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是陈先达编着的政治理论读物,首版时间是2018年4月。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
  • 作者:陈先达
  • 首版时间:2018年4月
  • 类型:政治理论读物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为“2016中国好书”之《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的姊妹篇,本书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最为关注的十个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为何说马克思是不朽的?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宣言》有何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何在?为何说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信仰危机问题与精神家园的重建?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是什幺?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中国道路?如何理解生活实践中的信仰问题?全书重在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解决好为什幺人的问题,并最终落实到怎幺用上来,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作品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讲 不朽的马克思
恩格斯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恩格斯说马克思的逝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无比悲痛。他在致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信中说:“我仍然不能想像,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新旧大陆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一、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完美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缔造者
三、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理论思维方法的精髓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以人民为中心
第二讲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有人问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当然是科学学说,但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来说,对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切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学说可以成为一种信仰。这里所说的信仰,就是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
一、什幺是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还是信仰
三、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四、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第三讲《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着作中,《宣言》是篇幅较小但影响最大的着作。它可以被看作是其全部成熟着作的纲领和红线,是理解什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着作,就是为实现《宣言》中的两个必然性,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而进行的理论研究。
一、从《宣言》看什幺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是乌托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当代世界向何处去?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特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当代资本主义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与新兴社会主义之间的关係?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贫富对立问题、公平正义问题?可以说,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合理解决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徵及其适用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第五讲 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籤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蹤’、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那幺,如何认识这种变化?如何改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状况?这值得好好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死东西和活东西
二、改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状况
三、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第六讲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两个根本原则:一是问题导向原则;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一、问题导向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道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
三、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
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学者的历史使命
第七讲 信仰危机问题与精神家园的重建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丰富了,但上教堂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进寺庙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了,口诵南无,手捻串珠的人不少见。当然,信教是个人的自由,一个真正有宗教信仰、注重道德修养、一心向善的信众是受人敬重的。但我们从这种现象中窥视到的不仅是宗教信仰问题,而是当代中国一些人正在寻找精神安顿之处。
一、科技与人文主导地位的嬗变
二、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暂时困境
三、精神家园的重建与中国哲学的前景
第八讲 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包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没有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会因缺乏精神和文化的支撑而后劲乏力。
一、文化自信:新时代的大问题
二、谁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
三、信什幺: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
四、文化自信的使命: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九讲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必经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对道路的自信,源自对文化的自信。中国不仅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不仅是知识、智慧的积累,更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二、中国道路之争
三、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
第十讲 哲学与生活实践中的信仰
我们面对两种哲学:一种是生活中的哲学,一种是书本上的哲学。我们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哲学,更应注意生活中的哲学。哲学既不能没有形而上的问题即纯哲学问题,也不能没有形而下的问题即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没有形而上只有形而下,哲学就会变为生活常识;可没有形而下,哲学就在天上,没有着陆点,永远与人的生活相分离。
一、让哲学回归生活
二、自由与任性
三、命运与时运
四、职业选择与价值导向

版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
作者:陈先达 着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ISBN:978-7-01-019089-1

作者简介

陈先达,1930年生,江西鄱阳人。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等。
着有《陈先达文集》(14卷本),出版《马克思主义十五讲》《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可信又可爱的哲学》《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传统与当代》《哲学与生活》等。着作和论文曾三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教育部优秀着作奖、三次获吴玉章着作奖等多项奖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马克思主义信仰十讲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