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经典藏书:曾国藩全书
《中华经典藏书:曾国藩全书》共分五部分,“生平传略”概述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挺经”总结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哲学,分析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冰鑒”深入解读曾国藩的识人技巧、用人方略,并介绍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发展;“家训”运用曾国藩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全面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元年所写家书中的精品,为中国古代家教範本。《中华经典藏书:曾国藩全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华经典藏书:曾国藩全书
-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 页数:385页
- 开本:16
- 作者:湘一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22211135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藏书:曾国藩全书》以曾国藩的为官曆程为经,以其在官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识人、治军的技巧为纬,对曾国藩人生谋略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发掘。
作者简介
湘一,原名黎娜,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多年,通过出版编辑中级资格考试。曾用笔名青禾、言青、文嫣等,编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图说细说汉字大全集》、《国学常识全知道》等书。
图书目录
生平传略
第一章负厚载重
一、蟒蛇投胎
二、肩负重任
第二章仕途顺畅
一、平步七迁
二、贵人相助
三、言为心声
第三章骂名留世
一、奉旨团练
二、“曾剃头”的由来
第四章坎坷湘军
一、岳州城首战败北
二、靖港战败,投水自尽
三、转败为胜
四、九江战败,再次自杀
第五章官场失意
一、明争暗斗
二、丧失至亲
第六章祁门遇险
一、担任两江总督
二、祁门之灾
第七章天国瓦解
一、安庆之克
二、驻扎江浙
三、南京之克
四、李秀成之死
第八章剿捻无功
一、推辞剿捻
二、攻捻之败
三、失败之由
第九章推行洋务
一、发展造船工业
二、引进西方文明
三、创建近代化水师
第十章天津教案
一、奉旨赴津
二、违心断案
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第十一章风烛残年
一、再次回任两江
二、鞠躬尽瘁,孜孜不倦
挺经
上篇
一、坚挺——开宗明义,挺为第一
二、慎独——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三、明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四、坚忍——不怨不忧,勿忘勿助
五、勇毅——戒惧惕厉,以挽回时事
六、虚心——恭敬厚藏,身为鼎镇
七、勤廉——俭可以养廉,勤可以生明
下篇
八、推诚——以自立为体,以推诚为用
九、雅量——言足以兴,默足以容
十、知耻——人所以稍顾体面,冀人之敬重也
十一、知悔——动心忍性,知悔无咎
十二、知足——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厚我
十三、仁爱——人能求仁,则万物同春
十四、严明——法立令行,整齐严肃
十五、峻法——一意残忍,冀回颓风于万一
十六、拂逆——借人之拂逆,磨砺我之德性
冰鑒
上篇识人之道
人才
一、识才——人才须有操守多条理
二、求才——求才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
三、衡才——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四、养才——人才以陶冶而成
五、用才——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适用
六、德才——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
七、荐才——不避嫌隙,秉公论列
八、君子——君子小人,存乎一心
九、精明——处事以明为第—要义
将才
一、选将——上选将才,须三者兼全
二、将德——带兵之人,须有忠义血性
三、能战——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四、奇正——练兵当如八股家之揣摩
五、严格——善将兵者,首重申诫严格
六、忠义——忠义之将,可横行天下
七、平淡——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八、军心——以真心实肠,得士卒之心
九、评将——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
下篇相人之法
一、神骨——精神具乎两目,骨相具乎面部
二、刚柔——先天种子,五行生剋之数
三、容貌——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
四、五官——目为面之渊,鼻为面之山
五、鬚眉——少年两道眉,临老一副须
六、声音——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
七、情态——情态神之余,常补神不足
八、气色——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家训
篇一养心
一、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二、守静一神明如日之升,身体如鼎之镇
三、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四、修身五箴——立志居敬,谨言有恆
五、修身课程——十二条课程,终日惕厉
六、立志——人能立志,犹如“金丹换骨”
篇二学问
一、为学之道——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二、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三、作文——修辞以立诚,忌巧言雕饰
四、求学三耻——无穷受用,来自有始有终
篇三居家之道
一、孝——独孝友则立获吉庆
二、和——和气蒸蒸而家必兴
三、严——治家贵严,不严之流弊不可胜言
四、五种遗规——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
五、八字诀——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
六、三不信——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
七、八本三致祥——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骨肉之情——骨肉之情愈挚,则责之愈切
九、居家四败——士大夫之家旋踵而败,根于居家四败
篇四居家五戒
一、戒骄——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二、戒傲——长傲为凶德致败之道
三、戒气——惩忿窒欲,平抑肝气
四、戒凉德——凡人凉薄之德,约有三端
五、戒忮求——欲求造福,先去忮求
篇五交接之道
一、慎择友——朋友之贤否,关乎一生之成败
二、真意待人——与人交接周旋,须有真意
三、官场交接——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庭
家书
篇一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廿九日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廿三日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篇二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
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初一日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三十日
道光二十五年八月廿一日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廿九日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正月初三日
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
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初三日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
篇三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正月十七日
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八日
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
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
正月廿一日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正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初一日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廿九日
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日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
道光三十年(庚戌)正月初九日
篇四
鹹丰元年三月(辛亥)初四日
鹹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鹹丰元年六月初一日
鹹丰元年八月十三日
鹹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鹹丰元年十月十二日
鹹丰二年(壬子)正月初九日
鹹丰二年七月廿六日
鹹丰二年九月十八日
鹹丰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鹹丰三年(癸丑)正月十二日
鹹丰四年(甲寅)三月廿五日
鹹丰四年四月十四日
鹹丰四年六月十八日
鹹丰四年七月廿七日
鹹丰四年闰七月初二日
鹹丰四年八月十一日
鹹丰四年九月十三日
鹹丰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书于
武汉穴舟中
鹹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篇五
鹹丰五年正月初二日
鹹丰五年正月十八日书于
江西省城
鹹丰五年三月二十日书于
江西省七里港舟中
鹹丰五年四月二十日书于南康城外水营
鹹丰五年六月十六日
鹹丰五年七月初八日
鹹丰五年九月三十日书于屏风水营
鹹丰五年十一月初四日书于
南康府水营
鹹丰六年正月八日自江西南康府水营发
鹹丰六年二月初八日书于南康
鹹丰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鹹丰六年八月十八日
鹹丰六年九月十七日
鹹丰六年十月初二日
鹹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鹹丰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鹹丰七年正月十八日
鹹丰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鹹丰七年十月初十日
鹹丰七年十一月初五日
鹹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鹹丰八年正月十一日
鹹丰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鹹丰八年二月十七日
鹹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鹹丰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篇六
鹹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鹹丰八年四月十七日
鹹丰八年五月初五日
鹹丰八年五月三十日
鹹丰八年六月初四日
鹹丰八年六月二十七日武昌抚署
鹹丰八年七月十四日湖口水营
鹹丰八年七月二十日江西省河下
鹹丰八年八月初四日
鹹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书于弋阳将拔营时发
鹹丰八年十月初三日
鹹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鹹丰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鹹丰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鹹丰九年正月初八日
鹹丰九年正月十三日
鹹丰九年二月,大祥前一日
鹹丰九年二月二十三夜
鹹丰九年三月初三日
鹹丰九年三月初八日申刻
鹹丰九年三月二十三日抚州军中
鹹丰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鹹丰九年五月十三日
鹹丰九年七月二十三日湖口发
鹹丰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鹹丰九年九月初四日巴河军次
鹹丰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宿松军次
鹹丰十年正月十四日
鹹丰十年二月初八日
鹹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
鹹丰十年闰三月初四日
鹹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篇七
鹹丰十年六月十九日
鹹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鹹丰十年六月二十八日
鹹丰十年七月初八日
鹹丰十年七月十二日
鹹丰十年八月初七日
鹹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鹹丰十年十月初四日
鹹丰十年十月初五日
鹹丰十年十月二十日
鹹丰十年十一月十四日
鹹丰十一年(辛酉)正月元日
鹹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鹹丰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
成丰十一年二月初七日
鹹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鹹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鹹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
鹹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鹹丰十一年四月初八日
鹹丰十一年四月十二日
鹹丰十一年五月初四日
鹹丰十一年五月初七日
鹹丰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鹹丰十一年六月十二日
鹹丰十一年七月十四日
鹹丰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鹹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鹹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正月十八日
同治元年三月初三日
篇八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同治元年四月初六日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日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三日
同治元年七月初一日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日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同治元年闰八月十九日
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同治元年九月初七日
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
同治元年九月十七日
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一日
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七日
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一日
第一章负厚载重
一、蟒蛇投胎
二、肩负重任
第二章仕途顺畅
一、平步七迁
二、贵人相助
三、言为心声
第三章骂名留世
一、奉旨团练
二、“曾剃头”的由来
第四章坎坷湘军
一、岳州城首战败北
二、靖港战败,投水自尽
三、转败为胜
四、九江战败,再次自杀
第五章官场失意
一、明争暗斗
二、丧失至亲
第六章祁门遇险
一、担任两江总督
二、祁门之灾
第七章天国瓦解
一、安庆之克
二、驻扎江浙
三、南京之克
四、李秀成之死
第八章剿捻无功
一、推辞剿捻
二、攻捻之败
三、失败之由
第九章推行洋务
一、发展造船工业
二、引进西方文明
三、创建近代化水师
第十章天津教案
一、奉旨赴津
二、违心断案
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第十一章风烛残年
一、再次回任两江
二、鞠躬尽瘁,孜孜不倦
挺经
上篇
一、坚挺——开宗明义,挺为第一
二、慎独——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三、明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四、坚忍——不怨不忧,勿忘勿助
五、勇毅——戒惧惕厉,以挽回时事
六、虚心——恭敬厚藏,身为鼎镇
七、勤廉——俭可以养廉,勤可以生明
下篇
八、推诚——以自立为体,以推诚为用
九、雅量——言足以兴,默足以容
十、知耻——人所以稍顾体面,冀人之敬重也
十一、知悔——动心忍性,知悔无咎
十二、知足——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厚我
十三、仁爱——人能求仁,则万物同春
十四、严明——法立令行,整齐严肃
十五、峻法——一意残忍,冀回颓风于万一
十六、拂逆——借人之拂逆,磨砺我之德性
冰鑒
上篇识人之道
人才
一、识才——人才须有操守多条理
二、求才——求才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
三、衡才——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四、养才——人才以陶冶而成
五、用才——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适用
六、德才——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
七、荐才——不避嫌隙,秉公论列
八、君子——君子小人,存乎一心
九、精明——处事以明为第—要义
将才
一、选将——上选将才,须三者兼全
二、将德——带兵之人,须有忠义血性
三、能战——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四、奇正——练兵当如八股家之揣摩
五、严格——善将兵者,首重申诫严格
六、忠义——忠义之将,可横行天下
七、平淡——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八、军心——以真心实肠,得士卒之心
九、评将——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
下篇相人之法
一、神骨——精神具乎两目,骨相具乎面部
二、刚柔——先天种子,五行生剋之数
三、容貌——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
四、五官——目为面之渊,鼻为面之山
五、鬚眉——少年两道眉,临老一副须
六、声音——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
七、情态——情态神之余,常补神不足
八、气色——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家训
篇一养心
一、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二、守静一神明如日之升,身体如鼎之镇
三、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四、修身五箴——立志居敬,谨言有恆
五、修身课程——十二条课程,终日惕厉
六、立志——人能立志,犹如“金丹换骨”
篇二学问
一、为学之道——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二、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三、作文——修辞以立诚,忌巧言雕饰
四、求学三耻——无穷受用,来自有始有终
篇三居家之道
一、孝——独孝友则立获吉庆
二、和——和气蒸蒸而家必兴
三、严——治家贵严,不严之流弊不可胜言
四、五种遗规——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
五、八字诀——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
六、三不信——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
七、八本三致祥——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骨肉之情——骨肉之情愈挚,则责之愈切
九、居家四败——士大夫之家旋踵而败,根于居家四败
篇四居家五戒
一、戒骄——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二、戒傲——长傲为凶德致败之道
三、戒气——惩忿窒欲,平抑肝气
四、戒凉德——凡人凉薄之德,约有三端
五、戒忮求——欲求造福,先去忮求
篇五交接之道
一、慎择友——朋友之贤否,关乎一生之成败
二、真意待人——与人交接周旋,须有真意
三、官场交接——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庭
家书
篇一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廿九日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廿三日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篇二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
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初一日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三十日
道光二十五年八月廿一日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廿九日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正月初三日
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
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初三日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
篇三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正月十七日
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八日
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
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
正月廿一日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正月初十日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初一日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廿九日
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日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
道光三十年(庚戌)正月初九日
篇四
鹹丰元年三月(辛亥)初四日
鹹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鹹丰元年六月初一日
鹹丰元年八月十三日
鹹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鹹丰元年十月十二日
鹹丰二年(壬子)正月初九日
鹹丰二年七月廿六日
鹹丰二年九月十八日
鹹丰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鹹丰三年(癸丑)正月十二日
鹹丰四年(甲寅)三月廿五日
鹹丰四年四月十四日
鹹丰四年六月十八日
鹹丰四年七月廿七日
鹹丰四年闰七月初二日
鹹丰四年八月十一日
鹹丰四年九月十三日
鹹丰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书于
武汉穴舟中
鹹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篇五
鹹丰五年正月初二日
鹹丰五年正月十八日书于
江西省城
鹹丰五年三月二十日书于
江西省七里港舟中
鹹丰五年四月二十日书于南康城外水营
鹹丰五年六月十六日
鹹丰五年七月初八日
鹹丰五年九月三十日书于屏风水营
鹹丰五年十一月初四日书于
南康府水营
鹹丰六年正月八日自江西南康府水营发
鹹丰六年二月初八日书于南康
鹹丰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鹹丰六年八月十八日
鹹丰六年九月十七日
鹹丰六年十月初二日
鹹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鹹丰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鹹丰七年正月十八日
鹹丰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鹹丰七年十月初十日
鹹丰七年十一月初五日
鹹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鹹丰八年正月十一日
鹹丰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鹹丰八年二月十七日
鹹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鹹丰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篇六
鹹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鹹丰八年四月十七日
鹹丰八年五月初五日
鹹丰八年五月三十日
鹹丰八年六月初四日
鹹丰八年六月二十七日武昌抚署
鹹丰八年七月十四日湖口水营
鹹丰八年七月二十日江西省河下
鹹丰八年八月初四日
鹹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书于弋阳将拔营时发
鹹丰八年十月初三日
鹹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鹹丰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鹹丰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鹹丰九年正月初八日
鹹丰九年正月十三日
鹹丰九年二月,大祥前一日
鹹丰九年二月二十三夜
鹹丰九年三月初三日
鹹丰九年三月初八日申刻
鹹丰九年三月二十三日抚州军中
鹹丰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鹹丰九年五月十三日
鹹丰九年七月二十三日湖口发
鹹丰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鹹丰九年九月初四日巴河军次
鹹丰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宿松军次
鹹丰十年正月十四日
鹹丰十年二月初八日
鹹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
鹹丰十年闰三月初四日
鹹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篇七
鹹丰十年六月十九日
鹹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鹹丰十年六月二十八日
鹹丰十年七月初八日
鹹丰十年七月十二日
鹹丰十年八月初七日
鹹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鹹丰十年十月初四日
鹹丰十年十月初五日
鹹丰十年十月二十日
鹹丰十年十一月十四日
鹹丰十一年(辛酉)正月元日
鹹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鹹丰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
成丰十一年二月初七日
鹹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鹹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鹹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
鹹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鹹丰十一年四月初八日
鹹丰十一年四月十二日
鹹丰十一年五月初四日
鹹丰十一年五月初七日
鹹丰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鹹丰十一年六月十二日
鹹丰十一年七月十四日
鹹丰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鹹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鹹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
同治元年正月十八日
同治元年三月初三日
篇八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同治元年四月初六日
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日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三日
同治元年七月初一日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日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同治元年闰八月十九日
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同治元年九月初七日
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
同治元年九月十七日
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一日
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
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七日
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一日
序言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道光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回京后,因受宠于权相穆彰阿,官运亨通,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吏部左侍郎等职。1853年丁忧在籍,奉命操办团练,后编为湘军,参加对太平军作战。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负责镇压太平天国事务,并开创中国洋务运动的先河。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衔。1865年任剿捻钦差大臣,翌年因无功而去职,回两江总督任上。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处理天津教案,因屈从洋人而遭舆论谴责。旋迴任两江总督,卒于南京,谥文正。
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恶名。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门生故吏颂之为“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而近代许多民主志士则痛骂曾氏“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孙中山甚至怒斥曾国藩“以夷攻汉”的汉奸行为是“廉耻道丧,莫此为甚”。相较而言,章太炎对曾氏的评价或许要公允一些,他称曾氏“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兇”,“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为民贼亦“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但不论是颂扬曾国藩的人,还是贬抑曾国藩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言行对于中国近代士大夫乃至一般民众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曾氏一生恪守儒家“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自始至终坚持个人道德修养,克己复礼,终于成就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事业。其一生虽无系统论着,但他对自己的文字视之甚重,片言只字都有专人妥为保管,所有奏稿、日记、书信、诗文都留有副本得以流传下来。
曾国藩自青年时代起便“锐意功名、意气自豪”,“欲刻苦而自援拔”。在西方文化东渐、内忧外患同时袭来、清王朝统治秩序大乱之际,曾国藩以国家的屏藩自居,经常自比于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自勉“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并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穫,但问耕耘”四语铭于座右,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向。曾国藩还认为,要实现“匡时救世”的人生抱负,就必须具有为之奋斗献身的精神。他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古往今来圣贤豪杰能完成救世的宏愿,都是力排万难、独任艰巨才达其目的的。他把自己一生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坚忍”二字,说:“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竞成。”
曾国藩的亲职教育观更是影响深远。钱穆评及曾国藩亲职教育观时说:“道、鹹之际,有曾国藩家书家训,乃以书信亲教其子弟,此乃一种亲职教育。”台湾学者侯王渝评道:曾国藩的亲职教育,“言近旨远,意诚词恳,娓娓不倦,尤足振聩发聋,警顽立懦,使人涤瑕荡秽,化恶迁善,于转移风尚,变化气质,所关匪浅”。正因为如此,从清末到民国,从富家到贫民,从官僚士大夫到普通民众,都争相效法曾国藩治家之道,影响至今,实出乎曾国藩本人意料。
本书以曾国藩的为官曆程为经,以其在官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识人、治军的技巧为纬,对曾国藩人生谋略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发掘。全书共分五部分,“生平传略”概述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挺经”总结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哲学,分析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冰鑒”深入解读曾国藩的识人技巧、用人方略,并介绍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发展;“家训”运用曾国藩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全面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元年所写家书中的精品,为中国古代家教範本。本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
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恶名。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门生故吏颂之为“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而近代许多民主志士则痛骂曾氏“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孙中山甚至怒斥曾国藩“以夷攻汉”的汉奸行为是“廉耻道丧,莫此为甚”。相较而言,章太炎对曾氏的评价或许要公允一些,他称曾氏“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兇”,“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为民贼亦“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但不论是颂扬曾国藩的人,还是贬抑曾国藩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言行对于中国近代士大夫乃至一般民众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曾氏一生恪守儒家“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自始至终坚持个人道德修养,克己复礼,终于成就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事业。其一生虽无系统论着,但他对自己的文字视之甚重,片言只字都有专人妥为保管,所有奏稿、日记、书信、诗文都留有副本得以流传下来。
曾国藩自青年时代起便“锐意功名、意气自豪”,“欲刻苦而自援拔”。在西方文化东渐、内忧外患同时袭来、清王朝统治秩序大乱之际,曾国藩以国家的屏藩自居,经常自比于李斯、陈平、诸葛亮等“布衣之相”,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自勉“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并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穫,但问耕耘”四语铭于座右,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向。曾国藩还认为,要实现“匡时救世”的人生抱负,就必须具有为之奋斗献身的精神。他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古往今来圣贤豪杰能完成救世的宏愿,都是力排万难、独任艰巨才达其目的的。他把自己一生中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坚忍”二字,说:“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竞成。”
曾国藩的亲职教育观更是影响深远。钱穆评及曾国藩亲职教育观时说:“道、鹹之际,有曾国藩家书家训,乃以书信亲教其子弟,此乃一种亲职教育。”台湾学者侯王渝评道:曾国藩的亲职教育,“言近旨远,意诚词恳,娓娓不倦,尤足振聩发聋,警顽立懦,使人涤瑕荡秽,化恶迁善,于转移风尚,变化气质,所关匪浅”。正因为如此,从清末到民国,从富家到贫民,从官僚士大夫到普通民众,都争相效法曾国藩治家之道,影响至今,实出乎曾国藩本人意料。
本书以曾国藩的为官曆程为经,以其在官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识人、治军的技巧为纬,对曾国藩人生谋略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发掘。全书共分五部分,“生平传略”概述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挺经”总结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成功哲学,分析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冰鑒”深入解读曾国藩的识人技巧、用人方略,并介绍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及发展;“家训”运用曾国藩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全面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元年所写家书中的精品,为中国古代家教範本。本书堪称一部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华经典藏书:曾国藩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