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乡
周阳乡地处高密市区南7公里处,是1984年社改乡时由拒城河公社分出而成立的新乡。该乡地处丘陵地带,平日公路斜穿乡的西部,王吴水库灌渠纵贯全乡。全乡面积45.66平方公里,人口2.1万,21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6327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周阳乡
- 行政区类别:乡
- 地理位置:高密市
- 面积:45.66平方公里
乡镇建设
周阳乡1996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735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农村经济总收入36389万元,比上年增长20.1%;人均存款1100元,比上年增加260元;花生总产18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9%;粮食总产2294万公斤,比上年减少0.1%;大牲畜存栏0.9万头,比上年增长5%;猪存栏0.91万头,比上年增长1.1%; 肉类生产424.8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15.8%;果品、蔬菜总产1506.4万公斤, 比上年增长23.3%; 乡镇企业总产值8765万元, 其中工业产值7748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0.3%、8.7%。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8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20%;农村用电量达到14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7%。1996年底, 全乡总人口为19658人,比上年减少923人,其中农业人口19500人,非农业人口158人,人口出生率为11.27‰,自然增长率为3.06‰。在十一年内先后被潍坊市确定为奶畜养殖基地、有机旱作试点乡镇,并荣获省级先进基层党校、潍坊市级棉花生产先进单位、畜牧生产先进单位、党员“学、用、比”活动先进集体。 农业成绩显着。198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领导都把农业放在首位来抓,时刻不鬆懈。尤其是1990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针对本乡乾旱缺水的实际,在全乡推行了有机旱作技术, 取得了显着成效。旱作以来,粮食平均每年以16%的速度递增,农民人均所得平均每年以26%的速度递增。
社会事业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建设经济强乡的关键措施来抓。十一年来,先后办起了建筑建材、乳品、化工、预製、纸箱、冷饮、服装等近20个项目,30多个品种。到1996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已达2666万元,年产值8765万元,利税1015万元。其中,乡乳製品厂已发展成为全市十大龙头企业之一,年产值1100万元,利税60万元。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198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加强小城镇建设。 在乡驻地铺了3.8公里柏油路,安装了程控电话,1995年又请省设计院规划了乡经济发展区的蓝图,并开始付诸实施。到1996年,发展区内已有乳品、建筑建材、服装、机械等10多个二、三产业项目,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多种经营发展迅速。1986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把瓜菜、林果为重点的种植业;奶畜肉鸡为重点的养殖业;木材、盖顶、粮食为重点的加工业和劳务输出作为全乡多种经营生产的重点来抓,取得明显成效。1996年,全乡蔬菜面积已达3500亩,林果面积3000多亩,奶牛200头,奶羊4500只,肉鸡养殖小区16个,出栏140万只。荆家屯村的木材加工、大店子村的钉盖垫、律家村的粮食加工贩运等已形成规模。全乡充分发挥离城近的优势,大搞劳务输出,每年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达5000多人。1996年,全乡多种经营收入96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38%。 文教科卫事业成就可观。 1986年~1996年,全乡共取得科技成果5项。1995年,有机旱作低产田开发技术获“高密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人口控制成绩显着。计画生育率由1986年的85%提高到1996年的100%,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6年的12.7‰下降到1996年的3.96‰。 教育事业成绩显着。1996年,乡中学、中心国小被评为潍坊市级规範化学校,乡中学、中心国小、杨戈庄国小、莳戈庄国小、荆家屯国小、梁家屯国小、店子国小、姜家屯国小被评为潍坊市级美化绿化先进单位。成教中心学校成为省级示範学校。
经济产业
全乡4.6万亩耕地,大部分属于丘陵缓坡地,乾旱贫水。自1990年开始,在省、市领导及专家教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推行有机旱作技术,取得明显成效。旱作开发以来,粮食平均亩产705公斤,总产21440吨,分别比旱作前的最高年份(1987年)增长39%和21.6%,人均所得平均1551元,年平均递增率为27.7%。 其中,1996年,粮食平均亩产860公斤,总产24940吨,人均所得2772元,分别比旱作开发前的1989年增长了353%、312%和449%。旱作农业开发的成功,引起了国家、省、市领导和专家教授的瞩目。1993年,全乡旱作农业开发的成果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组织的旱作农业专家的鉴定,原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参观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旱作农业开发过程中,周阳乡主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集中发展农业机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发展农机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决定意义的标誌。对此,周阳乡在确立旱作农业开发时认识到,旱作农业开发离不开机械化作业与旱地农业开发技术的有机结合,这是冲破靠天吃饭被动局面的重要手段。通过採取上级扶持一点,乡财政投一点,村里拿一点,农民集一点“四条腿”走路的办法,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把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在旱作农业机械的购置上,先后投资250万元用于发展农业机械,新增链轨车12台,50、55拖拉机10台,小拖180台,使全乡大中小农业机械达到380台,总动力达到1.8万千瓦,平均每亩动力0.39千瓦。全乡100%的耕地实现了机耕机播,耕、种、收、脱等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