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人庆
履历
1962.09——1966.09 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学习。
金人庆

1966.09——1968.10 留校待分配。
1968.10——1977.08 在云南省永胜县粮食局工作。
1977.09——1980.05 云南省永胜县粮食局副局长、县财办副主任、财贸党委副书记。
1980.06——1982.02 中共云南省永胜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副县长。
1982.03——1983.08 中共云南省永胜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
1983.08——1985.07 中共云南省丽江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
1985.08——1991.08 云南省副省长。
1991.09——1995.01 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95.01——1995.03 财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1995.03——1995.10 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副书记。
1995.10——1995.11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
1995.11——1997.12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1997.12——1998.04 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1998.04——2003.03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2003.03——2007.08 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
2007.08——2009.1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部长级)。
1996年2月被聘为第九届北京市工商联名誉会长。1997年5月任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6月当选为北京市工商联第十届名誉会长。1997年12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北京市委常委、副书记。1998年1月再次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财政部部长。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免去金人庆的财政部部长职务,任命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部长级)。2009年11月,国务院免去金人太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
是中共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论述
“纪念中国财税改革30年”座谈会2008年12月12日下午在北京召开,财政部原部长金人庆在大会上发言,对中国的财政改革走过的30年不平凡历程做了回顾和总结。原文摘录如下:
作为一位从事财税工作的老同志,我也深深感到我们财政、税收,30年来风风雨雨,我们记录着改革开放的每一步经验。
大家回想一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农村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中央和地方,放权让利、分灶吃饭,一直走到1994年比较规範的、统一的税制改革的分税制。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阵地,我看就是财政税收。因为所有改革最难的一个是权,一个是利,并且权很多是建立在利的基础上。现在要来见证改革开放的成绩,我看最最能够说服问题的,最最让大家心中有数的恐怕还是财税政策。现在我们有很多数字,大家说不可信。财政税收这个数,我不敢说100%,但是我看99%还是有的。
另外财政改革确实也是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个很好的基础。1978年,我们的财政1132亿,去年五万一千三百零二亿,原来我估计今年六万三,估计现在到不了。六万二左右,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比去年增加一万亿。因为9月份以后不是很好,负增长,但是也是八九不离十。所以财政蛋糕30年,增长了44倍。平均每年增长14%。现在我们一个礼拜的财政收入等于1978年一年的财政收入。
第二,30年,我们的财政地位作用提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政的巨观调控作用过去是不提的,现在越来越明显了。1997年以前,我们中国巨观经济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过热、膨胀,所以治理通货膨胀,我们经验比较多一点。简单讲,把水龙头关了。搞紧缩的财政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挑战,也取得了一个新的经验,叫治理通货紧缩。1997年到2002年,我们自己差不多发了9800多亿的国债,调动了3万多亿的资金。2003年以后我们又取得了一个新的经验,既要防通货膨胀,又要防冷,开始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次金融危机来了,我们是胸有成竹。我们紧缩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都有经验。我希望我们要进一步配合的更好一点,治理我们的问题,我很有信心,我相信大家也有信心。
第三,这30年,我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确立公共财政体系,并且不断地完善。正好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我想,能不能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句话绝对不是我的发明,有一个领导说什幺叫小康社会、什幺叫和谐社会?最本质的是三件事:第一,小孩有钱读书;第二,病人有地方看病;第三,老了有人养。我觉得这三句话说的很朴实,就是这个意思。假如小孩子读不了书,病人看不了病,老了没人管,那还叫小康社会?而这三件事就是我们公共财政、社会保障要做的事。2003年以后,我看有了一些提高,义务教育免学费。
第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要求的财税的一系列的改革,为我们做大企业蛋糕、做大经济蛋糕创造一个好的巨观经济环境,创造一个好的促进经济发展的财税体制和服务。
刚开始我们国家放权让利、分灶吃饭、税利分流,包括搞承包,事实证明,从中长期看,承包不是一个规範的财政制度。但是临时是有作用的。1994年的财税改革分税制,经过很多年,儘管里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问题,但是十年来功不可没。包括2003年以来,我们又搞所得税的统一,马上又要搞增值税的转型。通过这些改革,真正进一步处理好财政税收制度,处理好国家、部门、企业、个人的关係,中央和地方的关係。另外,我们财政部、税务部门自身的改革也搞得轰轰烈烈。儘管大家还有很多看法,但是实际上财政部只有自身权力的改革。我们财政税收经济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良性循环。
回顾这30年,有这幺一些光辉的人,肯定大家都为这个事业付出过心血。我们应该感到欣慰。下一步我们还要往前走。儘管现在国际金融危机还没见底。我们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不会改变,我们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再有一二十年,二三十年平稳、较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我看这个趋势还是有的。所以在这一方面,财税还有很大的历史责任。
30年来风风雨雨走过来,我觉得有几条我们还是要继续往下走。首要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採取公共财政政策。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作为我们财政的指导思想推动下去。特别是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学者、专家、校长、老师,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中国应该有我们自己财政税收改革的理论总结。从现在的金融危机来看,西方的经济理论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我们的改革。第二,我们还要坚持发展。要把支持经济发展放在我们的首位。我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观点,不是什幺发明。通过财税改革,淌平经济槓桿中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在当前考虑结构的时候,恐怕财政税收比货币政策更有效、更灵活一些。我认为这方面我们还应该想办法怎幺样把企业蛋糕做大,把经济蛋糕做大。第三个方面还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们的公共财政进一步地完善。特别是研究很多有效的制度、机制,把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的钱用好、花好,真正花到老百姓身上。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财政制度改革。现在我们紧紧盯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目标,紧紧地把握住我们已经有的基础,怎幺样进一步地完善好。通过完善、通过新的改革,能够巩固我们的成果,开拓新的阵地,取得新的效应。再有一点,还要重视我们的财税队伍,干部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