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钟轼

钟轼

钟轼

钟轼,原河南开封长葛籍,钟接第37世孙,唐朝宰相钟绍京8世孙。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钟轼出任防御使,后奉命与岳父潘美南征南汉政权。南征胜利后,他奉命留守广州,并在番禺慕德里司马村堡龙腾里(今从化屈洞)定居。

基本介绍

  • 本名:钟轼
  • 别称:钟十二翁
  • 所处时代:北宋
  • 民族族群:汉
  • 出生时间:约949
  • 去世时间:不详
  • 主要成就:平定南汉
  • 祖籍:河南开封长葛
  • 官职:广州防御使,朝议资政大夫

人物生平

据说钟轼于968年中武状元,时年19岁。钟轼娶潘美第三女为妻,与宋真宗属连襟(宋真宗娶潘美第八女,为章怀皇后)。970年,宋太祖命潭州防御使潘美南征南汉刘鋹,钟轼为先锋随其岳父潘美出征。经过一年多的恶战,终于平定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越南,共60个州、240个县,钟轼官升二品朝议资政大夫。971年,刘鋹投降,南汉灭亡。平定南汉后,钟轼留守广州,后与其妻潘三姐定居番禺慕德里司马村堡龙腾里。

钟轼墓

钟轼墓在广州白云山牛髀岭(牛岭岗),有一组大型砖石结构传统山手椅形墓冢,一联四穴,颇引人注目。左起第二穴嵌有碑誌:“大宋防御使钟十二翁之墓”,乃钟氏族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所立。原来规模宏大,石料上乘,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狮、华表、旗桿石夹及众多碑刻。后来历经改朝换代,虽有维修,但墓前石人石马等已毁。1984年其后人对钟轼墓再作维修,故成砖石水泥结构。钟轼墓于2002年列入广州保护文物。
在从化太平镇,也有一处钟轼墓。但何处是衣冠冢,何处是遗体长眠之所,则未考证。

武功钟轼传

钟轼,本邑马村堡龙腾里人,原河南开封长葛籍,唐参知政事钟绍京之八世孙也。以佐宋太祖勛官至防御使,娶相国謚武惠潘美之季女。开宝三年,奉命裨潘美征伪汉刘鋹,越明年平之,得州六十、县二百四十,功加广州留守,因卜筑于古番龙腾遂家焉。至今子孙蕃衍,文雅翩翩,岂非戢乱、奠安斯民之报哉?署令萧大成尝记其事。
---摘自清雍正八年《从化县誌·武功钟轼传》
从化县誌·武功钟轼传从化县誌·武功钟轼传

防御使钟公祠

防御使钟公祠位于从化太平镇屈洞村,防御使钟轼定居古番禺龙腾里(即太平镇屈洞村)后建祠,以追溯中原先祖和缅怀祖宗。祠原名钟氏祖祠,始建于北宋,后分别于明代和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建。1998-1999年,由从化、广州萝岗、黄埔、番禺、天河等地钟姓族人捐资近80万元重修。
宗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26平方米。尚存三进三间一照壁及两青云巷。头门建在一高90厘米的台基上,面宽三间15.77米、进深三间11.99米,11架梁,用4柱、抬梁式梁架承重,大门上悬“防御使钟公祠”牌匾。大门两边对联:“宋代功臣开广南天奕业,唐人孙子远追画省雄风”。中座“着存堂”,面宽三间15.4米,进深三间10.5米,前筑月台宽14.5米,深3.5米。抬梁式梁架擎托13架梁。梁架上的斗拱刻有如意纹饰,尚存明代风格。后墙分别镶嵌有:《始祖世系碑记》、明朝宣德六年《钟氏祠堂碑记》和清康熙年间从化县令萧大成草书的五言祠堂颂歌与跋。后座“永思堂”,面宽三间14.63米、进深三间12.7米。堂上置6柱,前后4石柱,中间2木柱,圆木柱粗壮。2000年,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登记。2002年7月,与防御使钟轼墓一起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世泽绵长

公元前201年,钟离接为避祸,把姓氏从“钟离”改姓钟,是接系钟姓的受姓始祖。从钟接到钟轼,已过37世。钟轼南迁广州后,为广州一带钟氏南迁始祖,至今也已传到30多世。
钟轼生有三子,长曰嚣、次曰誾、三曰响。誾生一子君锡,君锡生三子,曰绍和、遂和、永和。宋绍兴七年(1137年),兄弟三人又分居三地:绍和为长,仍居从化屈洞守祖业;遂和初迁居花县赤坭暂住;三子永和迁居永泰乡(今天河东圃珠村)。遂和迁居花县后见地僻人稀难以发展,隆兴元年(1163年)改迁居番禺萝岗坑村永保里,成为萝岗钟姓始祖。永和后代有留守珠村,也有迁往棠下、员村,后更有迁至黄埔榕村、增城夏浦等等。钟轼继颍川先祖遗风,开启岭南钟氏新气象,后人子孙昌盛,人才辈出,正如《从化县誌》所说:“至今子孙蕃衍,文雅翩翩,岂非戢乱、奠安斯民之报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钟轼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