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艺术即经验

艺术即经验

艺术即经验

《艺术即经验》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创作的哲学着作,1934年首次出版。

《艺术即经验》从活的生物概念开始,力图在哲学上恢复人与动物、有机物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从而建立以经验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上的一元论。该书主导思想是把经验看作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各种情感和意志的表现,是人对刺激的一种反应。杜威认为经验最完美的表现就是艺术,经验即艺术,并认为从审美经验中去寻找艺术的答案是不可能的,这种答案只能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才能找到,审美经验必须首先适宜这种知觉经验。

《艺术即经验》是杜威的美学专着,集中代表了杜威美学思想,也是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艺术即经验
  • 外文名称:Art As Experience
  • 作者:约翰·杜威
  • 字数:353000
  • 类别:哲学
  • 首版时间:1934年

内容简介

《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以“经验”为其艺术观的出发点,阐述了“艺术即经验”的美学观。《艺术即经验》一书共14章,第一章“活的生物”是全书的纲领,提出“艺术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之中",指出艺术的任务是恢复美的经验与日常生活进程之间的连续性。该书在论证结构上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总体上讲述了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艺术的统一关係;第二部分侧重介绍了审美经验的特徵;第三部分主要强调了艺术的作用。

作品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活的生物
第二章 活的生物和“以太物”
第三章 拥有一个经验
第四章 表现的动作
第五章 表现性对象
第六章 实质与形式
第七章 形式的自然史
第八章 能量的组织
第九章 各门艺术的共同实质
第十章 各门艺术的不同实质
第十一章 人的贡献
第十二章 对哲学的挑战
第十三章 批评与知觉
第十四章 艺术与文明
索引

成书过程

《艺术即经验》根据1931年约翰·杜威在哈佛大学纪念威廉·詹姆斯学术讲演会上所作的关于艺术哲学的十次演讲彙编修改而成,于1934年正式出版。

作品思想

活生生的人
“活生生的人”可以看做杜威全部艺术哲学的纲领,是理解实用主义美学观的出发点。杜威指出,艺术品从一开始产生起就与组成人们经验的日常事件、活动和痛苦经历之间割裂了延续关係,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人们对于美的理解的困难。杜威认为“艺术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之中”。杜威批驳了那种把艺术看成高高在上、理当受人顶礼膜拜的思想,他指出这种博物馆艺术观念的错误根源是因为人们把艺术从日常经验中的事物分离出来。只有回到普通和平凡事物的经验中去寻找寓于这种经验之中的美学价值,才可能就公认的艺术品或以公认的艺术品为基础进行理论的探讨。杜威认为,必须恢复美的经验与日常生活进程之间的延续关係。
生命本身由许多阶段组成,在各阶段,有机体与周围事物会产生不协调,后来由于努力或出自偶然恢复了一致。然而在生命的发展时期,恢复从来不仅仅意味着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因为胜利地通过不协调状态及其阻力已经丰富了恢复的内容。只要生命继续下去,只要生命不断壮大,矛盾和敌对的因素就不断地被克服,这些因素就不断地转化为一个更加强壮的、更富有意义的生命有机体。生命体通过壮大自己(而不是通过缩小及被动顺应)以完成适应的这一奇蹟确实存在,这就是有节奏地达到平衡和协调的萌芽。杜威指出,人们所实际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与达到顶峰、分与合等相结合的世界。正因为如此,人的经验可以具有美。生命不断失去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又不断重新建立平衡,如此反覆不已,从失调向协调过渡的一剎那,正是生命最剧烈的一剎那。经验是有机体在客观世界中进行斗争、取得成果、完成使命,因此,经验也是艺术的萌芽。即使是原始的初级的经验,它仍然包含了可以获得愉快感受的希望,那就是美的经验。
杜威把经验与期望结合起来,给艺术以一系列解说。他指出,艺术是完整的经验的表现,把对过去的记忆与将来的期望加入经验之中,这样的经验就成为完整的经验,将这种完整的经验带入美好的时期便构成了理想的美。只有当过去不再困扰一个人,而将来会发生的事也不致使他不安时,这个人才有可能与周围环境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活生生的人。艺术是活生生的人的经验的表现,这便是艺术即经验的中心界说,也是杜威关于美和艺术的本体论。
经验
艺术离不开审美,创作离不开鉴赏。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还论述了艺术与审美的关係,“厨师为消费者烹製食品,而製品价值的衡量则在于消费”,艺术固然是一种製造方法,但就它的最终意义而言,是“欲求真正的艺术化,一件作品必须同时也要讲求审美——换言之,即为了愉悦的感受而加以构造”。就艺术品本身而言,大凡行动与感受彼此渗透的产品,便是一件审美艺术品,大凡知觉控制了生产时,这种製作便是艺术的。因为艺术是作家的自觉活动,有意识的生产,使他在知觉中享乐,这种生产活动便是一种自发的或不受控制的活动所不具有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是“把知觉者的态度和他自己合而为一的。”杜威指出狭义的审美指欣赏、知觉等,它与製作是息息相关的,因而审美或鉴赏离不开创作与再创造。再者,欣赏也是一种作为,因为欣赏也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通过审美知觉活动,把作品中提供的许多表象连成一个整体。期间,观赏者必须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观赏者不经过提炼、加工、理解、综合等思维活动,就会把鉴赏同茫然无解的情绪激奋相混淆。
内容与形式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论述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这一问题。他指出艺术作品实际上就是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之间的联繫物。艺术家只有作为读者、观众、听众通过他们看见的、听见的感到他的作品在向他倾诉时,艺术家才能够说话。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属于共同世界,不属于个人,但艺术中仍有自我表现,因为自我消化材料时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使材料在一种使它构成新的客体的形式中再现于共同世界之内。艺术作品的素质是独特的,因为处理普遍材料的方式使它转化为新鲜的、具有活动的内容。不仅创造如此,感受也如此。如果感受者用美学的方式观察,他便会创造一种经验。
杜威用他的美学和艺术本体论思想来论述艺术的的内容与形式。他指出,题材或“供艺术製作的材料”可以用艺术品本身以外的方式予以指明和描写。“艺术製作中的材料”,即实际内容,是艺术品本身,因而不能用别的方式表达。形式与内容在艺术作品里是紧密关联的,但这个事实并不是说它们是同一的。这个事实只是表明,一件艺术品里,形式与内容本身并不表现为两个截然区分的事物,作品是已具形式的内容,但在批评或理论中加入思索的时候,二者却是理应分开的。只要材料的安排和运用能直接有利于丰富运用观察它的直接经验,这些材料便都具有审美形式。这进一步揭开了形式与材料的关係。当材料的形式从特定目的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且也符合直接的、活的经验的目的时,这形式才是美学的,而不只是适用的。杜威批判了把内容与形式分开的理论,也驳斥了企图在经验中给内容或形式分别寻求一种特殊位置的理论,二种理论彼此虽然对立,但同样是错误的。它们都只是建立在生物与它所生活的环境分离的基础上的。既然自然和人的世界彼此作用时的感受和行为的亲密关係是形式与内容在经验中相结合的最终根源,那幺那些把内容和形式分开的理论,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忽视这种关係。杜威认为,不通过艺术,对象的意义是晦暗的、不发达的、受限制的、受抗拒的,只有通过艺术,它才明朗了,集中了,但不是依靠对对象的苦心思索,不是依靠逃入纯粹的感觉世界,而是依靠创造一种新的经验。然而,不管艺术作品走哪条路,正因为它是一次充分的、强烈的经验,所以它活跃了经验全面的共同世界的能力,它做到这一点所依靠的方法是把经验里的素材变为通过形式而整理的内容。

作品评价

美国美学家理察·舒斯特曼:实用美学始于这本书,又差不多“在他那里终结”。在英美美学传统中,没有一本书在涉及範围的广泛,论述细緻和激情有力方面可与《艺术即经验》相比。这本书对于那种将艺术品看成是固定、自足而神圣不可侵犯之对象的传统美学观的冲击,预示了巴尔特、德希达和福柯等的后结构主义者的思想,并且,杜威的理论要比这些大陆哲学家更为健全,而不像他们那样走极端。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25岁获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密西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的教授,曾任美国哲学家协会会长。他早年受业于实用主义鼻祖皮尔士及新黑格尔主义者莫里斯等人,后以“活的生物”为基石,建立了他的一元论哲学即实用主义哲学。1931年2月,杜威在哈佛大学作题为“艺术与审美经验”的讲演,三年后将演讲内容整理而成《艺术即经验》一书,开创了以实用主义为标誌的新的美学派别。他的主要着作有《哲学之改造》、《民主与教育》、《艺术即经验》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艺术即经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