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城垣
盛京城垣是建筑物名。盛京在辽、金时代名瀋州,元为瀋阳路,明为瀋阳中卫。后金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从辽阳迁到瀋阳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盛京城垣
- 城墙高:三丈五尺
- 门:8个
- 地点:瀋州
名字由来
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尊瀋阳城为“天眷盛京”,此为瀋阳称盛京之始。辽金元时代瀋阳城墙是用土夯筑,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元代城址上修建砖城,其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城墙高二丈五尺,池二重,内阔三丈、深八尺;城四门:东称永宁、南称保全、北称安定、西称永昌。
基本信息
城内有两条十字形相交的大道,直通四门。皇太极继位后,着手扩建,至天聪五年,完成了第一次增筑工程,将原一丈高城墙增高到三丈五尺,将原四门改建为八门,东称抚近门(即大东门)、内治门(即小东门),西称怀远门(即大西门)、外攘门(即小西门),南称德盛门(即大南门)、天佑门(即小南门),北称福胜门(即大北门)、地载门(即小北门)。
其城门之下为方形基座,砖筑券洞,上建明楼三层。在门洞之上的城墙内外都嵌有门额,外书满文城名,内书汉文城名,改变以往汉满左右并列书写的做法。在城墙上四角建有角楼,而在城墙的四周则建有高七尺五寸的女墙,并设有垛口六百五十一个,各城门上均配有大炮一门。又将十字形街道改建为井字形,在井字形中心南侧营建宫殿。并在城内外修建天坛、地坛、太庙及衙署等建筑物,又建钟楼在福胜门内大街,建鼓楼在地载门内大街。其钟楼、鼓楼的基座为二丈见方,下有可通东南西北的十字券洞;楼之周围筑有女墙和垛口,上为两层檐廊式大亭,上层是钟或鼓,下层置碑誌。
康熙十九年(1680),盛京扩建了城外土城墙,在原有的八门外,又增开八个边门,即抚近门大东关的大东边门,内治门小东关的小东边门,德盛门大南关的大南边门,天佑门小南关的小南边门,怀远门大西关的大西边门,外攘门小西关的小西边门,福胜门大北关的大北边门,地载门小北关的小北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