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洁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 作品性质:全本
- 状态:小说连载
- 类型:小说
编辑推荐
唐浩明曾经花了整整10年时间,主持编辑《曾国藩全集》30册1500万字,至今已售出1.3万套,创造了出版界的一个奇蹟。编辑之余,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也重版近30次,发行80多万套,被香港媒体评为20世纪华文小说百强之一。甚至有媒体说,唐浩明是当今海内外研究曾国藩的第一人。最近,唐浩明又从传世的曾国藩1459封家书中精选出364封,加以详细评点与解读……
内容简介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从哪些方面来评说曾氏的家书,它有哪些特色,为什幺会引起各方特别的重视,为方便大家了解,我们特简要介绍如下:
1.《评点》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人脉关係。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读者将可以从中知道曾氏终生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祖父,而他的祖母却比祖父整整大7岁,母亲又比父亲整整大5岁。他的两个儿子都短命,五个女婿几乎都不争气,至于接续曾氏家庭的大功臣,却是他的二儿媳……
2.《评点》交代了所选家书的时代背景。曾氏所办的许多事都与当时的时代密切相关,勾勒出其时代背景,将有助于读者对家书及其本人的更深了解。如曾氏出山前夕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情况,为什幺团练最先会在湖南出现。又如慈禧太后为什幺会特别重用曾氏。还有,十几年的战争给当时百姓带来的灾难:富庶的皖南居然公开卖人肉,每斤标价120文……
3.《评点》讲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点到,而读者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慈禧与恭王的矛盾,撤湘军的内幕,淮军崛起的原因,曾氏的身体状况,他最后死于什幺病等等。
4.《评点》介绍了晚清的官场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等等。比如九品十八级的官制、官员的月薪、年终奖、年终考核等。还有,一个教师当时可以赚多少钱,一个医生的出诊费多少,一个丫环值多少钱。当时的物价怎样,一两银子究竟是个什幺概念等等。此外,针对家书中所常见的经史引文,《评点》将说明出处,笺释其义,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增加国学知识。
5.曾氏湘乡老家典藏的家书中在清末付刻时有的去掉不用,有的则删去某些段落。这里面有哪些外人或后人不知的原因?《评点》会在相关的家书后面告诉读者:有的是为了顾全曾氏本人的面子,有的是为了顾及李鸿章兄弟的面子等等。
6.曾氏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外交极有影响,《评点》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曾氏的言行对蔡锷、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等人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并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近代政局。
7.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緻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8.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幺?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幺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评点》学养厚实,视野开阔,笔调轻鬆闲适,摇曳多姿,阅读起来既像读历史故事,又像是读文化随笔,既是在说昨天,又是在说今天,既可让人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可让人赏心说日休闲养性,的确是一部将文、史、哲冶于一炉的难得之作。
书市花絮
唐浩明,这位着名的学者、作家曾花费10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了《曾国藩全集》,穷8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撰写20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掀起一场为时10多年的“曾国藩热”,堪称当今海内外研究曾国藩第一人。在第13届全国书市期间,唐浩明带着他新出版的《评点曾国藩家书》,来榕参加签名售书活动,记者有幸採访了这位着名作家。
唐浩明幽默地对记者说:《评点曾国藩家书》的作者有两人,“一个是曾国藩,另一个是我”,这本书是两个人创作的产物。他认为,写有关曾国藩的书之所以能引起祖国大陆、台湾以及海外华人读者的广泛兴趣,是因为曾国藩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
《评点曾国藩家书》是从传世的曾国藩1459封家书中精选出364封,加以详细评点,由岳麓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世、人脉关係。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书中都眉目清晰地予以介绍。书中讲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点到,而读者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慈禧与恭王的矛盾,撤湘军的内幕,淮军崛起的原因,曾氏的身体状况,他最后死于什幺病等等。书中还介绍了晚清的官场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等,也介绍了曾氏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外交的影响,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曾氏的言行对蔡锷、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影响,并通过他们影响中国近代的政局。这本书最多的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其思想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比如作者细緻地分析了曾氏有关求缺、惜福、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而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评点曾国藩家书》以学养厚实,视野开阔,笔调闲适、多姿的表现手法,让读者既像读历史故事,又像读文化随笔,既像是在说昨天,又像是在说今天。读后可让人益智敦品、明事晓理,又可让人赏心悦目、休闲养性,的确是一部将文、史、哲冶于一炉的佳作。
创作背景
一个大人物的心灵世界
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百姓,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
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止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幺!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捲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
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此事给我们这批从事中国文化工作的人以振奋,它使我们增加了信心,看到了未来的前途。
然而,中国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浩繁芜杂,在眼下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如何让忙于事功者领略中国文化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对于有志于此的人来说,不妨试用一法: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将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领悟全体。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而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曾国藩便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以病弱之躯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做了如许多的事情,留下如许多的思考,他的超常精力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团队带到成功的彼岸,此中的本事究竟有哪些?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之际,仍对子弟不忘殷殷关注、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所及的範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识见从何产生?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今人仔细琢磨的课题。
看透曾氏,最主要的方法是读他的文字,但曾氏传世文字千余万,通读亦不易,只能读其精华;其精华部分首在家书。清末民初时期,曾氏家书乃士大夫必读之书。青年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尝见曾文正家书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杂务,以致百不一成。”信中所说的,出自曾氏鹹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沅弟的信。毛泽东信手拈来,可见他对曾氏家书很熟悉。曾氏家书,过去被当做治家圭臬来读,但现代人的家庭已大为简化,当年那种四世同堂、兄弟众多的大家庭已不复存在。今天人们的所谓治家,说到底不过是教子而已;至于“子”,也只独生一个,且学校和社会又担负了其中的主要责任。如此说来,曾氏的家书还有读的必要吗?
作者简介
唐浩明,着名学者、作家。他曾费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炎,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已。
这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系唐浩明从曾氏存世千余封家书中精选三百多封加以评述议论。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係及时化背景等方面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世界、破译一个家族崛起的密码,并藉此来角摸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澱。
读者评论
6.1评论一
该书值得一看,当然想要了解更多,推介大家不妨再看看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传,写得非常好!
6.2评论二
对于此书,最想表达的感受有两点,一是关于点评者唐先生,一是关于曾文正公。
本人晚进后学,直到去年才知道唐先生,才知道这本书。唐先生治史之用功用力,非常钦佩,特别是对于曾国藩以及以曾国藩为枢纽的晚清近代之史,本书中诸多细节即可看出这一点。对于与曾氏相关联的人事,在点评中,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为多年治史之积累。唐先生对曾国藩整体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但是也抱着客观平常的心态,对曾氏的缺点弱点,以及由此推而广之的人性的普遍弱点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批判,虽然也只是一家之言,但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客观的回望曾国藩。
唐先生在长短不一的点评中行文叙事,事件组织,人事勾连,用笔着墨,皆可见其功力之纯厚和用心用力之深。在眼下以譁众取宠,卖弄辞藻,趋附流俗的文风下,尤显难能可贵。而且在有些细节处,比如晚清的物价水平,人情风俗,甚至养身保健偏方等,唐先生也偶尔提及,倒也增添些动人声色,使整本书严肃而不失生动,深刻而不辞莞尔。
对于曾文正公,通览此书,心情被这位晚清中兴之枢纽重臣多舛的命运,以及文正公身边的人和事深深激荡,历史对曾氏是多情的,也是无情的,给予了他重重的苦难和压迫,也给予了巨大的历史舞台和生前身后的荣光。胡适先生曾说,凡是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绝对聪明,但又肯下笨功夫的人。曾氏无疑充分的诠释了这一点。
曾氏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之深巨,窃以为怎幺评价都不为过。其一,没有曾国藩,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存极大变数,甚至历史会是完全不同的走向;其二,曾氏以历史巨人独有的高瞻远瞩,倡导和发起洋务运动,造船造炮,外派留学童生等,对中国思想界眼界之开起,民族工业的发迹和逐步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居于曾氏的世界视野和既有政治地位,其内心对于外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等制度到底如何看法,难以妄论;其三,曾氏独到的识人知人用人智慧,给清廷擢拔了一大批重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直接影响了清朝晚期的政治格局,也间接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其四,曾国藩的思想文字,直到现在还流泽浸润,而且曾氏的思想作为还直接影响了毛泽东及蒋介石,这两位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就不必说了,因此也可以见出曾氏的间接影响。
但是历史的弔诡之处也处处闪现,曾氏竭其一生之心血甚至同胞兄弟的生命为代价所保护和拱卫的大清王朝,客观而言,在晚清的国内及国际格局之下,已经无可避免的必将衰落,但是地方军阀势力的逐渐坐大不掉,是加速清朝灭亡,并直接发出最后致命一击的力量。而地方军阀势力的坐大,恰恰肇始于曾氏。
此外,一个细节,曾氏短期作为直隶总督时,处理天津教案,一边是客观究之,理屈在国人,而列强咄咄环视;一边是民怨汹涌,决策层实难免被其裹挟。最后贬裁地方官,弹压民愤,实为两难之境况。推而思及现今的对外关係处理,由于信息不对称,民族情绪与国家长期和近期利益考量的纠集,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看完全书已是凌晨一点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竟然失眠到了三点多,巨人已矣,往者不可追。曾国藩的大阅历,大功名,大丘壑,断为我辈所无法企及,但是通览全书,曾氏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原则方法,他的思考感悟,对人生人世的洞察,却可以为我辈带来思想营养和前进的动力。在心中默示自己:如曾文正公般叱咤风云位极人臣的大人物都是忧苦远多于安乐,我等之事业挫折人生嗟叹又何足道。这般想来,倒比之前平静安然很多。重拾勇气和自信,面对广阔的人生和职业前途。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唐洁明评点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