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管理:执行的技术
内容简介本书从制度执行、职责划分、目标的确定与实现、管理者引导、凝聚集体执行力、过程监控与纠偏、奖惩激励、执行结果和执行管理提升九个方面展开论述。按“问题界定+案例解析+实践指南+管理提升”四个模组,深入浅出地对员工执行工作中的各种管理行为进行了解析,并辅以漫画、情境、案例等表现形式,让管理者学会如何更好地培养员工的执行能力,提高执行效率。本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工作者、培训师、管理谘询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基本介绍
- 书名:微管理:执行的技术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页数:325页
- 开本:32
- 品牌: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孙科柳 潘长青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21202174
内容简介
《微管理:执行的技术》适合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工作者、培训师、管理谘询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作者简介
孙科柳,曾在多家企业担任班组长、企划专员、企业内训师、行政主管、人事经理等职,负责品牌开发、行政管理、工厂标準化实施等工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工厂一线的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纯净管理、生产流程改善等工作,拥有丰富的工厂管理实践经验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就很难留住人才,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前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
我的经营理念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共享,这种贡献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数得清。
——原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
不论是多幺贤明的人,毕竟只是一个人的智慧;不论是多幺热心的人,也仅能奉献一个人的力量。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让每一个人都是责、权、利的中心,做到“人人是经理,人人是老闆”,才能把每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
——前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
我的经营理念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共享,这种贡献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数得清。
——原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
不论是多幺贤明的人,毕竟只是一个人的智慧;不论是多幺热心的人,也仅能奉献一个人的力量。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让每一个人都是责、权、利的中心,做到“人人是经理,人人是老闆”,才能把每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
名人推荐
将公司内部文化与外界文化区别。并且要求自己和其他所有人在贯彻内部文化方面始终言行一致。
——原通用电气总裁 杰克·韦尔奇
智力、想像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唯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管理学大师 彼得·德鲁克
让每一个人都是责、权、利的中心,做到“人人是经理,人人是老闆”,才能把每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 张瑞敏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管理学大师 彼得·德鲁克
——原通用电气总裁 杰克·韦尔奇
智力、想像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唯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管理学大师 彼得·德鲁克
让每一个人都是责、权、利的中心,做到“人人是经理,人人是老闆”,才能把每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 张瑞敏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管理学大师 彼得·德鲁克
图书目录
第1章制度化是执行的基石1
1.立定规矩,员工才会行事分明2
2.制度表述要準确,不可被误读6
3.用双赢思维设计激励性制度10
4.制度要合理,才能赢得员工的认同14
5.培养规则意识,做到按规矩办事18
6.担责也是遵守制度的一种形式23
7.要允许员工钻管理制度的漏洞27
8.别让“领导特权”带头破坏制度32
9.保持延续性,制度不可朝令夕改36
第2章定位职责,各行其事41
1.执行的基础是明确分工42
2.为每一件事分配一位责任人46
3.让员工在简单的工作中成长50
4.勇于承担责任,不找藉口推脱54
5.激发员工创造力,预防反授权59
6.让员工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63
7.做了不等于做对,做对不等于做好67
8.不仅仅是每个人错了一点点71
第3章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77
1.不要在错的方向上努力78
2.目标要具体,能量化就量化82
3.让分目标与总目标完美对接86
4.用挑战性目标激发员工90
5.协助员工落实目标的执行方案94
6.协调目标,保证唯一的努力方向98
7.适时纠偏,不要让过程取代目标102
8.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才算达到目标106
第4章做好执行引导111
1.交代工作任务后,还要给予过程指导112
2.事前有準备,执行更加有效率116
3.细化执行流程,理顺工作思路120
4.完善工作标準,保障工作品质125
5.用好防呆管理,让员工工作不出错129
6.培养员工举一反三的执行能力133
7.分清轻重缓急,做最重要的事137
8.让员工知道怎幺做以及为什幺这样做141
9.不但指出员工的错误,而且要告诉他错在哪145
第5章聚合每个人的执行力149
1.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组织150
2.用组织绩效凝聚个人执行力155
3.合理配置资源,避免争抢之风160
4.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员工活力164
5.记住:团队里面不需要评论家168
6.强化沟通交流,把握整体进度172
7.规避组织成员间的恶性竞争176
8.适时化解组织内部的冲突180
9.培养补位精神,拓宽职业前景184
第6章监控过程,纠正偏差189
1.加强过程监控,有效纠偏190
2.将问题扼杀于萌芽中194
3.及时追蹤,保证正确的执行方向198
4.控制工作进度,保证工作质量202
5.每日总结,每日控制207
6.工作出了纰漏,要及时解决210
7.设定最后期限,督促工作完成214
8.做好工作总结,积累经验教训218
第7章赏罚及时,催生行动力223
1.赏罚分明才可塑造超强执行力224
2.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结合227
3.奖惩要合理,轻重要适宜232
4.赏勤罚懒,对事不对人237
5.“姑息”问题,就是製造混乱241
6.及时兑现,奖惩也有时效性246
7.有诺必践,答应的事一定去做到250
8.及时消除奖惩带来的负面影响254
第8章执行最终要用结果说话259
1.以结果导向设计员工工作行为260
2.不仅仅是做事,而是做成事264
3.考核结果,员工才有执行的动力268
4.一流的创意,更需要一流的执行力272
5.对结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276
6.做好最后一步,事情才算做圆满280
7.好的执行结果是方方面面的圆满284
8.正确看待失败,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288
第9章精益求精,改善无止境293
1.改善让工作更美好294
2.与其变通,不如彻底解决298
3.从细微处入手,每天进步一点点302
4.工作一次就做对,每次做到位306
5.执行不可马虎,程式保障到位310
6.把简单的事一直做好就是不简单314
7.多走一步,天壤之别318
8.不要满足现状,要更进一层322
参考文献326
后记327
1.立定规矩,员工才会行事分明2
2.制度表述要準确,不可被误读6
3.用双赢思维设计激励性制度10
4.制度要合理,才能赢得员工的认同14
5.培养规则意识,做到按规矩办事18
6.担责也是遵守制度的一种形式23
7.要允许员工钻管理制度的漏洞27
8.别让“领导特权”带头破坏制度32
9.保持延续性,制度不可朝令夕改36
第2章定位职责,各行其事41
1.执行的基础是明确分工42
2.为每一件事分配一位责任人46
3.让员工在简单的工作中成长50
4.勇于承担责任,不找藉口推脱54
5.激发员工创造力,预防反授权59
6.让员工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63
7.做了不等于做对,做对不等于做好67
8.不仅仅是每个人错了一点点71
第3章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77
1.不要在错的方向上努力78
2.目标要具体,能量化就量化82
3.让分目标与总目标完美对接86
4.用挑战性目标激发员工90
5.协助员工落实目标的执行方案94
6.协调目标,保证唯一的努力方向98
7.适时纠偏,不要让过程取代目标102
8.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才算达到目标106
第4章做好执行引导111
1.交代工作任务后,还要给予过程指导112
2.事前有準备,执行更加有效率116
3.细化执行流程,理顺工作思路120
4.完善工作标準,保障工作品质125
5.用好防呆管理,让员工工作不出错129
6.培养员工举一反三的执行能力133
7.分清轻重缓急,做最重要的事137
8.让员工知道怎幺做以及为什幺这样做141
9.不但指出员工的错误,而且要告诉他错在哪145
第5章聚合每个人的执行力149
1.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组织150
2.用组织绩效凝聚个人执行力155
3.合理配置资源,避免争抢之风160
4.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员工活力164
5.记住:团队里面不需要评论家168
6.强化沟通交流,把握整体进度172
7.规避组织成员间的恶性竞争176
8.适时化解组织内部的冲突180
9.培养补位精神,拓宽职业前景184
第6章监控过程,纠正偏差189
1.加强过程监控,有效纠偏190
2.将问题扼杀于萌芽中194
3.及时追蹤,保证正确的执行方向198
4.控制工作进度,保证工作质量202
5.每日总结,每日控制207
6.工作出了纰漏,要及时解决210
7.设定最后期限,督促工作完成214
8.做好工作总结,积累经验教训218
第7章赏罚及时,催生行动力223
1.赏罚分明才可塑造超强执行力224
2.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结合227
3.奖惩要合理,轻重要适宜232
4.赏勤罚懒,对事不对人237
5.“姑息”问题,就是製造混乱241
6.及时兑现,奖惩也有时效性246
7.有诺必践,答应的事一定去做到250
8.及时消除奖惩带来的负面影响254
第8章执行最终要用结果说话259
1.以结果导向设计员工工作行为260
2.不仅仅是做事,而是做成事264
3.考核结果,员工才有执行的动力268
4.一流的创意,更需要一流的执行力272
5.对结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276
6.做好最后一步,事情才算做圆满280
7.好的执行结果是方方面面的圆满284
8.正确看待失败,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288
第9章精益求精,改善无止境293
1.改善让工作更美好294
2.与其变通,不如彻底解决298
3.从细微处入手,每天进步一点点302
4.工作一次就做对,每次做到位306
5.执行不可马虎,程式保障到位310
6.把简单的事一直做好就是不简单314
7.多走一步,天壤之别318
8.不要满足现状,要更进一层322
参考文献326
后记327
后记
闻悉本书即将出版,不胜感慨。这本书从最初的调查研究到中途的设计与写作,以及随后的出版审阅等,都是一个艰难而且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之所以是自我学习的过程,是因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围绕这本书的研究与写作,我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帮助,这些帮助包括心智上的点拨、具体写作过程上的指导和资料收集论证上的协助。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创作融入了团队的智慧,我们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了这本书的撰写或资料收集分析工作。这些人包括:洪少萍、孙科柳、李瑞文、秦术琼、宋松红、谭海燕、谭汉贵、王晓荣、杨兵、杨选成、袁雪萍、孙东风、孙健、孙丽、李国旗、石强、孙科江、陈智慧、安航涛、李艳、姜婷、潘长青、王瑞芳等。
在此,对以上人员衷心地表示谢意!
作者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创作融入了团队的智慧,我们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了这本书的撰写或资料收集分析工作。这些人包括:洪少萍、孙科柳、李瑞文、秦术琼、宋松红、谭海燕、谭汉贵、王晓荣、杨兵、杨选成、袁雪萍、孙东风、孙健、孙丽、李国旗、石强、孙科江、陈智慧、安航涛、李艳、姜婷、潘长青、王瑞芳等。
在此,对以上人员衷心地表示谢意!
作者
序言
中国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处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期。当下的经济形势严峻,全球性竞争格局正在进一步加剧,而中国企业无论是从研发、管理,还是从品牌、服务上来说,竞争力都有所欠缺,这是大部分管理者都承认的一个现实,且多数管理者也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当下这个调整期的艰难。
素以“狼性管理”着称的华为掌门人任正非说过:“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在这位掌舵着世界排名前三的通信企业的经营者眼中,企业的成功必须如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那些优秀企业一样,历经市场检验,仍然能够做到严守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生存信条,与时俱进地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而纵观国内的大多数企业,除了经历过浮躁的市场拓展和粗放式的发展历程以外,真正用于锻鍊内力、修炼品质的时间还很少。“中国製造”仍然是加工厂和低端产品的代名词,中国大多数企业仍然很难经得起风雨。
这是因为我们的底子较弱、管理水平较低。
毫无疑问,我们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未来,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经由结构性调整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和产业格局中,也必将成就一批优秀的企业。但是,谁是未来的幸运者?我们能否安然无恙地踏上通向未来的发展之路,并且在未来的市场和经营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或者,哪些企业最有可能在这种变化中,被逐步边缘化,以至于失去对未来市场的适应力?这些问题很重要,但这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敏锐地察觉变化,总结出科学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
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可能避免企业被边缘化。但有一条核心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粗放式管理现状,寻求企业在各个关键资源、关键业务上的价值产出。过去,我们可能认为管理好客户或者做好产品研发是第一要务,今天,这两者同等重要;过去,我们可能认为在成本的基础上控制质量是关键,今天,质量、成本,以及产品创新等,都需要齐头并进。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把管理的重心压到任何单一经营管理要素上,都是行不通的,都不可能保障企业通向未来。我们需要以一种“全面管理”的视野来经营企业——市场位置的瞄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维繫、应对变化的思路、业务流程的科学性、人与业务的整合、人才价值的深度挖掘等——这些关键要素都应该纳入系统整合、最佳化的範围。最终,我们需要用“全面管理”的原则和实践赋予企业强健的魂魄。
对管理进行全面最佳化涉及的不只是经营和管理理念,它更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落实到实际管理行为中,它是对管理实践活动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有意识地发现有效的、更好的管理方法,有意识地去改变企业经营中落后的因素。
鑒于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华通谘询(全称“北京华通正元管理谘询有限公司”)一直在从事企业管理谘询和研究工作,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也能够较深刻、全面地理解各类企业的管理需求。与此同时,华通谘询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已经形成了较优秀的谘询与研究互补结合的能力。因此,华通谘询希望与更多具备前瞻力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一起推动这项变革。基于这样的信念和目标,华通谘询确立了一项基本的使命,那就是推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实践套用与研究。
在过去一些年里,我们的研究人员、谘询师队伍满怀着改善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使命感努力地工作。未来我们也将如此。您现在看到的这些图书产品,是我们依据管理实践的需求和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的成果,也是我们对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的系统解答。
站在变革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我们满怀希望——我们希望中国的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在剧变的经营环境中安然无恙,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产业坐标。我们推进谘询与研究一体化的工作,并总结谘询研究成果汇集出版,其目的正如上述。
但是,除非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管理的不足及自身的不足,意识到这些不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再正确的经营思路、再有效的管理方法都不可能产生实际的经营成效。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者思维方法和能动性的提升。麻木不仁或者满足于现状的管理者,是不适合当下及未来的经营管理需求的——管理者必须更努力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必须更努力地通过管理的最佳化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局面,这是管理者的使命。
当下是未来的序幕。我们今天的努力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谨此,与读者朋友和管理同人们共勉!
孙科炎
2013年3月
素以“狼性管理”着称的华为掌门人任正非说过:“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在这位掌舵着世界排名前三的通信企业的经营者眼中,企业的成功必须如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那些优秀企业一样,历经市场检验,仍然能够做到严守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生存信条,与时俱进地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而纵观国内的大多数企业,除了经历过浮躁的市场拓展和粗放式的发展历程以外,真正用于锻鍊内力、修炼品质的时间还很少。“中国製造”仍然是加工厂和低端产品的代名词,中国大多数企业仍然很难经得起风雨。
这是因为我们的底子较弱、管理水平较低。
毫无疑问,我们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未来,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经由结构性调整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和产业格局中,也必将成就一批优秀的企业。但是,谁是未来的幸运者?我们能否安然无恙地踏上通向未来的发展之路,并且在未来的市场和经营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或者,哪些企业最有可能在这种变化中,被逐步边缘化,以至于失去对未来市场的适应力?这些问题很重要,但这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敏锐地察觉变化,总结出科学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
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才可能避免企业被边缘化。但有一条核心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改变过去普遍存在的粗放式管理现状,寻求企业在各个关键资源、关键业务上的价值产出。过去,我们可能认为管理好客户或者做好产品研发是第一要务,今天,这两者同等重要;过去,我们可能认为在成本的基础上控制质量是关键,今天,质量、成本,以及产品创新等,都需要齐头并进。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把管理的重心压到任何单一经营管理要素上,都是行不通的,都不可能保障企业通向未来。我们需要以一种“全面管理”的视野来经营企业——市场位置的瞄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维繫、应对变化的思路、业务流程的科学性、人与业务的整合、人才价值的深度挖掘等——这些关键要素都应该纳入系统整合、最佳化的範围。最终,我们需要用“全面管理”的原则和实践赋予企业强健的魂魄。
对管理进行全面最佳化涉及的不只是经营和管理理念,它更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落实到实际管理行为中,它是对管理实践活动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有意识地发现有效的、更好的管理方法,有意识地去改变企业经营中落后的因素。
鑒于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华通谘询(全称“北京华通正元管理谘询有限公司”)一直在从事企业管理谘询和研究工作,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也能够较深刻、全面地理解各类企业的管理需求。与此同时,华通谘询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已经形成了较优秀的谘询与研究互补结合的能力。因此,华通谘询希望与更多具备前瞻力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一起推动这项变革。基于这样的信念和目标,华通谘询确立了一项基本的使命,那就是推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实践套用与研究。
在过去一些年里,我们的研究人员、谘询师队伍满怀着改善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使命感努力地工作。未来我们也将如此。您现在看到的这些图书产品,是我们依据管理实践的需求和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的成果,也是我们对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的系统解答。
站在变革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我们满怀希望——我们希望中国的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在剧变的经营环境中安然无恙,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产业坐标。我们推进谘询与研究一体化的工作,并总结谘询研究成果汇集出版,其目的正如上述。
但是,除非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管理的不足及自身的不足,意识到这些不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再正确的经营思路、再有效的管理方法都不可能产生实际的经营成效。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者思维方法和能动性的提升。麻木不仁或者满足于现状的管理者,是不适合当下及未来的经营管理需求的——管理者必须更努力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必须更努力地通过管理的最佳化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局面,这是管理者的使命。
当下是未来的序幕。我们今天的努力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谨此,与读者朋友和管理同人们共勉!
孙科炎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