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聊斋志异》篇目)
《堪舆》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堪舆
- 创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处:《聊斋志异》
- 文学体裁:小说
- 作者:蒲松龄
原文
沂州宋侍郎君楚家[1],素尚堪舆[2];即闺阁中亦能读其书[3],解其理。 宋公卒,两公子各立门户,为父卜兆[4]。闻有善青乌之术者[5],不惮千 里,争罗致之。于是两门术士,召致盈百;日日连骑遍郊野,东西分道出入, 如两旅[6]。经月余,各得牛眠地[7],此言封侯,彼言拜相[8]。兄弟两不 相下,因负气不为谋,并营寿域[9],锦棚彩幢[10],两处俱备。灵舆至岐路
[11],兄弟各率其属以争,自晨至于日昃[12],不能决。宾客尽引去。舁夫 凡十易肩,困惫不举,相与委柩路侧。因止不葬,鸠工构庐[13],以蔽风雨。 兄建舍于旁,留役居守,弟亦建舍如兄;兄再建之,弟又建之:三年而成村 焉。积多年,兄弟继逝;嫂与娣始合谋[14],力破前人水火之议[15],并车 入野,视所择两地,并言不佳,遂同修聘贽[16],请术人另相之。每得一地, 必具图呈闺闼,判其可否。日进数图,悉疵摘之[17]。旬余,始卜一域。嫂 览图,喜曰:“可矣。”示娣。娣曰:“是地当先发一武孝廉。”葬后三年, 公长孙果以武庠领乡荐[18]。异史氏曰:“青乌之术,或有其理;而癖而信 之,则痴矣。况负气相争,委柩路侧,其于孝弟之道不讲,奈何冀以地理福 儿孙哉!如闺中宛若[19],真雅而可传者矣。”
注释
[1]沂州:州府名。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县,雍正以后升为府。宋侍郎: 指宋之普,崇祯戊辰(1628)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入清后,任常州知府。“顺治十二年乞体。”见康熙《沂州志》及《常州府志》。
[2]堪舆:《文选·甘泉赋》注引许慎的解释:“堪,天道也;舆,地道 也。”古时有堪舆家,见《史记·日者列传》。后世称相地形、看风水为堪 舆,谓墓葬的地形风水可以决定后人祸福。
[3]闺■:即闺阁,妇女所居之内室。
[4]卜兆:选择墓地。兆,墓域。
[5]青乌之术:即堪舆之术。相传汉代有青乌子,亦称青乌或青乌先生, 为着名的堪舆术土。《抱朴子·极言》:“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
[6]两旅:两支军队。旅,军旅;古代以上卒五百人为旅。
[7]牛眠地:俗称“吉地”,即风水好之墓地。《晋书·周光传》:“初, 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 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后因称风水好的墓地为“牛眠地”。
[8]封侯、拜相:指做高官。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拜相:任宰相。拜,授官。
[9]寿域:墓地,墓穴。
[10]锦棚彩幢(chuang 床):丧家为礼祭死者所製作的彩棚、彩幡。孙 廷铨《颜山杂记》卷二:“大家治丧,邀人作棚场,结为楼阁雕墙,高者二、 三丈,皆以布帛杂彩为之,照耀山谷。”
[11]灵舆:灵车、灵柩。
[12]日昃(zè仄):此据二十四卷抄本,手稿本作“旦昃”。日昃,又作“日 仄”,太阳偏西。《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蚀)。”
[13]鸠工:聚集工匠。
[14]娣(dì弟):弟妻。
[15]水火之议:水火不相客的争论。
[16]聘贽:聘礼。贽,初见时所赠之礼物。
[17]疵(cī雌)摘:指摘毛病。疵,毛病。
[18]武痒:此指武秀才。明清时府、州、县学分文库、武庠。领乡荐: 考中举人;此指中武举。
[19]宛(yuān 冤)若:本古女子名,后指称妯娌。《史记·孝武本纪》:“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于先后宛若。”《集解》和《素 隐》,谓宛若为名字,先后即今妯娌。后因称妯娌为宛若。
译文
沂州宋君楚侍郎家,一向崇尚看风水,连家中妇女们都能读看风水的堪舆书,通晓其中的道理。宋侍郎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各立门户,为父亲选择营葬的风水宝地。凡听说有善相地脉、看风水的人,兄弟俩都不远千里,争着请了来,于是两家分别招罗了上百名风水先生。这些人天天骑着马去郊野看坟地,分成东西两路出入,就像是两支军旅。过了一个多月,两家分别寻到了自己中意的风水宝地。这个说把父亲埋在这里子孙会封侯;那个说把父亲埋在那里后代会拜相,两兄弟各说各理,互不相让,便都赌气不再商量,各自去营建坟墓,又是搭锦棚,又是插彩旗,两处都齐备了。
到了发丧那天,灵柩抬到岔路口,兄弟俩分别率领着自己门下的风水先生又争执起来。从早晨一直争到太阳西斜,还是决定不下。客人不耐烦,纷纷都走了。抬灵柩的役夫们换了十次肩,最后疲惫地撑不住了,乾脆把灵柩扔在路边,也走了。两兄弟索性不葬了,就在停灵枢的路边,纠集工匠,搭起了茅棚,以遮蔽风雨。哥哥在一边建了房子,留下人看守;弟弟也学着哥哥的样,建了房子派了人。哥哥再建房子,弟弟也再建,这样三年后,这个地方竟成了村落。
又过了许多年,两兄弟相继去世了。嫂子与弟妹一块商量,打破了丈夫们水火不相容的议论,妯娌二人一齐乘车去野外,看那两座坟地,说都不好。于是二人重新準备聘礼,请风水先生另择宝地。每找到一个地方,必要先生画成地图量给她们看,以鉴别优劣。先生们每天都呈进好几份地图,妯娌两个全都指出了毛病。过了十几天,才找到一个地方。嫂子看了地图,喜欢地说:“可以了!”拿给弟妹看。弟妹看了后说:“埋在这地方,日后我们家当先出一个武举人。”葬后三年,宋侍御的长孙果然考中了武举人。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着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堪舆(《聊斋志异》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