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奥运会篮球馆
伦敦奥运篮球馆坐落于伦敦市东边的斯特拉特福德区的奥林匹克公园内,前往只需搭乘伦敦主要捷运线之一的中央线(Central Line)到斯特福德站(Stradford)下,从南端出口出来步行15分钟,来到奥运村门口,经安检后搭乘奥运巴士,经过约10分钟的行驶,即可抵达该篮球馆。看完比赛回程只需乘坐奥运会巴士到奥运村门口,然后步行到达斯特福德站,再乘坐捷运即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伦敦奥运会篮球馆
- 坐落于:伦敦市东边的斯特拉特福德区
- 建设理念:绿色、可持续
- 性质:临时性建筑
概况
从奥运场馆的筹备之初一直到建设完成,“绿色”和“可持续”一直是伦敦方面强调的建设理念,这在伦敦奥运篮球馆上充分体现出来。伦敦奥运篮球馆是一座临时性建筑,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它将承办篮球比赛和手球比赛,在残奥会期间,将举办轮椅篮球比赛、轮椅橄榄球比赛和手球比赛的决赛。在奥运会结束后,它将被拆除,场馆内的所有材料也都是可回收的。整体而言,这座篮球馆的理念就是节约和环保。
伦敦奥运篮球馆

座落地点
伦敦奥运的篮球项目,组办方一共投入了两座场馆,分别是伦敦奥运篮球馆和北格林威治体育馆。这两座球馆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前者是新建的一座临时篮球馆,同时也是奥运历史上最大的临时场馆,主要运用于男女篮小组赛期间;而后者是一座永久性的场馆,其规模要大于前者,主要运用于淘汰赛阶段。
灯光从内部透过浮雕般的外壳

设计和建造
伦敦奥运篮球馆由辛克莱·梅尔兹、威尔金森·艾尔和KSS联合设计,伦敦奥运会承建局承建,于2011年6月竣工,使用重达1000吨的钢架结构进行建设,是奥林匹克公园内首个开放运营的场馆。
规模宏大的临时场馆

该球馆的设计理念是解构和再生,其建设工程始于2009年年末,2010年3月,用于支撑球馆的1000吨钢材全部到位,极大加快了整个工程的进度,球馆很快于2011年6月正式竣工。其建造仅用了18个月,不到两年的时间,比预想的提前一年完工,是奥运会历史上建筑时间最短的篮球馆,完工速度之快堪称奇蹟。
该场馆从设计、建造到运行,所有的费用控制在4300万英镑,比预算的5300万英镑节约了约1000万英镑。
球馆功能
从功能上来看,伦敦奥运会篮球馆是一座更纯粹的篮球馆,整个奥运会期间,它只承办篮球与手球两个项目。残奥会期间,则是承办轮椅篮球和轮椅橄榄球两个项目。在一场篮球比赛之后,场均可以在22小时内拆卸完有关篮球比赛的所有设施,并随即转换为用作手球项目比赛的场馆;残奥会时,则只需要12小时就能将轮椅篮球的场地转变成轮椅橄榄球的场地。在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时,这里也将成为运动员进场仪式前的等候场所。
“可移动”的篮球馆

在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之后,该篮球馆将会连同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奥运曲棍球中心及伦敦水上运动中心一同被拆卸,场馆部分可用物资将会在其它地方组装使用。英国《卫报》指出,伦敦奥运篮球馆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随时移动”,它是现存世界最大的可移动体育馆。
球馆构造
伦敦奥运会篮球馆是现代奥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场馆之一。与北京奥运的五棵松体育馆相比,它在规格上略有不同。该篮球馆长为115米,高为35米,而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则长120米,高25米;该篮球馆共有12000个座位,五棵松体育馆则有18000个座位;该篮球体育馆整体只有一层,所有设施都在这一层里,而五棵松篮球馆共有3层;该篮球馆在奥运会后将被拆除,而五棵松体育馆则是要一直使用的。
良好的观赛感觉

伦敦奥运篮球馆,并不像美国NBA各队的场馆那样处处充斥娱乐化元素,场馆中央并没有像NBA场馆那样悬挂着数个多功能大萤幕。它的钢结构外面包裹着一层长达2万米的白色透视性材料,令它的外观呈白色波浪形,白天看去如同白色浮雕延绵不绝,视觉效果很摩登。到了晚上,场馆内灯光开启时,会透视在墙壁上,形成一个整体通透的效果,跟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有几分相似,却不需要在墙壁上加设更多灯光设备,于细节之处,体现着节约、环保的概念。
在伦敦奥运会的篮球馆,队员想要取胜需要实力,记者报导好比赛,需要更大的膀胱。在篮球馆内,记者席不设定卫生间,同时为了避免拥挤,不允许记者出入。并称记者一旦走出记者席就不允许再进来。连续报导三场比赛,必须憋尿六小时!如此现代文明的国度,竟然如此欠缺人文关怀,我可以说髒话吗?
场馆布置
伦敦奥运篮球馆内的座椅材料全部为可回收性材料,採用橙色和黑色相间搭配,正是篮球的颜色。它比北京五棵松篮球馆少了6000张座位,但却有效利用了空间与资源。奥运会期间,为了善用场地及资源,餐饮、保全、废物处理及媒体室会和脚踏车馆(Velodrome)共同使用。而球员更衣室、媒体工作间、新闻发布厅及工作人员办公区域,全都搭建在场馆外的临时塑胶功能房中,可以随时拆除。伦敦奥运篮球馆简洁的设计、临时性的特质,正是设计者最为自豪之处。
环保材料组成的场馆

“节约办赛”的样板
北京为奥运而修建的五棵松体育馆是固定的,永久使用的,场馆的维护费很高,奥运后如果不能经常举办大型赛事,空置的话将是很大的资源浪费。英国人考虑到这一点,由于篮球运动在英国并不热门,因此本次为奥运而建的该篮球馆是临时性的,奥运后可以拆除。据篮球馆项目经理理察·阿诺德介绍,在篮球并不流行的英国,花大价钱造一座利用率不高的场馆,奥运之后,如何利用它是个难题,还不如在建造时就採用节约型材料,以便于将来拆除。伦敦奥运篮球馆媒体部副主任斯图亚特·巴斯也说:“如果要建一个永久的篮球馆,那费用大约是现在的3-4倍。而这样的临时建筑无论是造价还是建筑工期上都非常有优势。拥有篮球馆的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和一些体育赛事的承办城市进行磋商,準备在奥运会之后把篮球馆的设施和材料卖掉。”在“节约办赛”方面,伦敦给了国际奥委会一个很好的启示——大场馆,也是可以方便拆除并在其它地方重複使用的。
伦敦奥运篮球馆结构分解

各方评价
“伦敦奥运篮球馆是世界顶级的美妙场馆。我相信,能在这座球馆中比赛,是球队的幸运。”——国际篮联秘书长派屈克·鲍曼
“伦敦篮球测试赛的举办,代表着伦敦奥运会的筹办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伦敦奥组委将会为新篮球馆的成功运行而大肆庆祝的。”——伦敦奥运代表团团长安迪·亨特
“在这座球馆打球,实在是很棒。但它居然只是座临时性建筑,真是太可惜了。球馆的氛围很好,在人没坐满的情况下,现场都很不错了,我真的很期待当它坐满12000人时,会是什幺样子。”——英国男篮队长德鲁·苏丽维安
“新篮球馆是个伟大的体育馆,它是英国的荣耀。”——英国男篮队员内特·莱金
“在这打球实在是太棒了,一切的感觉是那幺熟悉。”——中国男篮主帅邓华德
“对这球馆的第一印象?真的很特别。我从来没有率领球队在这样的球馆里打过比赛,它让人困惑。当然,人们迟早得适应它。”——克罗地亚男篮主教练瓦莱科维奇
伦敦奥运篮球馆构造示意图

“球馆很不错。只是安检措施有点令人抓狂。显然,人们还需要对这座球馆更熟悉一些。”——法国男篮队员安德鲁·阿比奇
“球馆实在太冷了,冷得让运动员都受不了。”——塞尔维亚男篮队员科斯蒂奇
不足之处
由于伦敦奥运篮球馆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场馆,整个场馆内部没有卫生间,要想如厕只能走出体育馆。“这是座临时场馆,没有洗手间,里面的记者只能憋着,出去了就别进来!中国对西班牙的比赛下午4点多开打,我上午11点就来占座了,而且不喝水,这就是4次採访奥运会的经验!”体坛周报副总编杨毅在微博上如此写道。事实上,绝大部分记者和电视台解说员也都是这幺乾的,其中还包括作为央视解说嘉宾的姚明,为西班牙电视台说球的前西班牙国手加巴约萨。
缺少卫生间让记者们“有去无回”

但也不是每名记者都能憋尿,一位网站的记者急匆匆地从媒体通道往下沖,“我憋不住了,已经憋了三个多小时了。”他一边说一边往洗手间跑,方便之后神清气爽,但同时又遇到了新问题,他回不去了。“你们让我进去,我就是出来方便一下,我的电脑、我的背包还有我的钱包和手机都在工作檯上放着呢。”这位记者向看门的志愿者大声解释道,但依然无济于事。大批准备方便的记者见状只能缩了回去,回到媒体席继续憋尿。
球馆未来
伦敦奥运篮球馆将在伦敦奥运会结束后拆除,其建材将会在英国其他地区重新投入使用,或者卖给下届奥运会东道主巴西。伦敦奥运篮球馆媒体部副主任斯图亚特·巴斯说:“目前巴西奥组委对我们的篮球馆比较感兴趣,我们的公司也认为巴西奥组委是最有希望的买主,不过一切还在商谈中。”
美国“梦十”亮相场馆引爆关注

中国男篮的伤心地
以下是2012年中国男篮在伦敦奥运篮球馆参加的奥运小组赛,成绩分别是:
惨负巴西创纪录,男篮的伤心地

2012年7月29日,中国男篮81-97西班牙男篮
2012年7月31日,中国男篮54-73俄罗斯男篮
2012年8月2日,中国男篮61-81澳大利亚男篮
2012年8月5日,中国男篮59-98巴西男篮
2012年8月7日,中国男篮58-90英国男篮
小组赛5轮过后,中国男篮以5仗全败的战绩从小组赛被淘汰,位列本届奥运会第12名,结束了2012奥运之旅。这是自1992年巴塞隆纳奥运会以来,中国男篮在单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差排名,同时也是20年来首次未能在单届奥运会取得至少1场胜利。伦敦奥运篮球馆注定成为中国男篮2012年夏天的伤心地。与该篮球馆的短暂使命相似,中国男篮在该馆的奥运征程也是匆匆而来,匆匆结束,小组赛一路败下阵来,而且输球分差几乎是一场比一场大。在小组赛第4场以59-98惨败给巴西39分的比赛中,中国男篮在上半场仅得21分,创下男篮奥运历史上第2低的半场得分记录,也被网友戏谑越来越有国足“风采”。英国媒体《英伦篮球》用了“一场杀戮”来形容这场比赛。即使是小组赛最后一场,面对同样在小组赛一路尽墨的英国男篮,中国队仍是以32分的大分差输给了英国这个篮球沙漠的球队。正如伦敦奥运篮球馆将被拆除而不复存在,人们也希望把中国男篮噩梦般的2012奥运回忆丢在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