代命运的缩影。而正是这些前辈的努力,使得北京大学一直是儒学研究乃至近代以来整个国家学术研究和思想创发的重镇。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6月29日,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着名学者汤一介先生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李中华教授和王博教授任副院长,杨立华教授任院长助理。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以继承和发扬北大既有的儒学传统为己任,致力于整合北京大学现有的儒学研究力量,并依託于北京大学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整合吸收其它高校的相关研究力量,努力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文化复兴之路上的儒学研究基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
- 目的:国家学术研究和思想创发
- 成立时间:2010年6月29日
- 机构类型:开放性的教学和研究机构
学院介绍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它是为现有的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和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联合校内外多方教学与研究力量搭建的一个合作平台。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以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儒学)的主体性,认真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寻求不同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适价值的资源为宗旨,并从以下五个方面保证此宗旨得以贯彻:第一,以整合校内外儒学研究力量为前提;第二,以深入开展儒家思想的学术研究为中心,在加强儒学研究的学术性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儒学研究的时代性、世界性和现实性;第三,由此带动複合型儒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学术队伍建设;第四,在此基础上,促进国际间的儒学学术交流和对话,逐步使儒学研究走向世界;第五,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做出贡献。
研究重点
儒学研究院正在开展几个对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一个是十卷本的《中国经学史》和四卷本《中国解释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期为创建中国诠释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卷本的《儒释道三教关係史》,以期为“文明的共存”做出理论上的贡献;多卷本的《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全方位深度中国化的研究开拓新局面。以及若干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重要课题,如“儒学与和谐社会”、“儒学与生态问题”、“儒学与道德建设”、“儒学与民族凝聚力”等。
此前,北京大学先后成立了国学研究院、高等人文研究院和宗教文化研究院。儒学院与国学院两者研究重点不同。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儒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院长介绍
汤一介先生
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祖籍湖北省黄梅。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兼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北京什剎海书院院长、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1983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8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2011年获“孔子文化奖”,201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同年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
主要研究领域: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论着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儒学十论及外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2003年以耄耋之年发起并主持《儒藏》工程,主要包括500多种约1.5亿字儒家典籍的《儒藏》精华本。主编的九卷本《中国儒学史》,2012年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13年获新闻出版署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研究规划
研究院的研究规划包括重大研究项目、经典典籍整理、专题研究项目、特色学术讲座等,并根据儒学研究院的宗旨与目标培养儒学研究人才,开拓与海内外各学术研究机构间广泛的学术交流。重大研究项目有十卷本《中国经学史》、四卷本《中国解释学史》、八卷本《儒释道三教关係史》、多卷本《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典籍整理包括《儒藏》精华编的编纂和出版、《儒藏》大全本的编纂、《儒藏总目》的编纂、《儒藏总目提要》的编纂;专题研究项目包括“儒学与和谐社会”、“儒学与生态问题”、“儒学与道德建设”、“儒学与民族凝聚力”、“儒学与现代管理学”、“儒学与西学(包括海外汉学)”等;特色学术讲座有“大道学术讲座”、“蔡元培学术讲座”和“汤用彤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