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度
《欢迎度: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
本书揭示了欢迎度为何能够在个体成长和人生幸福中扮演关键角色。令人惊讶的是,通常意义上最受欢迎的人往往并非最幸福的人。欢迎度的类型不只一种,我们大多数人对此有认知误区,故而一直在追求非理性的欢迎度。孩童时期,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可爱,因为这样能让我们感到快乐,收穫更多的朋友。然而,到了青春期,一种新模式的欢迎度愈加凸显,它更加强调了地位、权势和身份,甚至在社交平台上被点讚的数量,让人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这是一部论证严密的戴尔·卡耐基式的着作,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将彻底改变你对自身的青春期和当今人际关係的看法,并最终帮你获得成功与幸福。
基本介绍
- 书名:欢迎度:引爆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人气心理学
- 作者:米奇·普林斯汀(Mitch Prinstein)
- 原版名称:POPULAR: The Power of Likability in a Status-Obsessed World
- 译者: 萧达
- ISBN:978-7-5596-1086-7
- 类别:心理学/通俗读物
- 页数:256
- 定价:45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目录
推荐序by万维钢
作者按
引言
第一部分 影响现代人的欢迎度
第一章 欢迎度影响了我们最终的幸福
有个女人叫苏珊
乔得到了晋升
詹妮弗的烦恼
你无所畏惧,朋友
耶鲁大学里的怪事
茶水间里的真实想法
第二章 最具效力的欢迎度类型
被嫌恶的英雄
最受鄙夷的欢迎度女孩
“欢迎度”究竟意味着什幺?
遭到排斥的人能够变得受欢迎吗?
準确预测裁员结果
可爱是欢迎度的重要类型
第三章 你内心最深处的欲望
你的愿望是什幺?
大脑深处的秘密
身份地位的魔力
我们以为身份地位能让我们快乐
谋求身份地位有何意义?
第二部分 欢迎度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四章 我们的身体被编码
为什幺我们会随波逐流?
缺乏欢迎度增加了死亡风险
第五章 欢迎度的反作用
可爱的人生活在与你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可爱的影响力
你怎幺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幺对你
我们更愿意和可爱的人待在一起
帕姆和她的男朋友
第三部分 欢迎度需要耕耘
第六章 中学生活的遗产
男人的薪资水平与青春期时的身高有关
青葱岁月里的记忆
欢迎度中的偏见
低欢迎度的人更富有同情心
青春期的欢迎度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偏执妄想的邻居和愤世嫉俗的同事
中学时期的经历在幕后操控一切
第七章 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价值观
社交媒体的利弊
社交平台影响了我们的欢迎度
欢迎度被冬粉操控了
第八章 哪种欢迎度在未来最有可能帮助孩子
佩吉的幼稚园时期
欢迎度可以遗传吗?
为什幺从出生起,我们就偏爱于美貌?
母亲的微笑
父母同孩子游戏的方式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改变相处方式
父母应该影响孩子的欢迎度吗?
第九章 最能让我们幸福的是我们的可爱
我以为你是我的朋友
选择变得可爱并不容易
致谢
内文选摘
推荐序
受欢迎者的自我修养
你是个受欢迎的人吗?我从来都是。
我从小就人缘好,班级各种选举和评选,只要是民主的,我基本都排第一。不管是书呆子还是社会人,只要必须相处,我都相处的不错。到美国以后英语限制了我的影响力,但我仍然维护了中国人的亲善形象,从来没被排斥过,处处受到优待。这并不是说我享受明星待遇或者一言九鼎,但如果我跟人说个什幺事儿,肯定都能被严肃对待。
做个受欢迎的人有很多好处,但是受欢迎的人可不是那幺容易做的……当然,对我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因为我父母就很受欢迎,我的妻子和孩子也都很受欢迎,我出生和生活在受欢迎的家庭。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基因决定了人的欢迎度。但是根据米奇·普林斯汀的《欢迎度》这本书的说法,欢迎度,是在家族中传承的。
普林斯汀考察欢迎度的方法是把人分成“被接受”、“被争议”、“被忽略”、“被拒绝”和“一般人”五种类型,其中欢迎度最高的是“被接受”和“被争议”这两种类型。
杜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想要知道一个孩子受不受同学欢迎,你可以直接问他妈妈自己小的时候受不受同学欢迎。如果妈妈回想起自己当年在学校的日子都是一些幸福时光,她当年就是“被接受”的,那她的孩子在学校的欢迎度也绝对是平均水平之上。如果妈妈当年是个“被拒绝”的角色,整天跟同学充满敌意,那她的孩子也很有可能被拒绝。
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社交水平的影响是从一岁就开始了。研究表明最理想的亲子关係是孩子跟你很亲密、但也能暂时离开你,跟老师和同学玩。如果是跟家长很疏远、或者一时半刻都离不开家长,那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有问题,他长大就会面临社交困难。
而想要预测一个五岁的小孩过两年之后在同学中的欢迎度如何,一个好办法是听他妈妈如何评价他。如果妈妈说起自己的孩子都是用一些温暖的辞彙,充满喜悦和自豪,那就说明母子互动良好,这个小孩在将来很长时间内都会跟同学相处的很好。如果妈妈一说起孩子就是各种抱怨,那这个孩子就很可能特别具有攻击性。
所以欢迎度是个需要你赢在起跑线上的项目。而且赢了起跑线还不够,后面还有新的关卡。
十三岁是个关键节点。人脑中有个区域叫“腹侧纹状体”,负责大脑的奖励系统,能在某些情境之下给我们带来愉悦感。从十三岁开始,腹侧纹状体给的奖励,重点偏向于社交领域。
十三岁以前,我们重视父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过了十三岁,我们对同辈人的重视,就超过了对师长的重视。我们开始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
十三岁以前,那些学习好、听话的孩子受到同学欢迎,因为老师喜欢他们。过了十三岁,“老师喜欢谁”可就不好使了。学习好的孩子可能恰恰因为被老师喜欢,而被同学不喜欢。很多书呆子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心里有了阴影,一辈子都不合群,成了“被拒绝”的角色。
到了这一步,想要提高欢迎度,你就面临一个矛盾的选择 — 到底是专注提高社会地位,还是老实一点,满足于“被接受”甚至“被忽悠”。
提高社会地位的快速办法是做个“酷”小孩。什幺叫“酷”呢?我听说过一个最科学的“酷”的定义是“对不合理的主流的正当的打破”。也许你认为其中“正当”二字很重要 — 但是对青春少年来说,“酷”关键字是“打破”。
被同学评价为最酷的孩子,会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说抽菸喝酒、从超市偷东西,进电影院逃票等等。他们这幺做不是为了什幺享受,更不是为了什幺物质利益,而纯粹是他们觉得干这些事很刺激。敢做这些事的孩子是最早有女朋友和男朋友的,他们是其他孩子心目中的明星。
更直截了当的办法是欺负其他孩子。别人没招你没惹你,而你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要主动欺负他一下。如果你觉得这种行为无法接受,那是你在成年人的文明世界里生活得太久,你忘了,通过打击别人建立地位是灵长类动物的本性。我们看现在热烈讨论的校园欺凌现象,根源就在于这个本性的流露。
按照普林斯汀的分类法,酷小孩和通过打击别人上位的人当然都是“被争议”的角色。地位高的人哪有不被争议的?美国高中里最受同学欢迎的女生从来都不是中国文化喜爱的那种淑女,而是美丽而骄傲、善于社交更善于打击的“女王”。女王不但受男生欢迎,而且被女生崇拜,她们是所有的同学聚会邀请对象,走到哪里都带着跟班,有着社会头面人物的气质。
但是兴一利必生一弊。普林斯汀在书中说,高中女王这种人设虽然在高中阶段一时爽,可是高中毕业以后就不行了。一个环境中的竞争优势换个环境就可能是劣势,保持社会地位的技能不是永恆的。
维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锁定了一批十三岁这年在学校里地位最高的酷小孩,然后等待了十年。十年间这些孩子各奔东西,现在乾什幺的都有。在他们二十三岁这年,研究者走遍全国,把他们一个一个找到,看看他们是不是还像当年那幺酷。
他们现在一点儿都不酷。有很多人酗酒和吸食大麻,生活一塌糊涂。当年越酷的孩子,现在越不容易交到真心朋友,他们的朋友普遍比同龄人少,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他们总是抱怨别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地位曾经有多幺高……他们永远停留在了十三岁。普林斯汀自己调研过的一位高中女王,因为参加了太多聚会没时间学习,最后未能考上大学,后来男朋友也跟她分手了,现在日子过得不怎幺样。
所以“被争议”不见得是个明智的选择。但是你更不要选“被拒绝”。有研究发现,高中时代被拒绝的人,一直到大学、甚至此后一生之中,都有可能背上一个被拒绝的社交精神枷锁:他会带着受害者的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把各种偶然事件解读成别人故意欺负自己。
普林斯汀的结论是你应该追求做一个“被接受”的人。喜欢你的人比较多,不喜欢你的人很少,也许没有高中女王那幺引人注目,但长期看来生活总是很愉快……就像我一样。这是一个有点矛盾的选择,因为选择了被接受,就等于选择了低调。生活中被争议的人远远少于被接受的人,但是普林斯汀估计,所有地位高的人之中,大部分都是“被争议”型,只有35%是“被接受”型。
而且这也不是你想选就能选的。研究表明人的欢迎度类型非常稳定,在这个环境里是什幺类型,换个环境还是什幺类型。但是别担心!我发现所有这些有关人的优良品性的心理学学说都有个共同点:一方面它说人的性质很稳定(否则这个学说就毫无意义),一方面它又说你要真的想改也能改(否则这个学说就不给人希望)。
普林斯汀给了我们希望。想要做个“被接受”的人,你应该做到—
·要帮助别人,而不是只顾自己的需求;
·要关注别人,而不是只想要被关注;
·要精心培养深入的关係,而不是收集更多的朋友圈“点讚”;
·要让别人感受到接纳和欢迎,而不是自己感觉高人一等。
普林斯汀的欢迎度课程在大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书中描写他每年都领着好几百个学生做一个大实验:假装一天自己是个受欢迎的人。实验结果是在这一天里,别人真的更欢迎你了。
所以,一方面是“高中永不结束”,青少年时代的社交精神枷锁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一方面是哪怕你愿意假装,你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欢迎度。有些素质是遗传和环境给的,但你似乎总有选择权。选择怎样对待别人,就是选择自己是个什幺人。选择自己是个什幺人,就是选择下一代是个什幺人。
在枷锁和假装之间应该怎幺选?在高地位和被接受之间应该怎幺选?我觉得答案不见得是显然的,但是了解这本书中有关欢迎度的知识,有助于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茶水间里的真实想法
在纽哈芬(New Haven)首次教授欢迎度课程的几年后,我很想知道欢迎度是否仍旧对那些学生的成年生活至关重要。我很清楚要和谁通电话。
课堂上有数百名的学生,但丹尼尔·克莱门斯却出类拔萃,大家都知道他,尊重他,喜爱他。仅仅是提起他的名字,似乎就能让校园里的教授们和学生们的脸上浮现笑容。中学时,他便成了国家级全美网球选手和明星学生,和来到耶鲁大学的其他所有人一样才华横溢。但即便是在这样引人瞩目的群体里,他身上的某些特质仍旧令他与众不同。他极为亲切和谦卑有礼,总是积极乐观又充满活力,而且他的同龄人都觉得他酷炫至极。他是我的欢迎度课程里最受欢迎的学生。大学毕业时,他被授予了罗得斯奖学金。
如今,丹尼尔已经年过而立,他完全变成了你所能期望的样子──体贴热心、精力充沛、谦逊恭敬且温和亲切。在过去大概十年间,丹尼尔创立并出售了数百万美元的企业。如果你使用过谷歌文档(Google Docs),丹尼尔就是你要感谢的人之一,因为他的公司参与了该套用的实时协作功能的开发。在谷歌的战略决策部门工作几年后,他如今成了人望颇高的投资者,和全球许多最成功的CEO和企业家的捐赠者。他还经常担任商学院的主讲嘉宾,是全国各地的企业家的顾问,此外,他还是美国前总统、国会议员、首相以及如谷歌和苹果(Apple)这样的全球最知名公司的CEO的私交好友。
丹尼尔认为,欢迎度在成人游乐场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了全世界企业的创新和生产力。他告诉我,他察觉到了工作场所里非常青春期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几乎每天都让他回想起我的课程。它是一种会出现在所有会议上的动力因子,能够影响每一项决策。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丹尼尔解释说。“一次会议后,大家会三三两两地聚集在茶水间,此时你会听到人们的真实想法。都是些会议上根本未提及的事情。我总是会惊讶于这种巨大差异,想要知道为什幺会这样。”
丹尼尔的理论是,企业高效率的决策过程已经被欢迎度所束缚,或者说被畏惧失去欢迎度所阻碍。“人们不想要丧失地位,或者让他人厌恶自己,”他说道。“一家公司里会有许多规则,人们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大家畏惧说出真实想法。我发现这很有趣,我们完全高估了周围人的自信心,对于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人,这种情形仍在上演。他们仍旧需要同伴的认可。他们真的想要让他人喜欢自己,如果觉得他人不再喜欢自己,他们会为此而苦恼上数天乃至数月。”
丹尼尔还认为,欢迎度与我们的幸福有莫大关係。“我们在谷歌时做了一项研究,”他回忆说。研究结果可以归结为两项发现。除了加薪、晋升和津贴外,还有两件事情可以预测哪些人更加快乐。一件与员工从僱主那里获得的建设性反馈频次有关。而另一件仅仅是人们感受到的他人──任何人──喜欢自己的程度。“这件事情微不足道,却非常人性化,能够让团队健康发展,让成员们幸福快乐,”丹尼尔说。
“很有趣,”他解释说。“我们教授写作和算术。我们期望人们在很小的年纪便能够在科学和阅读方面表现优秀。然而,同他人建立良好关係的能力对成功而言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但却没能得到正式的教授。我们通常藉助摸索和试错来学习人际关係──如何与同伴相处,以及如何获得喜爱。对于那些能够完成学习的人来说,这很好。但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这会是持续一生的挣扎,他们永远都弄不清楚为什幺同伴会责难自己。”
在所有社会情境中,欢迎度是我们所经验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一种情境下体验到的受欢迎方式往往与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接触他人的方式相关。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存在两种类型的欢迎度,一种可以帮助我们,一种却可能会伤害我们──令我们搁浅在青春期里。从中学起,我们就从未确定清楚自己想要哪种类型的欢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