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放歌行二首

放歌行二首

《放歌行二首》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借宫女失意,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第一首诗写一个绝色女子住在深巷里,白白耽误了青春年华,即使如此不幸也不愿轻易地向别人献殷勤,表现了诗人耿介孤高的气质。第二首诗也是以失意美女比喻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但含意与上一首略有差异,写美女感叹错过年华,以此抒发诗人牢落不偶、怀才不遇的愤懑。组诗诗意委婉曲折,在宫女的幽怨低徊中,仍见其刚贞矜重的悱恻之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放歌行二首
  • 作品别名:放歌行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处:《全宋诗》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陈师道

作品原文

放歌行二首
【其一】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不惜捲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
【其二】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放歌行:古乐府旧题,常表现自叹失意或激励奋发的内容。
⑵永巷:汉代幽禁宫女妃嫔的地方。《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闭:封锁。一作“闲”。娉(pīng)婷(tíng):漂亮多姿,美好。指美女。
⑶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緻的楼房,也指妓院。此处属前意,指显贵人家的闺阁。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⑷通:表达。顾:看。
⑸着眼:即“着眼”,犹举目,入眼。
⑹娉婷:这里是容貌年华之意。
⑺抹白施朱:指打扮,涂脂抹粉。作:强作。后生:年轻,指年轻女子。
⑻早计:早作盘算。
⑼随宜:跟随时宜。倾城:形容女子绝色。晋陶潜《闲情赋》:“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白话译文

【其一】
由于美女长期闭门不出,长期使得这座深宅高门空有一个美名。她并非不愿意捲起阁帘,显露容华,表达情意,只怕你没有眼力识别。
【其二】
想当年不肯嫁人是因为自惜容貌,不甘轻易辜负此生,如今朱颜不在,只好学那些年轻女孩梳妆抹粉。劝人要珍惜春光,早作计画,少女更应随着时宜妆扮,不能自恃美貌而坐失良机。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作者为宫女而作。古代女子,在选入宫门之后,往往得不到君王的眷顾,被幽禁深宫长巷之中,她们大多是被迫徵召、才貌双全的淑女。进宫后顾影自怜,感叹芳年易逝,红颜易老,她们非常珍惜自己的青春,但又寻不到机会、得不到君王的一顾。这组诗中所写的,正是她们中间的两个例子。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两首诗都用宫女自诉的口气。第一首前两句:“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以“娉婷”点明宫女的美丽,也代指这位佳人。以“春风”,点出时节是芳春。这样妙丽的佳人,逢着这样美好的季节,原本应该生活得欢欣美满,可是恰恰相反,她被深锁在冷宫里面,长门永闭,一任外面花开花谢,春风吹不到她的身边,春天明媚的光景,对她全没有份儿。诗用一个“闭”,揭示她遭境的凄凉和内心的悲苦。第二句中的“青楼”,指代此女从前所住的处所,正因为当年她以美丽得名,才造成后来为姿容所“误”的后果。“长使”两字,无限辛酸,倘使当年没有如此绝世的芳容,也不致有此时这样冷落的处境。
第三四两句:“不惜捲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写这位宫女自矜而又自重的心境,她想到过去也许对方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春风之面,因而很希望有个机会,不惜捲起珠帘,让君王亲自一顾,自己是否明艳如花,但转而一想,又只怕君主“着眼”仍未“分明”,还是得不到青睐,更由此引起新的哀怨。这两句中“不惜”和“怕”互相映照,“不惜”示宫女自怜之情,“怕”字点自珍之意,她虽然热盼对方的一顾,但又意识到过去之被弃置,正由于君王未着眼,未分明的缘故,这蓦然的一顾,不一定就能“着眼分明”。兴念及此,适才的炽热的心情,又顿然冰消瓦解了。
全诗借宫女失意的幽怨,托志士不遇的悲辛,表现才名往往误人,以致怀有绝代才华的有为之士,往往困顿在风尘之中,老死于蓬门之下,和宫女的禁闭深官,徘徊永巷一样,都有难通一顾之感;即便偶有时机,又因“着眼未明”,仍然有奋飞无路、恩遇无由之恨。诗中寄寓着“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的悲痛,虽有绚丽之情,但在委屈中以矜持自重作结,立言得体。
第二首托宫女之不遇,表达美人迟暮之感;宫女以自身的遭遇,现身说法,启迪他人,不要自恃倾城的容貌,而要及早为自己作计,那怕是“随宜梳洗”,也要早求归宿,以免蹉跎青春。
开头两句:“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表明她当年不肯轻易嫁人,是因为“自惜娉婷”,不甘轻易辜负此生。但到了后来,感到芳华渐逝,就只好“抹白施朱”,学作后生模样,却是已经耽误了最美好的岁月。人生的春天是值得珍惜的,然而知己难寻,过于矜持,就会陷于苦恼之境。后两句:“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既是悲辛的话语,又是过来人痛苦的经验。“说与”一句,正是她痛惜自己没有及早作计,因而劝告旁人,要珍惜自己的春光,早为之计。显示了“劝君借取少年时”的意旨。“随宜”一句,更表明年轻女子应当随着时宜妆扮自己,千万不要自恃有倾城的美貌而坐失时机。
这首诗感叹人们往往以才华自矜,以致遭遇坎坷,反而知音难逢,不如一个普通的人士,就好像具有倾城容貌的宫女,在失去自己的青春以后,只好施朱敷粉,装作少年,纵有姿容,也不如随宜适俗的女子。从而劝诫人们,切莫自恃才华,要随宜一些,早为自己作计,否则,就像误入深宫的淑女一样,自负倾城,一旦不被眷顾,则无法安排此身,徒然有永闭冷宫的哀痛。
就诗的实质而论,两诗的意旨都在于抒发“国士佳人,一般难遇”的悲愤,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这种弦外之音。

名家点评

宋人黄庭坚评价第一首诗说:“顾影徘徊,炫耀大甚。”(《诗人玉屑》卷十八引)
清末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指出,第一首诗“终嫌炫玉”,第二首诗“为人说法则可,所谓‘教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也’”。(《宋诗精华录》)

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北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鍊,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放歌行二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