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马渡江
五马渡江(wǔ mǎ dù jiāng)又称五马浮江,是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于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西晋末期,皇族司马氏五位王爷(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紘)避战乱南渡长江,最后琅琊王司马睿于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所以民间说有“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的说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五马渡江
- 拼音:wǔ mǎ dù jiāng
- 释义:后以此典指帝王南陵,建立帝业。
- 出处:晋书
- 典形:渡江天马、浮五马、化龙东骛、南渡马、群马南渡、五马渡江
基本信息
拼音:wǔ mǎ dù jiāng

解释: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
典源
《晋书》卷二十八〈五行中志·言不从·诗妖〉~845~
太安中,童谣曰:「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后中原大乱,宗藩多绝,唯琅邪、汝南、西阳、南顿、彭城同至江东,而元帝嗣统矣。
《晋书》卷六〈中宗元帝纪〉~57~
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岁、镇、荧惑、太白聚斗、牛之间,识者以为吴越之地当兴王者。是岁,王室沦覆,帝与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而帝竟登大位焉。
《艺文类聚》卷十三引《晋阳秋》曰:“太安中,童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永嘉大乱,王室沦覆,唯琅琊、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至是中宗登祚。”《晋书·元帝纪》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晋元帝司马睿,庙号中宗,先时本为琅琊王。永嘉年间,北方大乱,琅琊、西阳等五王南渡过江,琅琊王立为元帝,建立东晋。当时有童谣说:“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释义
后以此典指帝王南陵,建立帝业。其又称五马浮江,五马渡江。具体是指西晋末皇族司马氏五位王爷(琅琊王、汝南王、西阳王、南顿王、彭城王)避战乱南渡长江 ,最后琅琊王司马睿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所以民间说有“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的说法。
典故
渡江天马、浮五马、化龙东骛、南渡马、群马南渡、五马渡江、五马南来、一马化为龙、龙马渡江、白马江东去。
五马渡江,一马化为龙

示例
〈渡江天马〉宋·张孝祥《满江红·于湖怀古》:“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龙为匹。”
〈浮五马〉清·王士禃《金花谭》:“仓皇浮五马,憔悴掩双蝉。”
〈化龙东骛〉唐·李善《上文选注表》:“长离北度,腾雅咏于圭阴;化龙东骛,煽风流于江左。”
〈南渡马〉唐·袁枚《抵金陵》:“天意两回南渡马,秋痕满地故宫花。”
〈群马南渡〉唐·韩愈《桃源图》:“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五马渡江〉唐·皮日休《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五马渡江日,群鱼食蒲年。”
〈五马渡江〉宋·王安石《答张奉议》诗:“五马渡江开国处,一牛吼地作菴人。”
〈一马化为龙〉唐·孙逖《杂言丹阳行》:“传闻一马化为龙,南渡衣冠亦愿从。”
〈五马浮江〉唐·张说 《颍川夫人陈氏碑》:“五马浮江,侨人占乎南海 。”
作者 | 诗题 | 诗句 |
吴筠 | 建业怀古 | 五马浮渡江,一龙跃天津。 |
李白 | 经乱后将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 |
胡曾 | 东山 | 五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 |
韩愈 | 桃源图 |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
相关阅读
五马渡,地名,位于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幕府山北麓的江边。相传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紘渡江至此,其中司马睿所乘坐骑顿时化龙飞去,成为其称帝前之“吉兆”。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正式建都,创建东晋王朝。五马渡也因此而得名。
2009年随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的建设,建为集南京自然风貌、历史人文景观、大江风韵,融亲水观江、健身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五马渡广场。
五马渡广场占地约3万平米,规划建筑面积约0.5万平米,由化龙丽地主题广场、码头站房、公交场站、配套经营用房以及社会公共停车场等功能组成。其中“化龙丽地”为着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临近长江边高达16米的五匹奔马铸铜雕塑,栩栩如生地竖立在广场中央。
五马渡广场的建成,恢复再现了金陵四十八景中“化龙丽地”的历史典故,传承了幕燕地区的历史文脉;提升了幕燕滨江风貌区作为南京市主城重要结构性绿地的品质,更加体现了南京滨江作为城市视窗地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