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採莲词

採莲词

《採莲词》是唐代诗人张潮(又作张朝)的作品。此诗从採莲女子早晨出发时的红火太阳写到晚来归途中遇到的风云,抓住了江上气象多变的特点,显得形象生动,表现了採莲妇女的勤劳勇敢,写出了採莲女互相帮助、共同战胜风浪的勇敢精神。全诗语言精炼,描绘生动,情节发展表现得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採莲词
  • 作品别名:採莲子
  • 创作年代:中唐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张潮
  • 题材:田园诗

作品原文

採莲词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莲舟不畏风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採莲词:六朝乐府已有《採莲曲》《江南可採莲》等。唐代《採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看出受民歌的影响。
⑵沙头:即江岸,因为江岸常有河沙淤积,故称。
⑶赖:亏得,幸好。
⑷莲舟:採莲的船。南朝梁萧子范《东亭极望》诗:“水鸟衔鱼上,莲舟拂芰归。”

白话译文

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
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在《文苑英华》中列于卷二〇八乐府诗中。该卷还收有梁简文帝、李白、储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题作品。考六朝乐府,已有《採莲曲》、《江南可採莲》等题名,唐代《採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可见採莲是诗家们常用的题材。
莲者,芙渠也,江南人称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地下茎称作藕,种子称为莲子,叶呈圆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头,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丹阳地处江南水乡,东濒长江,境内沟塘密布,邑人喜植荷花。“练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为“红莲映日”。盛夏时荷花盛开,满湖生辉,阳光映照,分外娇媚。诗人张潮生于斯,长于斯,必然对莲有特殊的亲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採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张潮的这首《採莲词》独闢蹊径,生动刻划了一群採莲女与风浪搏击的形象,展现了她们朝出暮归,遇到险情互相依靠,比肩拼搏而战胜困难的风姿。
“朝出沙头日正红”,一开篇便写採莲女晨起採莲,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至于一天中怎样採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但从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归中完全能够想像得到其中的艰苦。“晚来云起半江中”,写船归至半路,风云突起,一场战胜狂风恶浪的战斗摆在採莲女的面前,或许有人会为这群女子担起心来。“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船头不畏风”两句回答了这种担心。风浪虽起,但这群女子并不畏缩、慌张,她们邻里伙伴之间迅速地靠拢船头,并肩前进。一个“赖”字,写出了她们之间的精诚团结、相互信任;一个“并”字又极尽她们的机智;“不畏风”三字更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坚定、沉着,对战胜风浪充满了信心。可以想像,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对一群採莲女来说是何等兇险,她们战斗的场面是非常紧张激烈的。儘管诗人没有详加描绘,但通过“赖”“并”“不畏风”等字词,这群採莲女在这场搏斗中的音容姿态,以及她们所显露出来的坚强勇敢性格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感觉到个个都英气勃勃,鲜活俏丽,可敬可佩,使诗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末两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给人们留下了咀嚼不尽的余味。
张潮这首《採莲词》语言精炼,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寄兴遥深,突出了採莲女的美好品质,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名家点评

谭元春云:“并着莲舟”畏其相失,女郎与女郎有情,更比此一意又妙(末句下)。(《唐诗归》)
吴敬夫云:诗有同一意而以衬贴得妙者,如此二语(按指后二)即崔国辅“相逢畏相失,并着採莲舟”意,而词气加婉转矣。(《唐诗归折衷》)

作者简介

张潮(一作张朝),唐代诗人。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人。《唐诗纪事》和《全唐诗》说他是大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中处士。《全唐诗》存其诗五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採莲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