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大家·学界泰斗:蔡元培
唐澜波主编的《学界泰斗(蔡元培)》是《中国教育大家》丛书之一。本套丛书所选的五位教育家,他们或启人心智,传授仁义于四海,成为万世师表;或参加革命,拯救万民,而后投身教育的改革,打破长久以来的僵滞教学模式;或亲近民众,独创融入民众的教育组织,为最底层的学子提供教育;或穷尽一生努力办学,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代师尊。 《学界泰斗(蔡元培)》从末代翰林、投身教育、献身革命、北大之父等几个方面全面介绍了蔡元培光辉的一生。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教育大家•学界泰斗:蔡元培
-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页数:140页
- 开本:16
- 品牌: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作者:唐澜波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307099968, 7307099969
内容简介

蔡元培,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一生多次担任高官要职,却一贯清正廉直,身后一贫如洗,无一间屋、无一寸土留给子孙。他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堪称一代大师。毛泽东高度讚誉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唐澜波主编的《学界泰斗(蔡元培)》从末代翰林、投身教育、献身革命、北大之父等几个方面全面介绍了蔡元培光辉的一生。
唐澜波主编的《学界泰斗(蔡元培)》从末代翰林、投身教育、献身革命、北大之父等几个方面全面介绍了蔡元培光辉的一生。
图书目录
一、末世翰林
二、投身教育
1.诲人不倦
2.办学结社
三、献身革命
四、留学德国
五、教育总长
六、游学德法
七、北大之父
1.励精图治
2.兼容并包
3.春风化雨
4.严正刚强
5.独善其身
八、民主斗士
附1 在北大就职典礼上的演讲
附2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二、投身教育
1.诲人不倦
2.办学结社
三、献身革命
四、留学德国
五、教育总长
六、游学德法
七、北大之父
1.励精图治
2.兼容并包
3.春风化雨
4.严正刚强
5.独善其身
八、民主斗士
附1 在北大就职典礼上的演讲
附2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文摘
蔡元培出生于商贾之家,祖辈世代经商,他的父亲蔡宝煜经营钱庄,几个叔叔都是商人,只有他的六叔父蔡铭恩就读私塾,并考中秀才,成为家族中读书登科第一人。蔡宝煜虽然身为商人,平日待人却非常友善,如果有亲友向他借贷,他都会慷慨出手,从不要求对方留下借据。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山阴县笔飞弄家宅。1872年,蔡元培年仅四岁,蔡父就聘请塾师教他读书,启蒙老师是周先生,起初主要教蔡元培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接着读《四书》《五经》。当时的主要功课就是老师诵读,学生跟着读,然后学生自己诵读。周先生并不作讲解,而是强调熟读背诵。蔡元培读多了之后,也渐渐能够背诵了。除了读书,还要习字和对课。习字主要是通过描红和临帖练习书写毛笔字。对课就是老师出上联,学生答下联。这种练习,为蔡元培打下了良好的写诗作文的基础。
蔡元培从小性格沉静,喜爱读书。有一次,他正在楼上房间里安静地读书。突然家人大喊大叫起来,原来是家中失火了。熊熊火光一闪一闪,似乎有逐渐蔓延的势头,一时之间,全家上下、老老少少都惊慌不已。兄长连忙上楼来通知小蔡元培:“家里失火了,你快下楼去,暂时躲避一下!”
谁知蔡元培却不为所动:“嗯,知道了。”
说完,他又接着看书,态度镇定自若,仿佛不知道失火会很危险似的。兄长见他如此,只得无奈地下楼去,和家人一起灭火,总算把火扑灭了。然后他再次上楼查看,蔡元培却高兴地告诉他:“我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少年蔡元培读书时,喜欢在书桌旁放一罐炒豆,然后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豆子,一边聚精会神地读书,他长时间沉浸其中,一副非常享受的样子,由此可见他从小是多幺痴迷读书。
1877年,蔡元培年仅九岁,父亲蔡宝煜不幸去世,抛下寡母幼子,却没有留下任何积蓄,亲友于是提议在家族中募集款项以便抚养兄弟三人,可是坚强的蔡母坚决不同意。此时,那些借贷者听说蔡父去世,纷纷前来蔡家归还贷款。蔡母就凭藉着这些还款,通过自己勤俭持家,辛辛苦苦地将孩子们拉扯大。遇上生活困难时,蔡母毅然将自己的金银首饰典当换取现金。
蔡母慈爱而深明事理,她一向言语谨慎,并以此教育孩子。即使孩子犯错,她也从来不会责骂,而是跟孩子讲清道理,让他们改过。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她才会动用竹条抽打大腿,直到孩子认错同意改正为止。竹条很细,打在腿上既不会伤筋动骨,也不会在腿上留下痕迹,只会让孩子觉得痛而有所悔悟。蔡母慈爱而严厉的教育,对蔡元培的品格形成有很大影响。
父亲去世后,蔡家无力聘请塾师,蔡元培于是前往私塾就读,师从于李申甫先生。李先生对待学生非常严厉,使得蔡元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880年,蔡元培拜经学名宿王子庄为师,学习写作八股文。王先生以精研八股文闻名一时,他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蔡元培的文章有不妥之处,王先生并不会马上改正,而是当面指出他错在何处,然后命学生回去自己改正。正是由于王子庄的这种启发式教学,使得蔡元培学问大有长进,以至他后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怪八股”风格。他精心撰写的文章文采极佳,见解精闢,因而在随后的考场上一路过关斩将。
白天,蔡元培的作文常常在学校做不完,他回家之后吃完饭,就继续在灯下接着写作。而蔡母也常常陪着他,不肯先睡。有一次,蔡元培写了很久都没有写完,夜已深,他觉得很疲倦,忍不住趴在桌上打盹。刚趴了一会儿,又想起作文还没写完,于是强打起精神,又_坐起来拿起笔準备接着写。母亲见了,于是吩咐道:“现在已是深夜,你也很疲倦了,再思考也无法展开思路,不如先睡了,明天再接着写。”
蔡元培非常听话地放下笔入睡。第二天黎明,蔡母起床后把蔡元培叫醒。蔡元培起床后,感觉神清气爽,思路特别清晰,提笔作文,一挥而就。通过这件事,蔡元培意识到与其勉强熬夜还不如早起学习,从此,他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读书之余,蔡元培向同学借来《三国演义》《战国策》阅读,被王先生髮现,他苦口婆心告诫蔡元培:“这种书可看不得,将来你参加科举考试,作文只可引用《四书》《五经》中的典故与词藻,你看多了这些书,恐怕会耽误你日后考取功名啊!”
蔡元培听后连连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虽然如此,蔡元培在研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仍兼看其他各种书籍,这些书籍使蔡元培获益匪浅。
1885年,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学习,蔡元培顺利通过考试,成为秀才,这一年,蔡元培17岁。自此以后,蔡元培告别了王子庄先生,开始博览群书。
此时,由于长年操劳过度,蔡母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蔡元培总是亲自为母亲煎药,却总不见母亲病情好转。蔡元培小时候曾经听亲戚说过,当年祖母大病时,他的七叔父曾经割下一片胳臂肉入药同煮,而祖母竟然病癒。蔡元培迷信这种治病方法,他竟然也从胳臂上割下一片肉与药同煮,偷偷给母亲服下,结果当然是毫无效果。
P1-4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山阴县笔飞弄家宅。1872年,蔡元培年仅四岁,蔡父就聘请塾师教他读书,启蒙老师是周先生,起初主要教蔡元培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接着读《四书》《五经》。当时的主要功课就是老师诵读,学生跟着读,然后学生自己诵读。周先生并不作讲解,而是强调熟读背诵。蔡元培读多了之后,也渐渐能够背诵了。除了读书,还要习字和对课。习字主要是通过描红和临帖练习书写毛笔字。对课就是老师出上联,学生答下联。这种练习,为蔡元培打下了良好的写诗作文的基础。
蔡元培从小性格沉静,喜爱读书。有一次,他正在楼上房间里安静地读书。突然家人大喊大叫起来,原来是家中失火了。熊熊火光一闪一闪,似乎有逐渐蔓延的势头,一时之间,全家上下、老老少少都惊慌不已。兄长连忙上楼来通知小蔡元培:“家里失火了,你快下楼去,暂时躲避一下!”
谁知蔡元培却不为所动:“嗯,知道了。”
说完,他又接着看书,态度镇定自若,仿佛不知道失火会很危险似的。兄长见他如此,只得无奈地下楼去,和家人一起灭火,总算把火扑灭了。然后他再次上楼查看,蔡元培却高兴地告诉他:“我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少年蔡元培读书时,喜欢在书桌旁放一罐炒豆,然后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豆子,一边聚精会神地读书,他长时间沉浸其中,一副非常享受的样子,由此可见他从小是多幺痴迷读书。
1877年,蔡元培年仅九岁,父亲蔡宝煜不幸去世,抛下寡母幼子,却没有留下任何积蓄,亲友于是提议在家族中募集款项以便抚养兄弟三人,可是坚强的蔡母坚决不同意。此时,那些借贷者听说蔡父去世,纷纷前来蔡家归还贷款。蔡母就凭藉着这些还款,通过自己勤俭持家,辛辛苦苦地将孩子们拉扯大。遇上生活困难时,蔡母毅然将自己的金银首饰典当换取现金。
蔡母慈爱而深明事理,她一向言语谨慎,并以此教育孩子。即使孩子犯错,她也从来不会责骂,而是跟孩子讲清道理,让他们改过。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她才会动用竹条抽打大腿,直到孩子认错同意改正为止。竹条很细,打在腿上既不会伤筋动骨,也不会在腿上留下痕迹,只会让孩子觉得痛而有所悔悟。蔡母慈爱而严厉的教育,对蔡元培的品格形成有很大影响。
父亲去世后,蔡家无力聘请塾师,蔡元培于是前往私塾就读,师从于李申甫先生。李先生对待学生非常严厉,使得蔡元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880年,蔡元培拜经学名宿王子庄为师,学习写作八股文。王先生以精研八股文闻名一时,他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蔡元培的文章有不妥之处,王先生并不会马上改正,而是当面指出他错在何处,然后命学生回去自己改正。正是由于王子庄的这种启发式教学,使得蔡元培学问大有长进,以至他后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怪八股”风格。他精心撰写的文章文采极佳,见解精闢,因而在随后的考场上一路过关斩将。
白天,蔡元培的作文常常在学校做不完,他回家之后吃完饭,就继续在灯下接着写作。而蔡母也常常陪着他,不肯先睡。有一次,蔡元培写了很久都没有写完,夜已深,他觉得很疲倦,忍不住趴在桌上打盹。刚趴了一会儿,又想起作文还没写完,于是强打起精神,又_坐起来拿起笔準备接着写。母亲见了,于是吩咐道:“现在已是深夜,你也很疲倦了,再思考也无法展开思路,不如先睡了,明天再接着写。”
蔡元培非常听话地放下笔入睡。第二天黎明,蔡母起床后把蔡元培叫醒。蔡元培起床后,感觉神清气爽,思路特别清晰,提笔作文,一挥而就。通过这件事,蔡元培意识到与其勉强熬夜还不如早起学习,从此,他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读书之余,蔡元培向同学借来《三国演义》《战国策》阅读,被王先生髮现,他苦口婆心告诫蔡元培:“这种书可看不得,将来你参加科举考试,作文只可引用《四书》《五经》中的典故与词藻,你看多了这些书,恐怕会耽误你日后考取功名啊!”
蔡元培听后连连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虽然如此,蔡元培在研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仍兼看其他各种书籍,这些书籍使蔡元培获益匪浅。
1885年,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学习,蔡元培顺利通过考试,成为秀才,这一年,蔡元培17岁。自此以后,蔡元培告别了王子庄先生,开始博览群书。
此时,由于长年操劳过度,蔡母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蔡元培总是亲自为母亲煎药,却总不见母亲病情好转。蔡元培小时候曾经听亲戚说过,当年祖母大病时,他的七叔父曾经割下一片胳臂肉入药同煮,而祖母竟然病癒。蔡元培迷信这种治病方法,他竟然也从胳臂上割下一片肉与药同煮,偷偷给母亲服下,结果当然是毫无效果。
P1-4
序言
法国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的确,从广义上讲,教育活动每时每刻都和我们相随,其教育成果恩惠于你我每一个人。而狭义上的教育则特指我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狭义的教育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好来源,所以,我们习惯上把狭义教育称作教育。
教育活动需要有好的老师。自人类有教育以来,人们取得的荣誉和成就,当首先归功于教书育人的伟大的教师。《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工作是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成功的教育培育一代代英才,而愚昧落后的教育方式,只能误人子弟,培养出庸才来。正是这个原因,无数教育者无私奉献,探索最好的教育方式,甘为孺子牛般默默无闻地为学生奉献着一切。
教育的成功有着超远的意义,古代中华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更是离不开诸多先贤的教育努力。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名者七十二,《论语》就是其教诲弟子的传世教育经典佳作;庄子、墨子、孟子等莫不是弟子众多,传世着作则收藏着他们辉煌灿烂的教育思想。圣贤们言传身教,推动着中华文明之花绚烂绽放。近代的教育家更是毫不逊色于先贤,他们在动荡的时局中把对祖国的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重任扛在肩头,倾尽心力教书育人,启发亿万学子的爱国热情,直接推动了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和独裁的伟大斗争,他们是近代史上最为值得尊敬的导师!
本套丛书所选的五位教育家,他们或启人心智,传授仁义于四海,成为万世师表;或参加革命,拯救万民,而后投身教育的改革,打破长久以来的僵滞教学模式;或亲近民众,独创融入民众的教育组织,为最底层的学子提供教育;或穷尽一生努力办学,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代师尊。这些人已经被历史铭记,成为后来为师者敬重的榜样。他们的坎坷经历、教育思想以及取得的成就,给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以启迪。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的精髓: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有了这些元素,教育家才有底气,有灵气,有勇气,有智慧。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犹如教育原野里葱茏繁茂的大树,她的根,应该始终扎在校园生活的沃土里;她的枝叶,应该始终庇荫着学生心灵的天空。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知道了对于“中国迫切需要什幺样的教育家”这个问题,我们寻求到了答案……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他们的这种精神,教育家的献身精神。这样的教育家多了,我们才可以真正改变中国的教育面貌!
诚然,中国的杰出教育者绝非仅此五位,但这五位教育家各具特色,用各自的方式在中国的教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读者朋友们不仅能从这些教育大家身上学到各种先进的教育方法,更能从他们的经历中收穫人生的大智慧。能够有机会通过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这也是我们出版本套丛书的目的之所在。
本套丛书虽然倾注了作者的一腔热情,但难免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朋友在阅读之余,能够谅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活动需要有好的老师。自人类有教育以来,人们取得的荣誉和成就,当首先归功于教书育人的伟大的教师。《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工作是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成功的教育培育一代代英才,而愚昧落后的教育方式,只能误人子弟,培养出庸才来。正是这个原因,无数教育者无私奉献,探索最好的教育方式,甘为孺子牛般默默无闻地为学生奉献着一切。
教育的成功有着超远的意义,古代中华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更是离不开诸多先贤的教育努力。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名者七十二,《论语》就是其教诲弟子的传世教育经典佳作;庄子、墨子、孟子等莫不是弟子众多,传世着作则收藏着他们辉煌灿烂的教育思想。圣贤们言传身教,推动着中华文明之花绚烂绽放。近代的教育家更是毫不逊色于先贤,他们在动荡的时局中把对祖国的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重任扛在肩头,倾尽心力教书育人,启发亿万学子的爱国热情,直接推动了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和独裁的伟大斗争,他们是近代史上最为值得尊敬的导师!
本套丛书所选的五位教育家,他们或启人心智,传授仁义于四海,成为万世师表;或参加革命,拯救万民,而后投身教育的改革,打破长久以来的僵滞教学模式;或亲近民众,独创融入民众的教育组织,为最底层的学子提供教育;或穷尽一生努力办学,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代师尊。这些人已经被历史铭记,成为后来为师者敬重的榜样。他们的坎坷经历、教育思想以及取得的成就,给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以启迪。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的精髓: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有了这些元素,教育家才有底气,有灵气,有勇气,有智慧。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犹如教育原野里葱茏繁茂的大树,她的根,应该始终扎在校园生活的沃土里;她的枝叶,应该始终庇荫着学生心灵的天空。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知道了对于“中国迫切需要什幺样的教育家”这个问题,我们寻求到了答案……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他们的这种精神,教育家的献身精神。这样的教育家多了,我们才可以真正改变中国的教育面貌!
诚然,中国的杰出教育者绝非仅此五位,但这五位教育家各具特色,用各自的方式在中国的教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读者朋友们不仅能从这些教育大家身上学到各种先进的教育方法,更能从他们的经历中收穫人生的大智慧。能够有机会通过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这也是我们出版本套丛书的目的之所在。
本套丛书虽然倾注了作者的一腔热情,但难免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朋友在阅读之余,能够谅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教育大家·学界泰斗: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