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五首(苏轼作于黄州的组词)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元丰四年(1081)冬天作于黄州。第一首写由雨转雪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写醉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汉代苏武齧雪餐毡、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等典故,写自己与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激之情;第四首描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好愿望。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浣溪沙五首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苏轼
- 作品别名:浣溪沙
- 作品出处:《全宋词》
作品原文
浣溪沙五首⑴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携酒见过⑵,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复作两首。
其一
覆块青青麦未苏⑶,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⑷。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⑸,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
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⑹。扶头一盏怎生无⑺。
废圃寒蔬挑翠羽⑻,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⑼。
其三
雪里餐毡例姓苏⑽,使君载酒为回车⑾。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⑿,报恩应不用蛇珠⒀。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
半夜银山上积苏⒁,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⒂。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⒃。冻吟谁伴捻髭鬚⒄。
其五
万顷风潮不记苏⒅,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⒆。樽前诃手镊霜须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纱溪”“小庭花”等。
⑵徐公君猷:徐君猷,名大受,东海人,当时任黄州知州。见过:来访。
⑶覆块:谓麦苗覆盖田垄。块,土块。
⑷临皋:临皋亭,在黄冈南长江边,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居住在此。烟景:云烟缭绕的景色。
⑸雪床:指霰粒。
⑹轣(lì)辘:车轮转动之声。
⑺扶头:一种酒,因易醉得名。
⑻圃:菜园。翠羽:形容菜叶的鲜嫩。
⑼须:花蕊。
⑽“雪里”句:用苏武典故,不取守节不屈之意,意在比喻黄州生活的贫穷。例姓苏,照例姓苏。
⑾为回车:为我调转车行的方向,指专程登门。
⑿飞:传送。鹗表:代指荐表。鹗,大雕。
⒀“报恩”句:用隋侯之珠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意谓自己不须用世俗的方式感谢徐君猷。
⒁苏:草。
⒂渚:小洲。一时:片刻间。
⒃“湿薪”句: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谓“楚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后以“米珠薪桂”表示物价昂贵,生活艰难。
⒄捻髭鬚:搓鬍鬚,表示苦吟。
⒅苏:甦醒。
⒆翠袖: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舞女。柳絮:柳树吐的花,这里代指雪。
⒇樽:酒杯。镊:捋。霜须:白须。
白话译文
十二月二日,下雨之后又下雪,太守徐君猷带酒来访,酒席上创作了三首《浣溪沙》。第二天酒醒后,雪更大了,又创作了两首。
其一
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回到房屋里的时候鬍鬚都结成冰了。
其二
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甦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
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
身居异地,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顾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荐,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可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招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其四
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瀰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
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鬍鬚吟咏诗句?
其五
我记不得姑苏万项风潮侵袭田野。只记雪睛江上明亮麦丰收满千车。但我心愿是人饱我的愁自然也无。
舞女甩着绿袖子随风绕着柳絮飞,歌女涂抹绛唇喝酒红得似烂樱珠。酒杯之前我暖着手捋着霜白鬍须。
版本校对
苏轼黄州《浣溪沙五首》墨迹2016年重现于世。此墨迹与《浣溪沙五首》传世各版本有所不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的《苏轼全集》词集卷一中的《浣溪沙》与墨迹的不同之处如下:
《浣溪沙五首》墨迹长卷

《苏轼全集》词序“太守徐君猷”,墨迹为“太守徐公君猷”;《苏轼全集》“雪大作,又作二首”,墨迹为“雪大作,复作两首”。
《苏轼全集》词一无注,墨迹“雪床初下瓦跳珠”之后有自注:“京师俚语,谓霰为雪床。”
《苏轼全集》词二“小槽春酒滴真珠”,墨迹为“小槽春酒冻真珠”。《苏轼全集》词二无注,墨迹在“门前轣辘使君车”后自注:“公见访时,方醉睡未起。”
《苏轼全集》词三“荐士已闻飞鹗表”,墨迹为“荐士已曾飞鹗表”。
《苏轼全集》词四“冻吟谁伴拈髭鬚”,墨迹为“冻吟谁伴捻髭鬚。”
《苏轼全集》词五“万顷风涛不记苏”,墨迹为“万顷风潮不记苏”。《苏轼全集》词五无注,墨迹在“万顷风潮不记苏”后自注:“轼有田在苏州,今岁风潮荡尽。”《苏轼全集》“樽前呵手镊霜须”,墨迹为“樽前诃手镊霜须”。
另外,墨迹有落款“东坡居士轼”五个字。
以上所指出的文字与当今其他学术着作的相关内容也有差异。其版本差异如下:
词序,当下所有的着作在徐君猷名中皆缺敬辞“公”字;“复作两首”皆作“又作二首”,亦如《苏轼全集》。《东坡词编年笺证》为词序作“校记”指出:“傅本题下增出‘时元丰五年也’六字。……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首及后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迹词序中‘徐’下有‘公’字,‘又’作‘复’,‘二’作‘两’。”《苏轼词集校注》认为:“作于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二日至三日。傅注本词序后有‘时元丰五年也’六字,诸本皆无。清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组墨迹,词序中‘徐’下有‘公’字,‘又’作‘复,’‘二’作‘两’。”《苏轼词新释辑评》附录中记述:“曹树铭《东坡词》注:按杨守敬序刻景苏园帖第五,此五首浣溪沙墨迹石刻,末字须俱作须。此首词引徐字下多公字……(香港上海印书馆1974年出版)”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版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中的《浣溪沙五首》之序为:“十一月二日,雨后微雪……”并在“编年”中强调清人王文诰《苏诗总案》作此说。
词一,诸本皆同,唯《苏轼词新释辑评》与《东坡词编年笺证》将词的原文作“雪林初下瓦疏珠”,前者未言其出自那个版本,后者在“校记”中说:“傅本……词文‘疏’作‘跳’,‘断线’作‘断绝’。元本‘疏’作‘跳’。”
词二,《东坡词编年笺证》有“又前韵”三字,并将“醉梦昏昏”作“醉梦醺醺”,将“门前轣辘”作“门前辘辘”。《苏轼词集校注》卷一言其出处:“昏昏”,傅注本作“醺醺”。“轣辘”,毛本作“辘辘”。《苏轼词编年校注》在“校记”中又指出:“傅本、元本、毛本均无题。元本‘醺醺’作‘昏昏’。傅本、元本‘辘辘’作‘轣辘’。墨迹‘挑’作‘排’。傅‘冻’作‘滴’。墨迹‘门前’句下东坡自注云:‘公见访时,方醉睡未起。’”《苏轼词新释辑评》词二内容同《东坡词编年笺证》,唯改“冻真珠”为“滴真珠”。
词三,诸本皆作“荐士已闻飞鹗表”,唯《东坡词编年笺证》在“校记”中说:“墨迹‘闻’作‘会’,此句下并自注云:‘公近荐仆于朝’。”《苏轼词集校注》卷一则云:“‘闻’,墨迹作‘曾’。”《苏轼词新释辑评》言:“《景苏园帖》此词首句下东坡自注:‘公近荐僕僕于朝。’”一是多了一个‘仆’字,二是位置挪移,应为此词下阕首句下。
词四,诸本内容与墨迹相同,唯《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将末句作“冻吟谁伴捻髭鬚”。“捻”字的出处亦未作说明。
词五,古今注苏词者将苏东坡“万顷风潮不记苏”皆作“万顷风涛不记苏”,且将苏东坡的自注“轼有田在苏州,今岁风潮荡尽”中的“轼”字当作“公”字。《苏轼词编年校注》笺注云:“‘万顷’句:傅注: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景苏园帖》第五石刻此词,首句下注‘公田在苏州,今年风潮荡尽。”《苏轼词新释辑评》也说:“傅乾注本引旧本此句下注:“‘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景苏园帖》第五石刻此词首句下注:‘公田在苏州,今年风潮荡尽。’”《东坡词编年笺证》“校记”则曰:“墨迹首句下东坡自注云:‘公有田在苏州,今荡尽。’”
以上诸本说法不一,究其原委,皆是未见原作墨迹,仅在南宋人傅乾《注坡词》“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的基础上,参以己意或更改或增减文字。
创作背景
根据词前小序及词中内容可知这五首词的创作背景。元丰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黄州下雨之后又下雪,苏轼因夜来饮酒醉睡未起,太守徐君猷给苏轼送来了酒,苏轼家人到废圃挑选寒菜以待太守。二人畅饮的酒酣之际,苏轼创作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酒醒后雪更大了,他又用原韵创作了两首。因徐君猷在此之前举荐苏轼还朝,故苏轼在词中表示谢意。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组词的小序简明交代了创作缘由,但词中的人物、故事、创作的状态想像可见,宛在目前。
第一首写出门迎徐守所见情景,描绘由雨转雪之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上片由远及近地写黄州田园风光,三句连缀成一幅绚丽的图景,暗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先叙述田园景色,反映了苏轼关心农业的思想。再描绘黄州农家冬闲的淡然风光,反映了苏轼娱乐自然的心境。“暗随车”点出太守来访。然后描写议论结合,特写“临皋烟景”、冬云密布而后发出赏心的讚叹。“世间无”,突出了黄州景色的奇丽。下片以特写手法,描绘了雨后微雪的风景。过片先特写雨景变化;紧接着特写雪景变化,逼真传神,字字珠玑。虽然点化运用了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句,但未露痕迹。末句将雨雪人性化,转涉自己,颇富情趣。一个“乱”字,苏轼与徐君猷的诙谐之情跃然纸上,反映了苏轼将自然美与人性美高度融会的写作技巧。
第二首写与徐守畅饮,描述酣醉入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昨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上片写客人来访,表达一醉方休的愿望;下片写準备菜餚,表现一饮千钟的兴致。“废圃寒蔬”是自谦所备寒俭,“小槽春酒”写来客所携酒之珍贵。末句转写饮酒赏梅,似用特写镜头使全篇定格,颇有余味不尽之感。
第三首写自己与太守徐君猷的交情及对徐守推荐自己的感激之情作者因遭谗贬黄州,作为知州的徐君猷对他倍加关心,至为友善,亲自上疏相荐,此次又于大雪中过访,令作者十分感动。词作通过汉代苏武齧雪餐毡、“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三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和真诚的谢忱。典故的使用符合双方的身份和处境,而且颇富幽默感和诙谐感,沖淡了话题本来的沉重和严肃。
第四首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并用米珠薪桂写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上片以大笔勾勒气象宽阔之景,下片借典故抒发苦中作乐之慨,尤其是末句说独自吟诗,言外无红粉相伴,游戏谑浪,体现作者善自排遣、不忧不惧的心性气质,十分迷人。
第五首写翌日酒醒所见所感,由瑞雪联想丰年,以至眼前幻化出麦千车的景象,由己及人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好愿望。上片写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甦醒后却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作者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像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倒叙,转忆前一天徐君猷过访见访,席间对酌的情形。翠袖绛唇的明媚与诃手镊霜的龙钟形成对比,上下片间诃手镊霜的龙钟与“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宽广胸怀形成对比。这首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将景色美与人性美熔铸一体,极具感染力。作者自己的形象鲜明,尤其是“但令人饱我愁无”的伟大爱民情怀让人动容。语言通俗、口语化,令人感到亲切、谐趣。
苏轼用《浣溪沙》词牌填词共有四十六首,主要涉及怀旧、宴游、赠友、咏物、农村等内容,描写的题材範围广泛。在所有这些词作中,又以吟咏农村题材的联章组词最为着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分别在徐州、黄州两地创作的两组联章词《浣溪沙五首》。这两组词,基本属于“农村”题材,有具体的经历与事件作基础,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当时词体创作传统的一种突破。而对比徐、黄两地的各五首词作,虽然它们有着相同的题材,但在创作背景、情感、思想、风格及联章整体所展示的格调等方面则迥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州联章的核心主旨是“使君元是此中人”的与民同乐,黄州联章的核心主旨是“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忧民疾苦,二者比较起来,后者所达到的情感与思想的高度更是前者所无法比拟的。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理论家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四:叶“苏”字,谑甚。
原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曹树铭《苏东坡词》:东坡表扬徐君猷无私无我热爱人民之精神,不让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专美于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浣溪沙五首(苏轼作于黄州的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