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
战争、疾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世界範围内的血液短缺推动了血液代用品的发展。基于血红蛋白的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是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以作者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较系统地介绍了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其中,第1章为人工血液代用品概述;第2章和第3章重点介绍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可控制备及控释;第4章介绍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中高铁含量的控制;第5章为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第6章和第7章主要介绍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携氧释氧性能的检测及生物安全性问题。
基本介绍
- 书名: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页数:199页
- 开本:5
- 作者:刘昌胜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系统介绍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
刘昌胜,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是生物医用材料及纳米生物材料。在Biomaterials,Adv Mater,Acta Biomater等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18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1项(包括美国授权专利3项)。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等,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12年获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Fellow荣誉称号。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联谊会副理事长,以及Biomatter,J Orthop Transl,《无机材料学报》,《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誌》等杂誌编委
图书目录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前言
第1章血液代用品概述
1.1全氟碳型血液代用品
1.2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1第一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2第二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3第三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微囊型血液代用品
1.3血液代用品的套用
1.3.1临床输血
1.3.2器官移植
1.3.3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
1.3.4癌症的非手术治疗
1.3.5战伤救治
1.4血红蛋白基血液代用品的产业化进展
1.4.1国外的研究概况
1.4.2国内的研究概况
1.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製备与表征
2.1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性质表征
2.1.1外观形貌
2.1.2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範围
2.1.3包封率
2.1.4纳米微囊中蛋白的包载量
2.1.5表面电荷
2.1.6微囊悬浮液的稳定性
2.1.7X射线衍射
2.1.8示差扫描量热法
2.1.9体外释放动力学
2.2脂质体型血液代用品的製备
2.2.1脂质体简介
2.2.2脂质体的组成
2.2.3脂质体的分类
2.2.4脂质体的製备方法
2.3聚合物血液代用品的製备
2.3.1界面聚合法
2.3.2乳液聚合法
2.3.3聚合物分散法
2.3.4改良型複合乳液法
2.4纳米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製备过程的放大
2.4.1常用製备方法的缺陷
2.4.2改性五步溶剂扩散—挥发复乳法製备流程
2.4.3改进乳化UHD装置设计的机理
参考文献
第3章微囊型血液代用品表面特性及缓释的控制
3.1表面特性的调控
3.1.1PEG探针分子(PEG200、PEG400、PEG600)标準曲线的建立
3.1.2油相中有机溶剂种类及配比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3内水相中血红蛋白浓度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4油相中聚合物壳材(种类、浓度)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5溶剂挥发时间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6溶剂挥发搅拌转速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7分散相体积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8纳米微囊内外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传质行为
3.2血液代用品的体外突释行为
3.2.1血红蛋白浓度标準曲线及标準曲线方程
3.2.2聚合物壳材的影响
3.2.3油相中乳化剂浓度
3.2.4内水相添加物对血红蛋白突释行为的影响
3.2.5油相与内水相体积比对突释效应的影响
3.2.6内水相体积对突释效应的影响
3.2.7溶剂的影响
3.3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中高铁含量的控制
4.1酶还原型血红蛋白血液代用品
4.2非酶还原型血红蛋白血液代用品
4.3还原剂和製备过程的协同作用
4.3.1血红蛋白的第一步还原
4.3.2复乳化製备工艺对血红蛋白氧化程度的影响
4.3.3第二步还原
4.3.4纳米微囊内血红蛋白结构稳定性分析
4.3.5携氧—释氧性能评价
4.4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1不同PEG修饰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1.1聚合物结构对微囊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
5.1.2不同聚合物结构对微囊的体内外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5.1.3PEG修饰PLA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的机理
5.2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2.1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对微囊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
5.2.2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对微囊躲避吞噬行为的影响
5.2.3微囊在动物体内血液循环动力学研究
5.2.4聚合物微囊的PEG修饰程度影响体内循环时间的机理
5.3不同表面电荷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体内行为研究
5.3.1不同电荷微囊在大鼠血浆和脏器中的浓度标準曲线
5.3.2不同表面电荷微囊的血液停留时间
5.3.3不同表面电荷微囊的体内分布
5.4聚乙二醇/水溶性壳聚糖协同修饰微囊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4.1聚乙二醇/水溶性壳聚糖(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微囊的理化特性
5.4.2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的萤光素的体外释放实验
5.4.3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的体外巨噬细胞吞噬实验
5.4.4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体内行为
5.4.5讨论
前言
第1章血液代用品概述
1.1全氟碳型血液代用品
1.2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1第一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2第二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3第三代修饰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微囊型血液代用品
1.3血液代用品的套用
1.3.1临床输血
1.3.2器官移植
1.3.3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
1.3.4癌症的非手术治疗
1.3.5战伤救治
1.4血红蛋白基血液代用品的产业化进展
1.4.1国外的研究概况
1.4.2国内的研究概况
1.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製备与表征
2.1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性质表征
2.1.1外观形貌
2.1.2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範围
2.1.3包封率
2.1.4纳米微囊中蛋白的包载量
2.1.5表面电荷
2.1.6微囊悬浮液的稳定性
2.1.7X射线衍射
2.1.8示差扫描量热法
2.1.9体外释放动力学
2.2脂质体型血液代用品的製备
2.2.1脂质体简介
2.2.2脂质体的组成
2.2.3脂质体的分类
2.2.4脂质体的製备方法
2.3聚合物血液代用品的製备
2.3.1界面聚合法
2.3.2乳液聚合法
2.3.3聚合物分散法
2.3.4改良型複合乳液法
2.4纳米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製备过程的放大
2.4.1常用製备方法的缺陷
2.4.2改性五步溶剂扩散—挥发复乳法製备流程
2.4.3改进乳化UHD装置设计的机理
参考文献
第3章微囊型血液代用品表面特性及缓释的控制
3.1表面特性的调控
3.1.1PEG探针分子(PEG200、PEG400、PEG600)标準曲线的建立
3.1.2油相中有机溶剂种类及配比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3内水相中血红蛋白浓度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4油相中聚合物壳材(种类、浓度)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5溶剂挥发时间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6溶剂挥发搅拌转速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7分散相体积对纳米微囊多孔性的影响
3.1.8纳米微囊内外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传质行为
3.2血液代用品的体外突释行为
3.2.1血红蛋白浓度标準曲线及标準曲线方程
3.2.2聚合物壳材的影响
3.2.3油相中乳化剂浓度
3.2.4内水相添加物对血红蛋白突释行为的影响
3.2.5油相与内水相体积比对突释效应的影响
3.2.6内水相体积对突释效应的影响
3.2.7溶剂的影响
3.3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中高铁含量的控制
4.1酶还原型血红蛋白血液代用品
4.2非酶还原型血红蛋白血液代用品
4.3还原剂和製备过程的协同作用
4.3.1血红蛋白的第一步还原
4.3.2复乳化製备工艺对血红蛋白氧化程度的影响
4.3.3第二步还原
4.3.4纳米微囊内血红蛋白结构稳定性分析
4.3.5携氧—释氧性能评价
4.4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1不同PEG修饰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1.1聚合物结构对微囊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
5.1.2不同聚合物结构对微囊的体内外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5.1.3PEG修饰PLA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的机理
5.2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2.1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对微囊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
5.2.2PEG修饰三嵌段聚合物对微囊躲避吞噬行为的影响
5.2.3微囊在动物体内血液循环动力学研究
5.2.4聚合物微囊的PEG修饰程度影响体内循环时间的机理
5.3不同表面电荷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体内行为研究
5.3.1不同电荷微囊在大鼠血浆和脏器中的浓度标準曲线
5.3.2不同表面电荷微囊的血液停留时间
5.3.3不同表面电荷微囊的体内分布
5.4聚乙二醇/水溶性壳聚糖协同修饰微囊血液代用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能
5.4.1聚乙二醇/水溶性壳聚糖(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微囊的理化特性
5.4.2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的萤光素的体外释放实验
5.4.3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的体外巨噬细胞吞噬实验
5.4.4PEGWSC协同表面修饰纳米聚合物微囊型血液代用品的体内行为
5.4.5讨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纳米微囊型血液代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