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是淮南市政府发布的政府报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13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单位:淮南市政府
- 档案类型:政府报告
- 档案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网
一、2012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在严峻複杂巨观形势下克难攻坚、稳中求进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大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00亿元以上,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163.8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亿元,增长16%;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增长1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增长14%以上。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进项目攻坚年,稳增长取得显着成效。重点围绕抓在建、续建项目,强化土地、征迁、融资工作,大力推进项目集中竣工和开工。全年实施项目1200个,其中竣工800个,增长24.8%。朱集矿联合试运转,7个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纳入全省规划,其中建成3个。日芯光伏一期、陕汽淮南专用车一期、北新建材等建成投产,志高动漫游园试运行,甲醇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淮沪二期、淮浙二期、1000千伏特高压、宝鑫新材料、锌镍蓄电池、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国际汽车博览城等开工建设。出台加强土地房屋徵收工作实施意见。全年拆迁303.8万平方米。徵收土地3.9万亩。银企对接资金738亿元。全社会融资190亿元,其中五大投资公司融资74亿元、淮南矿业集团引进保险直投资金20亿元。落实国家和省促进消费、稳定外贸增长政策,加大稳增长、保企业力度,政策性减免补助31亿元。获批省困难企业349户。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单位124家、进出口经营权企业30家。
(二)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最佳化取得明显进步。启动现代农业示範园建设,推动农业向高质转变。完成现代农业示範园规划编制。出台现代农业示範园建设意见。落户园区项目30个。流转土地35.1万亩。全市“三农”支出28.2亿元,增长31.8%。全年粮食总产133.8万吨,增长5%。新增省级农业标準化示範区和示範基地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认证“三品”18个。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农产品加工总值分别增长26%、30%。加快工业园区扩容升级,推动工业向高新转变。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增长15%。原煤产量9100万吨,增长7.6%;发电量525亿千瓦时。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投资32亿元,东部工业园路网建设全面启动,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取得新进展。高新区完成投资21.3亿元,建成“三纵两横”路网。煤化工基地完成投资20.3亿元,综合码头等配套设施开工建设。全年建成园区标準化厂房42万平方米。企业退城进园三年计画基本完成。实施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48个。两化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範工作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非公经济增加值分别增长32%、40%、16%。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推动服务业向高端转变。出台服务业发展细则、金融业发展规划。淮南研发创意园获批省级服务业聚集区。淮矿物流园、豆腐文化产业园、新网工程等快速发展。新开工房屋面积31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0万平方米。大八公山旅游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天宝双遗文化园建成开园。焦岗湖影视城获批4A级景区。淮南剪纸荣获全国旅游商品金奖。塌陷区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投入综合治理资金14.3亿元。搬迁安置居民2万人。
(三)推进城乡大建设,区域统筹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完成大建设投资355亿元,增长16%。淮蚌高速公路、东西部第二通道、206国道改线、淮舜南路、朝阳东路延伸段等建成通车。合淮蚌高铁暨淮南东站建成投用。加快生态山南建设,市政务中心、武警机关新营区等7个项目竣工投用,奥体中心、中央水系公园等14个项目快速推进,连片保障房、淮师附小山南校区、观湖国际酒店等28个项目开工建设。成立滨水开发战略指挥部。加快高铁站站前广场、站前路建设。实施老城区综合改造项目10个。整治小街小巷30条。建成地下人防工程12.3万平方米。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实施500个农村清洁工程。改造农房10480户、县乡道路70.3公里、标準化菜市场43个。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新增耕地10900亩。扎实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淮河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打击非法采砂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城乡规划统筹推进,主城区2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4个专项规划、4个村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四)推进创新优势集聚,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立“两型”体制机制,出台“两型”城市发展规划。完成城投、产投等五大投资公司市场化改革,组建市土地储备中心、市交通投资公司。招投标、国库管理、邮政监管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启动实施“营改增”试点。顺利进入全国农汇通暨支付结算城乡一体化试点。深入推进政银合作。淮南通商农村商业银行挂牌运行。批准融资性担保机构1家,新增保险业金融机构3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创建国家级质检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煤矿安全高效开採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建成省防爆电气优质产品生产示範区。申请专利3000件,授权专利1900件。新增省着名商标11件。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合肥海关现场业务处驻淮南工作组、安徽国检淮南办事处挂牌运行。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组团参加一系列重大节会,开展海外招商,加强与央企、省企、民企、外企合作,签约项目205个。获批外贷项目资金3亿美元。全年引进内资550亿元,增长2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亿美元,增长39.8%。
(五)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取得有效改善。全年民生投入100.8亿元,其中35项民生工程投入19.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4万人。建成农民工、大学生创业园各3家。“数字物价”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基本建成14834套,新开工14243套。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卓有成效。各项社会保险参保318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达101.7%。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準均提高10%以上。市社会福利保障区主体工程完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基层基本药物制度、规範药房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省市共建城乡一体化食品药品安全示範市扎实推进。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淮南子传奇大型卡通片在央视首播,获得国家级多项大奖。136个农家书屋、2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投用。少儿艺术发展项目、淮南大剧院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开工建设。文物保护、非遗保护、文化精品创作、数位化电视改造取得重要进展。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学前三年入园率81%、义务教育标準化学校达标率67.7%。淮南二中新校区落成投用。校安工程全面完成。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工建设。宜家工程深入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6.6‰。成功举办环中国脚踏车赛等重大赛事。淮南市志出版发行。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工作继续加强,地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不断提升,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进步。
(六)推进管理创新,和谐稳定开创新的局面。全国绿化模範城创建顺利通过国家核查验收。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县城、卫生乡镇、生态乡村成效明显。城市管理、文明创建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开展,数字城管不断完善,环卫作业机械化率全省领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分别削减1.1%、5%、1.1%、3%。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意见。实现社区格线化管理服务全覆盖。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国家和省级示範社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完成第二届社居委换届选举。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接访活动,信访形势持续向好。深入推进安全大检查,整顿关闭小煤矿10对。深入做好治安整治,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在严峻複杂巨观形势下克难攻坚、稳中求进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大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00亿元以上,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163.8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亿元,增长16%;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增长1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增长14%以上。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进项目攻坚年,稳增长取得显着成效。重点围绕抓在建、续建项目,强化土地、征迁、融资工作,大力推进项目集中竣工和开工。全年实施项目1200个,其中竣工800个,增长24.8%。朱集矿联合试运转,7个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纳入全省规划,其中建成3个。日芯光伏一期、陕汽淮南专用车一期、北新建材等建成投产,志高动漫游园试运行,甲醇深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淮沪二期、淮浙二期、1000千伏特高压、宝鑫新材料、锌镍蓄电池、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国际汽车博览城等开工建设。出台加强土地房屋徵收工作实施意见。全年拆迁303.8万平方米。徵收土地3.9万亩。银企对接资金738亿元。全社会融资190亿元,其中五大投资公司融资74亿元、淮南矿业集团引进保险直投资金20亿元。落实国家和省促进消费、稳定外贸增长政策,加大稳增长、保企业力度,政策性减免补助31亿元。获批省困难企业349户。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单位124家、进出口经营权企业30家。
(二)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最佳化取得明显进步。启动现代农业示範园建设,推动农业向高质转变。完成现代农业示範园规划编制。出台现代农业示範园建设意见。落户园区项目30个。流转土地35.1万亩。全市“三农”支出28.2亿元,增长31.8%。全年粮食总产133.8万吨,增长5%。新增省级农业标準化示範区和示範基地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认证“三品”18个。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农产品加工总值分别增长26%、30%。加快工业园区扩容升级,推动工业向高新转变。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增长15%。原煤产量9100万吨,增长7.6%;发电量525亿千瓦时。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投资32亿元,东部工业园路网建设全面启动,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取得新进展。高新区完成投资21.3亿元,建成“三纵两横”路网。煤化工基地完成投资20.3亿元,综合码头等配套设施开工建设。全年建成园区标準化厂房42万平方米。企业退城进园三年计画基本完成。实施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48个。两化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範工作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非公经济增加值分别增长32%、40%、16%。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推动服务业向高端转变。出台服务业发展细则、金融业发展规划。淮南研发创意园获批省级服务业聚集区。淮矿物流园、豆腐文化产业园、新网工程等快速发展。新开工房屋面积31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0万平方米。大八公山旅游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天宝双遗文化园建成开园。焦岗湖影视城获批4A级景区。淮南剪纸荣获全国旅游商品金奖。塌陷区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投入综合治理资金14.3亿元。搬迁安置居民2万人。
(三)推进城乡大建设,区域统筹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完成大建设投资355亿元,增长16%。淮蚌高速公路、东西部第二通道、206国道改线、淮舜南路、朝阳东路延伸段等建成通车。合淮蚌高铁暨淮南东站建成投用。加快生态山南建设,市政务中心、武警机关新营区等7个项目竣工投用,奥体中心、中央水系公园等14个项目快速推进,连片保障房、淮师附小山南校区、观湖国际酒店等28个项目开工建设。成立滨水开发战略指挥部。加快高铁站站前广场、站前路建设。实施老城区综合改造项目10个。整治小街小巷30条。建成地下人防工程12.3万平方米。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实施500个农村清洁工程。改造农房10480户、县乡道路70.3公里、标準化菜市场43个。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新增耕地10900亩。扎实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淮河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打击非法采砂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城乡规划统筹推进,主城区2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4个专项规划、4个村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四)推进创新优势集聚,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立“两型”体制机制,出台“两型”城市发展规划。完成城投、产投等五大投资公司市场化改革,组建市土地储备中心、市交通投资公司。招投标、国库管理、邮政监管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启动实施“营改增”试点。顺利进入全国农汇通暨支付结算城乡一体化试点。深入推进政银合作。淮南通商农村商业银行挂牌运行。批准融资性担保机构1家,新增保险业金融机构3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创建国家级质检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煤矿安全高效开採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建成省防爆电气优质产品生产示範区。申请专利3000件,授权专利1900件。新增省着名商标11件。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合肥海关现场业务处驻淮南工作组、安徽国检淮南办事处挂牌运行。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组团参加一系列重大节会,开展海外招商,加强与央企、省企、民企、外企合作,签约项目205个。获批外贷项目资金3亿美元。全年引进内资550亿元,增长2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亿美元,增长39.8%。
(五)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取得有效改善。全年民生投入100.8亿元,其中35项民生工程投入19.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4万人。建成农民工、大学生创业园各3家。“数字物价”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基本建成14834套,新开工14243套。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卓有成效。各项社会保险参保318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达101.7%。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準均提高10%以上。市社会福利保障区主体工程完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基层基本药物制度、规範药房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省市共建城乡一体化食品药品安全示範市扎实推进。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淮南子传奇大型卡通片在央视首播,获得国家级多项大奖。136个农家书屋、2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投用。少儿艺术发展项目、淮南大剧院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开工建设。文物保护、非遗保护、文化精品创作、数位化电视改造取得重要进展。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学前三年入园率81%、义务教育标準化学校达标率67.7%。淮南二中新校区落成投用。校安工程全面完成。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工建设。宜家工程深入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6.6‰。成功举办环中国脚踏车赛等重大赛事。淮南市志出版发行。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工作继续加强,地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不断提升,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进步。
(六)推进管理创新,和谐稳定开创新的局面。全国绿化模範城创建顺利通过国家核查验收。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县城、卫生乡镇、生态乡村成效明显。城市管理、文明创建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开展,数字城管不断完善,环卫作业机械化率全省领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分别削减1.1%、5%、1.1%、3%。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意见。实现社区格线化管理服务全覆盖。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国家和省级示範社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完成第二届社居委换届选举。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接访活动,信访形势持续向好。深入推进安全大检查,整顿关闭小煤矿10对。深入做好治安整治,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2013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