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特区
新特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别称,就是在国家新的经济环境和政治政策环境下,新的创新型开放地区。新特区的“新”与传统经济特区相比,具有不同的使命,面临不同的新问题,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全新的定位和适合当地情况的方式进行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胆创新实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新特区
- 别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时间:2005年以后
- 国家:中国
出现背景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概念是,首先做大城市,然后由城市反哺农村,最后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中国上个世纪80 年代出现了深圳经济特区,90年代出现上海浦东新区、进入21世纪有渤海新区。如今,成都、重庆成为了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成渝新特区),它的意义可以与当年的深圳、浦东、渤海新区相媲美。由于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因此区内将享有特殊政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以往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有相当大的区别。设立试验区,并不意味着“给钱、给政策”,而是鼓励试验区在一些重点领域大胆 创新,探索实践。在试点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上,也是由国家、省、市共同商讨制定。作为试验区,有更多的主动权,但并非有人想像的“国家给它很多优惠政策”。
与上世纪80年代设立深圳特区相比,成都和重庆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现实。中央设立深圳等特区时,计画经济体制仍是大背景,中央希望藉此探索改革之路,解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问题。而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当前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体制矛盾,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现状
2014年6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恆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现在为止国务院已经先后批准了12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试验区从主题上分可以分为:开发开放,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厦门市、义乌市。统筹城乡,包括重庆、成都。‘两型’社会建设,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包括瀋阳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包括黑龙江省的两大平原。资源型经济转型,包括山西省。
试点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浦东新区(2005.6)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天津滨海新区(2006.5)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市和成都市(2007.6)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2007.12)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深圳市(2009.5)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瀋阳经济区(2010.4)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山西省(2010.12)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义乌市(2011.3)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厦门市(2011.12)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2013.6) 国家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山东省(申报中)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