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揖
古代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甲午,太宰上公(袁可立)治行,陟山西道御史,而给事林尼公迮而有以压之。兵鼓起于甲中,为公曩之,长揖已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长揖
- 拼音:cháng yī
- 兴起时间:上古时代
- 出处: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 典故:《史记 郦生列传》
- 引证解释:《汉书·高帝纪上》
词目
长揖
拼音
cháng yī
引证解释
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汉书·高帝纪上》:“ 沛公 方踞牀,使两女子洗。 郦生 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 秦 ,不宜踞见长者。’” 颜师古 注:“长揖者,手自上而极下。”
晋 左思 《咏史》:“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宋 叶适 《陈秀伯墓志铭》:“至召问,君长揖色倨,论事,泉涌不屈。”
清 阮葵生 《茶余客话》卷二:“公讌之日,拂座奉卮命坐,皆长揖甚恭。”
历史
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甲午,太宰上公(袁可立)治行,陟山西道御史,而给事林尼公迮而有以压之。兵鼓起于甲中,为公曩之,长揖已也。”
典故
《史记 郦生列传》:“沛公(刘邦)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食其)。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见,长揖不拜,日:‘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喻恃才不羁、傲视王侯。
唐 胡曾《咏史诗 高阳》:“路人高阳感即生,逢时长揖便论兵。”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一回:“蔡泽布衣蹑屩,往见范雎。雎踞坐以待之。蔡泽长揖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