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子美神道碑
梁子美神道碑位于山东省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西,通高7.5米,螭首蚨座,碑身高3.91米、宽1.6米。碑文正书,洋洋近五千字,字型颇具柳骨颜筋之风;由宰相白时中撰文、第一副宰相李邦彦书丹、第二副宰相赵野篆额,文书俱佳。神道碑下部水池形底座,上刻水浪纹及水兽纹,与泰安岱庙内朝廷所立宣和碑相同,足见其规格之高,堪称中华文化珍贵的传世瑰宝。神道碑至今已近千年,虽历经岁月风雨蕩涤、战乱炮火威胁、政治风波冲击,仍能基本完整的顽强屹立,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梁子美神道碑
简介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梁子美(1046--1123年)的五子梁扬祖上奏朝廷,请求为其父立神道碑。宋徽宗準奏,下诏命宰相白时中全权负责办理。
梁子美神道碑位于山东省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西,通高7.5米,螭首蚨座,碑身高3.91米、宽1.6米。碑文正书,洋洋近五千字,字型颇具柳骨颜筋之风;由宰相白时中撰文、第一副宰相李邦彦书丹、第二副宰相赵野篆额,文书俱佳。神道碑下部水池形底座,上刻水浪纹及水兽纹,与泰安岱庙内朝廷所立宣和碑相同,足见其规格之高,堪称中华文化珍贵的传世瑰宝。神道碑至今已近千年,虽历经岁月风雨蕩涤、战乱炮火威胁、政治风波冲击,仍能基本完整的顽强屹立,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蹟。
梁子美的神道碑是以北宋政府名义建立的,神道碑的碑文,与一般民间百姓自己撰写的碑文,具有本质性区别。它代表了当时政府的态度和观点,是必须经过官方认真讨论通过后,才能刻写的,是朝廷历史、人事档案的摘录,也是历代编写史书的原始材料。
另外,撰稿人白时中与梁子美同朝为官,对其生平、为官政绩及家事了如指掌,而且又有充足条件取得当时朝野各方的观点、评价。同时,由于碑文写于子美公逝世后的第三年,没有时间跨度,其资料的客观、準确程度,是后世所撰写的《史书》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梁子美神道碑碑文是比较权威準确、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它所记录的梁子美不平凡一生,是我们现在研究梁子美的可靠依据。
碑文
一、《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碑文
宋故宁远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安定郡开国公、食邑五千六百户、食实封壹千八百户、赠少保,梁公神道碑铭并序。
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郎、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崇国公、食邑八千一百户、食实封贰千四百户,臣白时中奉敕撰。
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五百户、食实封玖百户,臣李邦彦奉敕书。
通议大夫、守尚书左丞、兼充神宵玉清万寿宫副使、天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叄百户,臣赵野奉敕篆额。
宣和五年,安定公既葬于东平须城之望山。期年其子扬祖请于朝曰:“先臣披遇圣知,擢与大政,致位将相,始应显荣,宜有辞揭于墓,遂以贻无穷。”上览之恻然,诏臣时中考次其行事,而为之铭。
宋故宁远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安定郡开国公、食邑五千六百户、食实封壹千八百户、赠少保,梁公神道碑铭并序。
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郎、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崇国公、食邑八千一百户、食实封贰千四百户,臣白时中奉敕撰。
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五百户、食实封玖百户,臣李邦彦奉敕书。
通议大夫、守尚书左丞、兼充神宵玉清万寿宫副使、天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叄百户,臣赵野奉敕篆额。
宣和五年,安定公既葬于东平须城之望山。期年其子扬祖请于朝曰:“先臣披遇圣知,擢与大政,致位将相,始应显荣,宜有辞揭于墓,遂以贻无穷。”上览之恻然,诏臣时中考次其行事,而为之铭。
谨按:梁系出嬴姓,秦仲之子康受封于夏阳,是为梁伯。秦灭梁,子孙以国为姓。晋大夫益耳玄孙讳鳣,迁东原。太史桥后徙居北地,而安定之梁多显人。东汉高山侯统胄自益耳,公即统之远裔也。五世祖尝任天平军节度判官,因家焉,遂为郓人。曾祖讳灏,故翰林学士、右谏仪大夫、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雍国公;祖讳适,故太子太傅致仕,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益国公,謚庄肃;父讳彦昌,故职方员外郎、赠太子太傅、追封崇国公。曾祖妣阎氏,雍国夫人;祖妣任氏,益国夫人;先妣张氏,蜀国夫人。
公讳子美,字才甫,少敦重,不戏,整整若成人,庄肃公尤器之。以任枢密副使,恩补将仕郎,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光禄寺丞监,济州、滨州监酒。税部使者重其才,授河北京东监香司句当公事。时文潞□守□□□□□□□□能□以历□□,当路者争称道之。丁蜀国夫人忧,服除,辟开封府界常平管句官。尝从其长对殿上,神宗皇帝屡顾公语,颇见嘉奖,且许录用签书郑州判官公事。通判庆州延安府时,总帅范纯粹,喜筹略,峻崖检,幕府白事莫敢建可否,公持议甚坚,必当而后已。范初若少迕□□□□□□□□□□。公曰:“帅守权监郡,法所弗许,愿追还所上封。”范亦不敢强也。绍圣改元,哲宗皇帝修讲熙丰之政,后常平使者以公习知苗役法,首擢梓州路提举官,改荆湖南路。临遣日,询及家世,谕以亲除,欲其惠绥远民之意。未几,役使成其诸道,就迁提点刑狱,徙广东西路,复还湖湘,皆以□□□□□□□□□。
今上即位,召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入封,问劳甚渥,所陈多见纳用。会钦圣钦慈皇后引发灵驾,所经皆都人族葬之地,有司治道,丘冢所当去者十数里,公力陈其不可,且曰:“亲亲仁民,圣孝之太者,臣子当体此以从事,有弗称,其敢辞,诛。”上许□□□□□□□□□□而民不知。上益贤公,除成都南路转运副使,暨辞,上曰:“蜀远部,非卿所。宜往河朔,控强虏,宿重兵,天下根本地,其为朕行。”乃改河北转运副使。公至,则按版籍,谨调度,除弊兴废,以丰课入,事无细大,率其躬先,同僚拱手视成,莫不钦服。上方笃绍先烈,凡民政武备□□□□□□□,悉以诿公,缮修澶、魏,定封桩军器六十,将联结保伍民兵,旋以治办闻,下诏褒美,迁其官二等,兼措置籴便。建三郡都仓,期五年储粟二千万斛。公视民所便利,禁遏奸滑,商贾劝趋,再期而告足,廪廥宏壮如元丰时。又提举学事,措置铸钱,皆亟成而不扰。先是河内人赵兑或告其子有不□□□□□□□□□人,仕者悉罢免,逮系猥多,淹日漫不见情,公被命究治,诘其端倪,乃兑继室抚已出独厚,而诸子怨戾之语,于是连逮者即日验出之以实闻,兑之子亦是原人,皆服公精明而为德之多也。
领职五年,岁许上计,必有优宠,任繇副使为都转运使,皆自朝奉大夫,为中大夫职。由直秘阁至枢密直□□□□□□□□耸动,意公之造膝,必有卓然当上心者。契丹泛使萧保先、牛温舒,皆以国相来为夏人请地,谍言虏聚兵近境,其谋不测,上降手札命公为接拌使,公从容笑语,开释所系,而啖以厚币,既钩得其情即飞遽以闻。上嘉奖久之,寻拜户部尚书。复为送伴使,因付以河北机□□□□□□□□,就职而冬衣乏备,僚吏欲先期促诸路,公曰:“促诸路,则亟索于民,方蚕织未登,而责所无,岂上爱恤元元之意哉?”乃请贷于内帑,原以新易陈,亦公家之利也。上即认可,又命兼开封尹,公求对恳避。上曰:“部邑□□素推其人,朕阅廷臣无易卿者,其毋辞。”公顿首称谢曰:“臣曾祖灏太宗朝状元,真宗朝以翰林学士,权知府事,祖适在仁宗朝,以知制诰权发遣令,臣复以地官领职,世荷国恩,荣遇鲜比。”上曰:“卿三世尹京,搢绅盛事,宜有纪以垂无穷。”乃诏公作记,揭于听事之(堂)。
是时改铸采币,奸民乘以之利,物价翔踊,公因时制宜,剸裁无壅,闾仲遂安。异时,府政□□□□□□,重轻操纵,擅于胥徒,吏抱文书平立睨视,唱言:“以取必要复咨可否?”公摘取省之,乃理责逋负,不问几何,持以胁扰,愚弱涉岁月不得解,公追至而诘之,遽然曰:“前此来,尝见尹,独操檄者诱我于偿不偿之间,以校赇谢耳,请今偿之。”群吏既敛手不得聘,乃合谋中公,载未绝文书,诿于阛阓而遁。公命□□□□□□意也。一日公奏事,上询其故,对曰:“事之大者无虑,再来小者,不治自已。上深然之。数治诏狱,阅实不苛,盗讼日稀,囹圄遂空。上褒叹曰:“曩以狱空闻者,类徙他所,今卿廷无留事,狴犴阒然,是为能耳。”未几,拜尚书右丞,进左丞,迁中书侍郎,皆不逾三月。
公天资迈远,警悟绝人,自少侍祖庄肃公,出入起居无不从,故论议规制,尤得之多,一旦遇主其所建时,率端本致远之大略。至奖拔人材,振举滞淹,汲汲如恐不及。退坐省中,从容裁决,文不月匕然,而细大之务,毕举一时,士论翕然归重,以为得家法焉。公尝道同僚之语曰:“古事从经,今事从法,诚为笃论。则其自处可知矣。”上以公□□,朔方事多谘逮。时命漕臣康信等广籴三千万,俾公面授经理,辞曰:“事当朝廷施行,非臣所敢专。”上亲笔促如前谕,其信任类如此。或谓公先所上籴数非实,凡四遣使按视,议者未厌,上为饬近侍覆核,乃见其赢,于是益知公不欺,而公亦感遇自信,献替启沃,靡不尽言。然燕私对所亲厚,未尝□□语,故自家人、执友洎士大夫,第见其眷待之隆,其事卒莫得闻也。明年八月恳祈罢政,上饬使人敦谕起令就职,公请益坚,遂以资政殿学士知郓州。将入辞,传诏止之,别听除任,改知定州充本路安抚使,出次国门,再遣使劳勉以恩旨。公始至,传檄所部,完壁垒、搜卒乘,机若寇至边郡,设有弓箭社备警急,公为经理之法益完。一日北寇掠龙泉镇,兵众四集,斩首逾一百级,并所俘无一返者,人皆服公之蚤正素治,取效如此。蕃商季定哥市货于广信之榷场,文幸赏诬为奸,郡将捕系之,虏亦执吾人为质,公闻劾,取北商榷场吏,移帅司鞠治,果得其情,因请释商,而罪捕者。诏从之,于是虏藩商服归,所质相戒不复犯远。
政和初,移帅大名,始至盗贼充斥,民不奠居,公探其源根,锄治顽梗,不阅月闾里晏然,谈笑指麾而无余事。筑滨州、通利军二垒,迁资政殿大学士。公再任三年冬,坐累谪居军州。五年春,诏听归郓,继还旧职,知青州,亲笔论曰:“匪由人言,蔽日朕志”遂以边防戎政,付之公料简。政力劝督趋事,缮城堞□□,建更谯门,素治宇增壮,方面之重,奂焉一新。又请以登、莱、潍、密为边郡,既而虏人航海,涉登州境,尽捕得之。命公专治,乃避罪误机,此诏贷其死。是冬,复以大资政殿魏。魏明习公之政也,幸其□□□,欢迎塞道,教涤之下,靡然信服。前此上遣近臣,按视别官,及□□械□元丰所除,戎器措置三仓,悉已条上矣。于是命公大为兴葺,公裁其程度,时其后先,选吏课工,着为条式,人得按以从事,力省而功倍。不数月,栋宇一新,器铠完利,高城深池环六十里,而敖庾悉完,无毫髮扰。又以滨州通海道造战舰,棣州为次,边备城守,训齐保伍,集牧马阅其驰骤,事闻,赐赉甚渥万舟。任者三进,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宁远军节度使,凡告命下,必以圣书封赐,又降手诏,褒其政绩,锡二子三品服。
居五岁间,丐罢者数矣,每亲笔还其奏。宣和二年春,以疾乞身内出,御书符上方丹剂,仍题其服色笏节赐之。公力请,不可夺,以开府仪同三司,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命其子严祖再任通判东平府,擢扬祖提举本路常平,赐孙端紫章服,恩数□□近比所无也。
公怀归之久,重以不得去,慨然思古之人,为六老会,相与游乐赋诗,以见其志。至是益疏治林沼,构堂植花,日延亲党故人,挥金置酒以尽欢焉。梁故大族,庄肃公尝为买田建第矣,浸久有弗便者,言于公析之,公曰:“此予责也。”乃择宗属之有驿用者,补以官,俾专营葺,族人欣赖,由是複合。公前后被受诏札、御诗画等盈数百轴,因请建阁宝藏。上为题其榜曰:“耆英”。诏会府僚,锡燕以落其成,邦人欣欣相顾,有荣耀焉。
公居四岁,颜状精力不衰,□每客至,笑谈终日,无倦色,少壮者或疲劳不支,上闻遣使抚劳,必问起居状。明年春乞致仕,弗许,寻起还旧镇。公曆陈:“老且病,方乞骸,岂复能任事?”上批诏曰:“魏吾北门,殿寄之重,烦公卧护,凡郡国常礼悉听免,卿其亟行。”公捧诏感泣,顾谓儿曹曰:“吾仕历四朝,逾六十载,未尝一日辞难,今年垂八十,与其颠隮累国,孰若投诚君父,以盛余龄。”既剡奏,惴惕俟命。忽感疾,一昔而薨,实宣和五年五月□时也。临终,安卧正寝,神色泰定,语言如平时,后三日纶音至。公薨之日,享年七十有八。
讣闻,上嗟悼辍视朝一日,成服于苑中,诏赠少保,赙恤加等,官其缌麻,上亲嘱管勾官者四人,凡葬所须,悉给府县,又命端为本路转运判官,典护襄事皆异恩也。
公之配文安郡夫人宋氏,赠福国夫人,先公十七年卒。子男七人:严祖朝散大夫,管句南京鸿庆宫;恭祖太庙斋郎;昭祖承事郎、河北转运司句当公事;师祖太庙斋郎。恭祖而下前卒。扬祖中大夫、直徽猷阁提点京东西路刑狱;宜祖、兴祖皆承事郎。宜祖卒。女四人嫁朝奉大夫章援、奉议郎范祖义、奉议郎苏迟,季为祖义继室。孙男二十一人:端朝请大夫直秘阁,竴承奉郎,竑、立义、立需皆承务郎,余未名而卒。女子三人。曾孙女二人,幼卒,一未嫁。先是庄肃诸孙仕者二十六人,而子益、子立未官。公预政貤恩,首及之,侄修祖、承祖、求祖、维祖,妹之子刘若纳,甥苏策,皆以公补官。鸣呼,可谓盛矣!
公好古博学,兼文武才,用随所遇,虽盘错纷委,雍容若无事。时论辩宏放,坐人每为之屈。其临政治理,世推为吏师。至入侍帷幄,密勿赞襄,殆不可窥其际。训词有□□以入告,共成大观之治功,直道而行,不坠山东之家法,士大夫以为信然。公尝曰:“人各有能,果收其所长,无不可用。”故所辟宾佐,参以文学政事之□□矣,陋昧平素,招延慰为不少吝。一时,伟人显仕,往往出其门,至或登辅佐,公犹及见之也。公去,魏人怀其德,为立生祠;闻亡,皆涕泣悲歌不能已。平生所为文章,豪健敏捷,本章奏鲜以属官记,而尤工于诗,有《耆英集》一百卷、《奏议》一百卷藏于家。绍圣中,先子奉使湖南,与公同僚,相得欢甚,故以二女归公之子。□为国之丧,时中实铭其墓,义不得辞。
铭曰:
天地山海,万方阜会。严严岱宗,日月显着。炳为淑灵,终古不殆。皇宋造邦,绍登平泰。生甫及申,厥然蒙赉。倾允雍国,逮事真祖。援毫复禁,侍从言语。言孰可亲,神则听之。有来庄肃,观文之治。励相仁宗,勛烈终始。其在后昆,孰为继美。公生挺持,庄肃所器。谓之载之,引翼是似。赋田四方,入长六职。夙夜仕公,剸系济剧。帝曰俞哉,国之荩臣。言可厎行,有绩在人。忠君忧民,众所称颂。四拜天恩,有纪无穷。许谟辰告,维天子明。是究是图,敢替国成。帝顾朔方,曰维北户。住殿大邦,以固吾圉。感化魏都,尔居尔留。析转剔蠢,怙其善柔。高牙大纛,不尽公威。邦家之光,搢绅盛事。黄□而归,视仪三事。既寿而康,燕申里第。有子有孙,宠名华节。愿遂初终,是谓不没。望山之阳,祖考归焉。往徙之居,何千万年。
天地山海,万方阜会。严严岱宗,日月显着。炳为淑灵,终古不殆。皇宋造邦,绍登平泰。生甫及申,厥然蒙赉。倾允雍国,逮事真祖。援毫复禁,侍从言语。言孰可亲,神则听之。有来庄肃,观文之治。励相仁宗,勛烈终始。其在后昆,孰为继美。公生挺持,庄肃所器。谓之载之,引翼是似。赋田四方,入长六职。夙夜仕公,剸系济剧。帝曰俞哉,国之荩臣。言可厎行,有绩在人。忠君忧民,众所称颂。四拜天恩,有纪无穷。许谟辰告,维天子明。是究是图,敢替国成。帝顾朔方,曰维北户。住殿大邦,以固吾圉。感化魏都,尔居尔留。析转剔蠢,怙其善柔。高牙大纛,不尽公威。邦家之光,搢绅盛事。黄□而归,视仪三事。既寿而康,燕申里第。有子有孙,宠名华节。愿遂初终,是谓不没。望山之阳,祖考归焉。往徙之居,何千万年。
宣和七年正月一日建
武经郎管勾御书耆英阁臣范宁管勾立石
臣胡城、臣李监、臣贾平刊
武经郎管勾御书耆英阁臣范宁管勾立石
臣胡城、臣李监、臣贾平刊
二、白话译文
北宋已故宁远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安定郡开国公、食邑五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八百户、赠少保,梁公神道碑墓志铭。
特进太宰(首相)、兼门下侍郎、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食邑八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崇国公白时中(?-1127年)奉诏撰文。
银青光禄大夫、少宰(次相)、兼中书侍郎、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食邑三千五百户、食实封玖百户、陇西郡开国公李邦彦(?一1130年)奉诏书写。
通议大夫、守尚书左丞(副相)、兼充神宵玉清万寿宫副使、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天水郡开国侯赵野(?--1127年)奉旨篆写碑额。
宣和五年(1123年),子美公不幸逝世,葬于东平须城的望山。一周年时(1124年),其子扬祖上奏朝廷,说:“先父有幸得遇明君,受到重用,官至副相,才华得以施展,为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因此,希望将先父生平事迹记录与墓碑之上,以便流芳百世。”皇上阅毕奏摺后,想起子美公,内心感到很悲伤,立刻下诏,命令臣时中按梁扬祖的奏摺办理,为梁子美立碑,并起草墓志铭。
据记载,梁系源于嬴姓,开基始祖康公是秦仲之子,因功受封于夏阳梁国,称为梁伯。梁国被秦国吞併后,后代子孙便以国为姓。晋国大夫梁益耳的玄孙梁鳣,迁来山东东原。安定梁氏始祖桥公后迁徙定居于北地郡(安定郡),后裔子孙贤才众多。东汉高山侯梁统就是梁益耳的嫡传后代,而子美公又是梁统的后裔子孙。
子美公的五世祖(应是六世祖)梁惟忠曾任天平军节度判官。因此迁徙来东平,成为郓州人氏。子美公的曾祖父梁颢,曾任翰林学士、右谏仪大夫、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雍国公;祖父梁适,在太子太傅任上退休,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益国公,谥号庄肃;父亲梁彦昌,曾任职方员外郎、赠太子太傅、追封崇国公。曾祖母阎氏封为雍国夫人、祖母任氏封为益国夫人、母亲张氏封为蜀国夫人。
子美公,字才甫,自幼敦厚庄重、严肃认真,少年老成、不喜谈笑,深得祖父梁适喜爱与器重。在梁适担任枢密副使时,按朝廷恩荫制度,推荐梁子美为将仕郎,步入仕途,担任秘书省校书郎,逐渐晋升为光禄寺丞监、济州和滨州监酒。税务部长官看重其才干,授予其监管河北京东地区香料交易税赋的职务。
后其母蜀国夫人不幸病逝,子美公丁忧在家守孝,期满后出任开封府主管国库物资、农田水利的官员。由于梁子美官居皇城,能经常直接面奏皇帝,秉公直言、精明强干,因此深得神宗皇帝赏识,便将其派到外地,先后担任郑州签书判官、庆州延安府通判。当时,京东路转运使兼庆州知府范纯粹(1046--1117年)能谋善略,为官严厉,独断专行,幕府无人敢对其提意见。子美公则不畏强权、坚持原则,遇事一定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一次,范纯粹存在违反朝廷法度的行为,子美公便说:“总帅掌管全局,不允许违反朝廷法度,对奏章要严格把关,不符合朝廷法度的应该予以追回”范听从了子美公的建议,骄横态度从此有所收敛。
绍圣改元(1094年),哲宗皇帝开始亲政。他立刻表明政治态度,赞成和恢复熙丰年间王安石变法时制定的法规。时任梓州路常平司提举官的梁子美积极拥护新法,闻风而动,立刻在梓州路全面恢复、推广“苗役法”。梁子美的政绩立刻受到宋哲宗的重视。因当时湖南路新法推广滞后,宋哲宗下诏将他派往湖南路任常平提举。离京赴任前,宋哲宗特意接见了梁子美,询问其家世,勉励他为国分忧、为民造福。梁子美到任后不辱使命,很快打开了局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朝廷嘉奖,晋升为广东西路提点刑狱;不久,吏部又调任他再次返回湖南。
公元1101年,徽宗即位,召见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官员,详细询问地方情况,官员所奏报的意见大多被採纳。不久,徽宗的母亲,钦慈皇太后的灵柩迁移,所经之路布满了都城百姓的坟墓。主持迁墓的官员提议整修道路,将这些都城百姓的坟墓移到十数里之外去。子美公竭力反对,说:“(圣主)一向仁爱百姓,而至孝是人生最大的事,臣子应该按这个原则办事。如果反对这个原则,应当株之。”皇帝同意子美的主张。
吏部调任梁子美为成都南路转运副使。辞朝时,皇帝关切的说:“西蜀太远了,不适合派你去。你应该到黄河以北的地区去任职,防御西夏、契丹的滋扰,那是关係到朝廷安稳的重地。”于是,梁子美领皇命,改任河北转运副使。
子美到任后,克己奉公,兢兢业业,除弊兴废,加强税收,辖区内无论大事、小事,必躬身前往,同僚们无不钦佩之至。皇帝对他更加信任,将所有的民政、民团、武装等大事全部交给他全权办理。
子美公还筹集资金,缮修了澶、魏两州的城墙;建立了六十个军器库,组织民团武装与边防部队实行联防,大大增强了边境防御能力。皇帝也给与大力支持,下诏对他予以嘉奖,晋升二阶官职。
他还大抓战备粮储备工作,在三个郡建立了国家级粮食储备仓库,用五年的时间,存储粮食二千万担。他还极力为边民提供便利,建立榷场(边境贸易市场),严禁奸猾,调动了商人的积极性,社会稳定、粮草充足,繁荣景象超过元丰年间。
他又兴办学堂,发展教育;炼铜铸钱,发展金融,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先前,河内人赵兑状告其诸子不孝,官府审理后逮捕多位被告,有功名的全部被革除。多日来被告一直不服,呼冤不止。子美公受命重审此案,经过调查,原来是赵兑后娶的夫人偏袒自己所生之子,使得先房诸子怨声载道。于是,子美释放了被逮捕的众人。赵兑的诸子都是诚实厚道之人,均佩服子美公的精明、公正。
子美公在河北任职五年后,由于政绩突出,受到朝廷嘉奖,职务由转运副使晋升为都转运使,官称由朝奉大夫晋升为中大夫;贴职由直秘阁(正五品)升至枢密直学士(正三品)。
宋崇宁五年三月,辽国派丞相萧保先、牛温舒出使北宋京城,来为西夏国索要北宋与西夏讲和之前存在争议,现掌握在北宋政府手里的土地。据边城谍报传言,西夏和辽国军队已聚兵近境,有犯境施压之企图。徽宗闻后十分着急,立刻亲笔写下手札,任命梁子美为陪同使者,负责接待和谈判。梁子美从容应对,巧妙周旋,在闲谈笑语中了解到契丹使者贪财的弱点。便许以重金厚礼,探得了使者来北宋的政治企图和谈判底线,在谈判桌上掌握了主动权,化解了契丹使臣索取土地的要求。徽宗十分高兴,因此提拔子美公为户部尚书,同时又委派其为送伴使者,护送辽国使臣离境。
这一年,因冬天提前降临,河北边境地区驻军急需发放棉装,但户部却尚未筹划齐这笔资金。户部下属提议,加大向各路(省)催缴的力度。梁子美说:“全力催缴各路,必定摊派到百姓头上。现在新蚕织还未上市,百姓手中哪能有钱,强行徵收闹得民不聊生,岂不辜负了圣上一片爱民之意?”于是,他提议暂时先动用皇室内府库存的布匹、棉花,待新布、新棉收缴上来再补上;况且以新换陈,对内府的物资储存也有好处。皇帝批准了这个一举两得的主意,夸奖他很能办事,命令他兼任开封府府尹。
梁子美深知开封府府尹的极端重要性,唯恐有负圣望,恳切请避。徽宗说:“吏部一致推举你,我已查阅了你和另外几个大臣的档案,认为你最合适,不要再推辞了。”梁子美诚惶诚恐,长跪顿首谢恩说:“我曾祖灏公是太宗朝状元,真宗朝任翰林学士、开封府尹;祖父适公在仁宗朝,以知制诰兼任开封府尹;我现在又担当此重任,世蒙国恩,实在是荣耀无比。”皇帝说:“你家三世为京城尹,在达官贵人中是少有的盛事,朝廷史册将记载此荣,千古流传。”并吩咐子美将此事记录下来,张贴于议事堂上。
当时,由于发行新的采币,部分奸民乘机非法谋利,导致京城物价飞涨,人心惶惶。子美公因时制宜,採取果断措施,惩治奸商,平抑物价,京城很快平静下来。
梁子美坐镇开封府后,府内不论大、小案件,事必躬亲,独自裁断,冷落了府内官吏。一日,一位官吏手捧文书来见梁子美,小心翼翼的说:“请府尹可否将这个案件批覆了?”。子美公接过来,仔细审查。发现是一个审理拖延债务的案件。判决不求时限,只叫债主强力追讨,能力不强的债主很长时间都很难讨回欠债。子美公阅后,突然责问说:“你写好了这样的文书,拿来见我,是想诱骗我,使欠债者可还可不还,从而得到欠债者的贿谢吧。判决採取强硬手段,叫欠债者今天就还清债务”。府内的众官吏都感到缩手缩脚,能力难以发挥。于是大家合谋,不迟而别,把许多未处理的诉讼文书丢弃在街市之中。子美公命人捡回烧掉了。一日,子美公有公事去见皇帝,皇帝问起了此事。子美公回答说:“如果案件是大事,不必担心,诉讼者一定还会来起诉;如果是小事,用不着去管,会自生自灭的。”徽宗点头,认为他说得很对。
在子美的严格、有效地治理下,开封城内社会秩序空前好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官司的人少了,连监狱都没有犯人了。皇帝十分感叹的褒奖说:“以前,监狱如没有关押的犯人,大都是被转移到其它地方去了。现在开封府衙门无积压案件,监狱寂静,空空如也,是梁子美的能力所为啊!”于是,不久便连续提拔梁子美为尚书右丞、尚书左丞、中书侍郎,每次提拔的时间间隔都未超过三个月。
子美公天资聪慧、反应敏锐,从小就跟着祖父梁适,吃住出行,寸步不离。所以,他深得梁适的真传,熟知朝廷的各种规矩,对宦海风浪有特殊的敏感性、预见性,每当遇到朝廷商讨政事时,都能提出卓越的策略。积极举荐人才、革除弊端。他坐镇门下省,运筹帷幄、从容应对,政要诸事,每当政事堂议事,论据齐备,井井有条,大臣们都一致同意他的观点。子美公常对同僚说:“古人处理事物依据儒经,现在处理事物要根据法典,要谨慎确切的进行评论,只有这样,事情的来龙去脉方可知晓。”
当时,朝廷命漕臣康信等买进粮食三千万担,吩咐由子美公出面经营。子美推辞说:“此事应当由朝廷施行,臣不敢独断专行。”皇帝便亲笔手谕,仍将此事交给他办理。由此可见皇帝对其的信任程度。有人上奏朝廷,说子美公所买进的粮食不实,并非三千万担,存在损公谋私之嫌,一时议论纷纷。皇帝吩咐近侍进行审查,发现所传舞弊均是谣言,粮食经营账目清楚。由此皇帝深知子美公大公无私、忠实可靠。而子美公通过此事也深感皇恩浩蕩,更加忠君爱国,事事替皇帝着想,知无不言。
大观二年(1108年)八月,子美公上疏恳请辞相。皇帝派人劝说,好言挽留。但见其去意坚决,便顺他的心,令他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担任郓州知府。子美刚要谢恩赴任,皇帝又觉得,应该派他去更重要的位置,为己分忧。于是,改派他去边防重地定州,担任本路安抚使,併兼任知府。
子美到任后,命令所辖各部构筑城池、加强边防,严明军纪,调整防御部署,组建弓箭快速反应部队,严阵以待。一日,女真人的一支部队侵入边城龙泉镇,烧杀抢掠。梁子美率领快速反应部队,迅速将来犯之敌团团包围,四面出击,当场杀死敌军首领及手下一百多人,剩下的敌兵群龙无首,全部被俘,无一漏网。从此,名声大振,人们全都佩服子美公严于律己、治军有方,北寇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保护了北疆的安宁。
契丹商人季定哥在广信的榷场做生意,被商场竞争对手文幸赏诬告为奸细,郡守未作详细调查,便将季定哥逮捕。契丹国立刻进行报复,将在契丹的北宋商贩扣留为人质。梁子美得知,便把北商榷场管理官吏叫到帅府进行审问,很快查明了事情真相。便上奏朝廷,请求释放蕃商,并将诬告者文幸赏治罪,维护藩商的合法权益。朝廷下诏批准了梁子美的处理意见。于是,榷场对藩商因无辜被抓,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补偿;契丹国也释放了扣押的人质,双方边贸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政和元年(1111年),梁子美将安抚使帅府移至大名府(今河北省东南部的大名县),併兼任了北京大名府尹。当时,大名府地区社会秩序非常混乱,盗匪横行,民不安生。梁子美悉心寻访,探察贼窝匪源,出动官兵,全力清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名府附近的贼寇全部被清除乾净,社会安定,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为了提高辖区的防御能力,梁子美在任期间还筹措资金,修筑了滨州、通利军(河南濬县)两座城池。梁子美的政绩受到皇帝称讚,下诏晋升他为资政殿大学士。
梁子美在担任大名府尹的第三年(1113年),因得罪权贵,被诬陷获罪罢官,监视居住在军州(现荷泽市单县)。政和五年(1115年),皇帝知道了梁子美的冤屈,亲笔批示“不合法道的奏言,蒙蔽了我眼睛”,为他平反,官复原职,派到青州担任知府,将大宋北方的边防军队和军政大事,全权委託给他料理。
梁子美到任后,勤政勤勉,督促下属修葺城墙、重建了望楼,招兵买马、强化训练,整个青州防务焕然一新。他又请求朝廷,将沿海的登、莱、潍、密四州,纳入了他的防区。不久,女真人从海上入侵登州边境,梁子美出动军队,从海上包抄,海陆合击,将来犯之敌全部捕获。
在此之前,皇帝曾派遣近臣,巡查青州。发现军械仓库管理机构在元丰时期已被撤销,兵器装备被搁置在三仓之中,损毁严重,便如实上奏朝廷。于是,朝廷命令子美公恢复管理机构,全面进行修葺。子美公根据损毁程度,安排工程次序,选派精干官吏和工匠进行管理和修复。由于安排合理、人尽其用。因此,力省而功倍,不到数月,库房整修一新,兵器铠甲锋利完备。又围绕青州城修建了长达六十里的城墙和护城池,连露天的穀仓也修整完毕,解除了粮草兵器储备的后顾之忧。
为了强化防务力量,梁子美又在滨州的通海河道建造战舰,在棣州(今山东惠民县黄河下游出海口)设立水师大营,强化训练。还经常举行阅兵,万马宾士,非常壮观。朝廷得知后,非常高兴,每次赐赏都十分丰厚,加封梁子美为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宁远军节度使。每次朝廷的嘉奖命令都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为褒扬其政绩,还赐给他的长子严祖和五子扬祖三品官服。
此后的五年间,梁子美数次亲笔上奏朝廷,请求辞官退休。宣和二年(1120年)春,梁子美以疾病为由,再次请求退休。这次宋徽宗虽仍未批准,但同意减轻他的工作压力,任命他以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的官衔,担任西京嵩山崇福宫提举,并赏赐官服和笏节。同时还晋升他的长子严祖为东平府通判、五子扬祖为河北路提举常平,恩赐其孙梁端紫章官服。子美所受到的恩宠,在当时是无人所能比及的。
梁子美归乡之心已久,始终未能成行,感慨不已,便与另外五位知己朋友,模仿古人,组建了“六老会”,在一起游乐赋诗、抒发情志,或在堂前栽花种草、修剪园林;有时还与亲朋好友聚会,饮酒尽欢。
梁氏是山东的名门望族,当年庄肃公梁适曾经广买田地、建造宅第。时间一久,便有家人感到家族太大,生活不方便,向子美公提议均分家产。子美公回答说:“此建议应该受到责备。”于是,把多余房屋作为驿站之用,选择合适宗属,补为官吏,专门负责经营和修葺,族人无不信赖。子美公还在故乡建了一座楼堂阁,将多年来皇帝所赐的数百轴御诗书画和为官期间接到的诏书圣旨,全部收藏在其中,徽宗御笔亲自为此阁题匾“耆英”。耆英阁落成之时,东平府当地大小官员、文人墨客、商贾士绅纷纷前来祝贺、瞻仰,马水车龙,荣耀无比。
子美公在嵩山崇福宫任职四年,儘管年过七十,但精力还十分旺盛,每有客来,谈笑风生,终日毫无倦意,连来访的少壮者都感到疲劳不支。皇帝对他一直关爱有加,经常派使者前来问候身体状况。
宣和五年(1123年)春,梁子美再次请求退休,皇帝仍未批准,命他仍回大名府复任。他向皇帝上书陈述说:“我年老体衰,实在难担此任。”皇帝批覆说:“河北是我的北大门,关係国家安危,全靠你去守护。河北所有国事,均由你全权裁决,你儘快赴任。”梁子美手捧诏书,老泪纵横,无比感慨的对他的儿孙说:“我仕历四朝,已六十年,没有一次畏惧困难,如今已年近八十,这把老骨头与任其衰老至亡,不如奉献给天子,发挥余热。”于是上书同意领旨,开始进行相关準备,等待出发的命令。
同年五月的一天,梁子美偶感风寒,晚间临睡前,还神态自若,语言平和,但一觉睡下,却再也未能醒来,享年七十八岁。在他逝世后的第三日,朝廷令他赴任的诏书,也送到了他的居住地,可惜他已经再也无法为国效力了。
梁子美逝世的噩耗传到京城后,宋徽宗十分叹息悲伤,下诏停朝一日,进行悼念,追封梁子美为太子少保,抚恤金、安葬费加倍发放,百官皆戴孝。皇帝还专门派了四名殡仪官员到东平监督和主持丧事办理,葬礼所有花销由府县官方支出。又晋升其孙梁端为本路转运判官,全权负责督察葬礼之事。真是恩宠无比。
子美公的原配文安郡夫人宋氏,追封为福国夫人。宋氏比子美公早逝世十七年,生有七个儿子:长子严祖朝散大夫,主管南京鸿庆宫;次子恭祖太庙斋郎;三子昭祖承事郎,在河北转运司当差;四子师祖太庙斋郎。五子扬祖中大夫、直徽猷阁提点京东西路刑狱;六子宜祖、七子兴祖皆承事郎。恭祖、宜祖先于子美公辞世。女儿四人,三位长者分别嫁给朝奉大夫章援、奉议郎范祖义、奉议郎苏迟,幼女为祖义的继室。有孙男二十一人:长孙梁端为朝请大夫直秘阁,竴承奉郎,竑、立义、立需皆承务郎,其余的未取得功名便去世了;孙女三人。曾孙女二人,一位早逝,一位未嫁。
庄肃公梁适诸孙中入仕者二十六人,只有子益、子立没有当官。子美公参政已久、位居极品,得到了首先落实朝廷“貤恩”规定的优待,侄儿修祖、承祖、求祖、维祖,外甥刘若纳、苏策,全都补官入仕。啊!真是兴盛无比呀!
子美公博古通今、文武兼备,操劳国事、兢兢业业,虽盘根错节、纷争複杂,但其视若无事、应对自如。论辩时语言宏伟旷达,相辩者无不甘拜下风。主持朝政,治理路府,世人公认为吏师。入朝奉侍,运筹帷幄,勤勉参政,心思缜密,外人很难窥测其谋略,促成大观之治,功不可没,不辱梁氏书香门第之家传,士大夫都以为确实如此,钦佩之至。子美公曾说:“人各有能,如果尽力发挥其长处,无人是不可用的。”所以,他所招聘的幕宾佐吏,按其所长分别参以文学、政事工作。因此,当时许多伟人显仕,往往都出自其门,直至担当大任,子美公还在关注他们的发展。
子美公离任大名府尹位置后,河北百姓仍一直缅怀其恩德,为他立生祠;听到他逝世的噩耗,都悲痛万分,啼哭不已。
梁子美知识渊博、文采飞扬,平时挥毫行文,豪健敏捷,本部门的奏摺大多由其亲笔,很少是属官所写。子美公还擅长写诗,有《耆英集》一百卷、《奏议》一百卷收藏于家中。
绍圣中(约1096年),(白时中)亡父奉命在湖南做官,曾与子美公同僚,相处的非常融洽。所以,(白时中)二位姐妹先后嫁给了子美公的两位公子。
子美公的逝世为国之丧,时中撰写墓志铭,当然义不容辞。
铭曰:
天地山海,万方阜会。严严岱宗,日月显着。炳为淑灵,终古不殆。皇宋造邦,绍登平泰。生甫及申,厥然蒙赉。倾允雍国,逮事真祖。援毫复禁,侍从言语。言孰可亲,神则听之。有来庄肃,观文之治。励相仁宗,勲烈终始。其在后昆,孰为继美。公生挺持,庄肃所器。谓之载之,引翼是似。赋田四方,入长六职。夙夜仕公,剸系济剧。帝曰俞哉,国之荩臣。言可厎行,有绩在人。忠君忧民,众所称颂。四拜天恩,有纪无穷。许谟辰告,维天子明。是究是图,敢替国成。帝顾朔方,曰维北户。住殿大邦,以固吾圉。感化魏都,尔居尔留。析转剔蠢,怙其善柔。高牙大纛,不尽公威。邦家之光,搢绅盛事。黄□而归,视仪三事。既寿而康,燕申里第。有子有孙,宠名华节。愿遂初终,是谓不没。望山之阳,祖考归焉。往徙之居,何千万年。
宣和七年(1125)正月一日建
武经郎管勾御书耆英阁臣范宁管勾立石
臣胡城、臣李监、臣贾平刊
三、碑文四字铭文的注释
1、阜会:盛会。
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3、淑灵:天地间神灵之气。
4、不殆:不会消亡。
5、生甫及申:《郑笺》记载:“申,申侯也。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乾之臣。”意为钟灵毓秀。
6、厥然蒙赉:赉(lài)赐赏。突蒙皇恩。
7、倾允雍国:梁颢曾被追封为雍国公,受后世敬仰。
8、逮事:成功。
9、援毫:执笔
10、夙夜仕公:白天黑夜都投入到工作中。
11、剸系济剧:剸(tuán)割断;指裁处繁剧的政务。
12、帝曰俞哉:皇帝认为是肱股之臣。
13、荩臣:(jìn)忠臣。
14、以固吾圉;圉(yǔ)养马的地方;意指巩固国防。
15、怙其善柔:怙(hù)凭藉;
16、高牙大纛:(dào)军中的旗帜。比喻声势显赫。
17、搢绅:[jìnshēn]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碑文评价
一、梁子美的历史功绩
从北宋政府在宣和七年(1125年)为梁子美所建的神道碑碑文可以看出,梁子美是北宋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足十八岁入仕,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在宦海中畅游六十载,官至尚书左丞,加中书侍郎,是大宋的中流砥柱,肱股重臣。曾先后两次知大名府,镇守北疆十余年,缉匪寇,扶农事、筑城墙、训劲旅、建水师、兴边贸、安民心,抗击侵略者,维护国家尊严,“共成大观之治,功直道行而不坠山东之家法,士大夫以为信”。其为官之地,(民众)“怀其德,为立生祠;闻亡,皆涕泣悲歌不能已”[3],足见其深得民心、治绩卓着。梁子美的历史功勋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支持改革、推行新法,推进生产力发展
元佑八年(1093年),赞成改革的宋哲宗开始亲政,重用革新派章惇为相,恢复了熙丰年间王安石变法时制定的法规,大刀阔斧的推进改革。时任梓州路(四川三台地区)提举常平的梁子美积极拥护新法,闻风而动,立刻在梓州路全面恢复、推广“募役法”。
募役法是熙宁四年(1071年)宋神宗在位期间,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法令。中国古代自秦朝开始,农民每年都要服徭役。募役法废除了原来按户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僱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募役法的颁布使得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交钱代替服徭役。此项法令使得原本拥有免役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也不得不交钱,这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但却使农民从劳役重负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梁子美亲自坐镇,採用铁的手腕,破除来自权贵阶层的重重阻力,使新法得以迅速推广,不但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还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梁子美的政绩立刻受到宋哲宗的重视。因当时湖南路新法推广滞后,宋哲宗下诏将他派往湖南路任常平提举。离京赴任前,宋哲宗特意接见了梁子美,询问其家世,勉励他为国分忧、为民造福。梁子美到任后不辱使命,很快打开了局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朝廷嘉奖。
(二)发展边贸、加强战备,保持边疆稳定
绍圣三年(1096年),梁子美被任命河北转运副使(后晋升为都转运使),除主管财税工作外,还负责民政和民团武装工作。他到任后,克己奉公,兢兢业业,辖区内无论大事、小事,必躬身前往。他筹集资金,缮修了澶、魏两州的城墙;建立了六十个军器库,组织民团武装与边防部队实行联防,大大增强了边境防御能力。同时,他按照朝廷的规划,大抓战备粮储备工作,在三个郡建立了国家级粮食储备仓库,用五年的时间,存储粮食二千万担。他还建立榷场(边境贸易市场),秉公处理边贸争端,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有一次,在榷场做生意契丹商人季定哥,被商场竞争对手汉人文幸赏诬告为奸细。郡守未作详细调查,便将季定哥逮捕。契丹国立刻进行报复,将在契丹的北宋商贩扣留为人质,双方关係立刻变得紧张,榷场因此停止了营业。梁子美得知,便把北商榷场管理官吏叫到帅府进行审问,很快查明了事情真相。便上奏朝廷,请求释放蕃商,并将诬告者文幸赏治罪,维护藩商的合法权益。朝廷下诏批准了梁子美的处理意见。于是,榷场对藩商因无辜被抓,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补偿;契丹国也释放了扣押的人质,双方边贸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在梁子美的精心治理下,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有声有色,边疆地区呈现一片繁荣稳定景象,同僚们无不钦佩之至。皇上闻知,龙颜大展,下诏对他予以嘉奖,官阶晋升二级。
(三)主政开封,睿智干练,促进京都繁荣
公元1101年,梁子美被调回京城,成为皇帝身边的肱股重臣。他能谋善断、精明强干,内政外交、无不处理的井井有条,因此深得徽宗信任和重用。
这一年,契丹国派丞相萧保先、牛温舒出使北宋京城,来为西夏国索要北宋与西夏讲和之前存在争议,现掌握在北宋政府手里的土地。契丹国使者还威胁说:“现西夏和辽国军队已聚兵近境,如不答应,将刀兵相见。”徽宗闻后十分着急,立刻降下手札,任命梁子美为陪同使者,全权负责接待和谈判。梁子美从容应对,巧妙周旋,在闲谈笑语中了解到契丹使者贪财的弱点。便许以重金厚礼,探得了使者来北宋的政治企图和谈判底线。于是,梁子美在谈判桌上掌握了主动权,软硬兼施、妙语连珠,化解了契丹使臣索取土地的要求,达成了和平解决的协定,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徽宗十分高兴,因此提拔他为户部尚书。
这一年,因冬天提前降临,河北边境地区驻军急需发放棉装,但户部却尚未筹划齐这笔资金。户部下属提议,加大向各路(省)催缴的力度。梁子美说:“全力催缴各路,必定摊派到百姓头上。现在新蚕织还未上市,百姓手中哪能有钱,强行徵收闹得民不聊生,岂不辜负了圣上一片爱民之意?”于是,他提议暂时先动用皇室内府库存的布匹、棉花,待新布、新棉收缴上来再补上;况且以新换陈,对内府的物资储存也有好处。皇帝批准了这个一举两得的主意,夸奖他很能办事,命令他兼任开封府府尹。
梁子美坐镇开封府后,鞠躬尽瘁,尽心尽力,大刀阔斧的开展工作。他大力发展工商业,繁荣市场,平抑物价、打击囤聚居奇;整治官府作风,严惩贪官污吏,狠抓社会治安。在他的严格、有效地治理下,开封城内社会秩序空前好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盗讼日稀,囹圄遂空”,百姓安居乐业。皇帝对梁子美的治国能力讚不绝口,在不到一年之内,连续提拔其为尚书右丞、尚书左丞、中书侍郎。
(四)镇守北疆,运筹帷幄,维护国家安全
大观二年(1108年)八月,梁子美主动上疏辞相,到定州担任河北路安抚使。到任后,加强边防,严明军纪,调整防御部署,组建快速反应部队,严阵以待。有一次,女真人的一支部队侵入边城龙泉镇,烧杀抢掠。梁子美亲率快速反应部队,迅速将来犯之敌团团包围,四面出击,当场杀死敌军首领及手下一百多人,剩下的敌兵群龙无首,全部被俘,无一漏网。从此,名声大振,北寇再也不敢轻举妄动、骚扰边境,保护了北疆的安宁。
政和元年(1111年),朝廷任命梁子美兼任北京大名府尹。大名府是北宋陪都、北方重镇,面对金、辽两个虎狼恶帮的蠢蠢欲动,身系国家的安危。于是,梁子美便把安抚使帅府迁到了大名府。大名府地区当时社会秩序非常混乱,盗匪横行,民不安生。梁子美悉心寻访,探察贼窝匪源,出动官兵,全力清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名府附近的贼寇全部被清除乾净,“闾里晏然,谈笑指麾而无余事。”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给他立生祠。为了提高辖区的防御能力,梁子美在任期间还筹措资金,修筑了滨州、通利军(河南濬县)两座城池。梁子美的政绩受到皇帝称讚,下诏晋升他为资政殿大学士。
政和三年(1113年)梁子美因得罪权贵,被诬陷罢官监视居住在单州。两年后(1115年),皇帝知道了梁子美的冤屈,亲笔批示“匪由人言,蔽日朕志”,为他平反,再次派他继续担任大名府尹,并将大宋北方的边防军队和军政大事,全权委託给他料理。梁子美重新调整了边防部署,加强了海防建设,将沿海的登、莱、潍、密四州,纳入了他的防区;并在滨州的通海河道建造战舰,在棣州设立水师大营,招兵买马,强化训练,组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军。不久,女真人从海上入侵登州边境,梁子美出动海军,从海上包抄,海陆合击,将来犯之敌全部歼灭。梁子美因屡立战功,政绩斐然,宣和元年(1119年)皇帝亲笔手书,予以嘉奖,加封他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宁远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
二、《宋史》的政治诬陷
但是,这样一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却由于《宋史》歪曲事实、肆意诬陷,人为製造文字冤案,严重损伤了梁子美的政治形象,留下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一)《宋史》是一部存在较大争议的史书
据历代史学家评价,《宋史》是《二十四史》中问题最多的史书,有“繁芜杂乱”之称。由于《宋史》成书时间只用了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仓卒写定,急于求成。再加上总编丞相脱脱和阿鲁图是蒙古人,对汉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存在先天的缺陷。因此编纂得十分草率、粗糙,结构混乱、主次不分,剪裁欠妥、编排失当。
脱脱是一个铁桿的守旧遵道的知识分子,反对改革,尊崇道学。因此,《宋史》便以宣扬道学(理学)为宗旨,重点突出道学的政治地位。记载两宋时期诸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道学家人物,达到近三百人之多。就连南宋祸国殃民、臭名远扬的权奸史弥远因推崇理学,都未被列入奸臣传。
脱脱是一个铁桿的守旧遵道的知识分子,反对改革,尊崇道学。因此,《宋史》便以宣扬道学(理学)为宗旨,重点突出道学的政治地位。记载两宋时期诸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道学家人物,达到近三百人之多。就连南宋祸国殃民、臭名远扬的权奸史弥远因推崇理学,都未被列入奸臣传。
然而对其他类型的历史人物编写很不重视,简单、毛躁,特别是对改革派极尽贬低污衊之能事,将在中国历史上曾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吕惠卿、章敦等杰出贤相全部列入奸臣传,加以鞭挞。所以,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百科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曾尖锐批评《宋史》说:“其大旨以表章道学为宗,余事不甚措意,故舛谬不能殚数。”
同时,脱脱还是一个治学态度极不严谨的主观主义者,完全凭着自己的好恶,来主持《宋史》的编写。所以,撰写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存在严重不查典实,不做深入考证,随意听信,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例如,脱脱道听途说,便将22岁中状元的梁颢记载成82岁,硬把一个青年俊才描述成白髮苍苍的老翁,闹出天大的笑话。
同时,脱脱还是一个治学态度极不严谨的主观主义者,完全凭着自己的好恶,来主持《宋史》的编写。所以,撰写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存在严重不查典实,不做深入考证,随意听信,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例如,脱脱道听途说,便将22岁中状元的梁颢记载成82岁,硬把一个青年俊才描述成白髮苍苍的老翁,闹出天大的笑话。
(二)脱脱以自己的政治立场为中心划线,歪曲事实,肆意诬陷改革派政治家梁子美
正是由于脱脱是一个铁桿的守旧遵道分子,因此对改革政治家梁子美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和蔑视。按照写史的惯例,身为朝廷一品大员,国家肱股重臣的梁子美,于情于理在史书上都应该单独立传,详细记载。但脱脱为了贬低梁子美,故意不为他立传。而且,对北宋以政府名义撰写的《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碑文》视而不见,对梁子美的历史贡献只字不提,却大量採用民间野史中的“莫须有”罪名,歪曲历史,发泄私愤,竭尽诬陷之能事。
他在文中写道:“(梁适)孙子美,绍圣中,提举湖南常平。时新复役法,子美先诸路成役书,就迁提点刑狱。建中靖国初,除尚书郎中,中书舍人邹浩封还之,改京西转运副使。谏议大夫陈次升又言:‘子美缘章敦姻家,连使湖外,承迎其旨意,一时逐臣在封部者,多被其虐,不宜使在近畿。’及徙成都路,累迁直龙图阁、河北都转运使,倾漕计以奉上,至捐缗钱三百万市北珠以进。崇宁间,诸路漕臣进羡余,自子美始。北珠出女真,子美市于契丹,契丹嗜其利,虐女真捕海东青以求珠。两国之祸盖基于此,子美用是致位光显。宣和四年,以疾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提举嵩山崇福宫,卒,赠少保。子美为郡,纵侈(放任奢侈)残虐(兇恶暴虐),然有干才,所至办治云。” [1]
在该段文中,脱脱对梁子美的指责主要有三点:
一是借谏议大夫陈次升之口,说梁子美是章敦姻家,诸事都听命于章敦,仗势欺人,他的部下大多受到他的虐待。章惇(1035—1105年)是哲宗朝的宰相,为人刚直,忠心耿耿,堪为哲宗朝复兴重臣。他极力推崇王安石变法,是变法派的中坚分子;曾策划哲宗西征西夏,打败了侵扰北宋西北边境多年的劲敌,收复横山等诸多要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卓越政治家。章惇在任时十分赏识梁子美的政治才干;梁子美也十分赞成变法,与章惇志同道合。梁子美曾在梓州路、湖南路率先全面恢复、推广王安石的“复役法”,为哲宗朝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分析《宋史》这段文字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脱脱不喜欢梁子美的原因。就是因为梁子美支持变法,属于改革派。在他的有色眼镜观察下,梁子美应该属于奸臣,由于后来镇北功绩较大,没有将其列入“奸臣传”,已是他笔下积德了。所以,他才对梁子美竭尽污衊、贬低之能事,作出“纵侈残虐”的结论。
二是关于购买“北珠”。他说梁子美为了讨好皇上,不顾国家的利益,动用河北路三百万贯税款,购买“北珠”献给皇帝。此段记录很有夸大歪曲之嫌。首先,用“三百万贯钱”买珠的描述很难令人置信。据史学专家曹仲德撰写的《说说两宋高额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中记载:“北宋中期以后,(国家)平均年财政收入在六千万上下。”北宋末年全国共有25个路(省),一个路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二、三百万贯,除掉上交朝廷,盈余(羡余)最多也就是三、五十万贯。梁子美当时又刚到河北路,怎幺可能有三百万贯羡余,这与当时的财政收入水平严重不符,明显是信口夸大。
其实,脱脱在《宋史》中也不得不承认,梁子美购买北珠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安全。当时辽、金两个虎狼之国势力正强,觊觎中原,对大宋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梁子美坐镇大名府,担任防御敌国入侵的重任,为了削弱辽、金两个番邦的实力,使出了这个离间之计。所谓北珠,是指当时产于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的淡水珍珠,硕大圆润,晶莹纯洁,色鹅黄,非常稀少,极其名贵,历代为皇家贡品。珍珠产在女真人地区,而梁子美却花巨金,高价到契丹人的集市上大量购买。契丹贪图其利,不惜採取各种野蛮手段,役使女真族人,涉险採集珍珠,屡屡发生伤亡事故。女真族不堪忍受,奋起反抗,由此引起女真、契丹两国刀兵相见。两虎相争,自然大宋得利。梁子美的离间之计获得良好的效果,受到朝廷奖励,所以才“致位光显”。
可是,脱脱却别有用心的故意避开购珠的真正目的,恶毒的篡改为梁子美“倾漕计以奉上”,是为讨好皇帝。用文字製造了这起历史冤案,使之成为了梁子美遭不明真相的后人鞭挞的主要原因。
三是脱脱指责梁子美进羡余,带了一个坏头。他说:“崇宁间,诸路漕臣进羡余,自子美始”。意思是全国各路(省)官员都向梁子美学习,在崇宁(1102—1107年)年间,将缴纳了国库之赋税后的盈余(羡余)也上交给了皇帝。羡余讲白了,就是地方政府的“小金库”。在封建王朝,皇帝就是国家、朝廷,把各地“小金库”的钱全都交给朝廷统一管理,有什幺不好?笔者认为,梁子美带的是一个有利于国家的好头,如果引导得当,应该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反腐倡廉行动。
当然,此事发展到后期,走向了反面,越演越烈,变成了各级官吏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横徵暴敛的“浮夸风”,有悖于梁子美的初衷,是他当时所始料未及的。这主要是由于后来随着朝纲的日益废弛,以蔡京为首的“六贼”把持了朝政,祸国殃民、推波助澜的结果。脱脱把这个责任全部扣到梁子美身上,是非常不公平的。
脱脱这段记述虽然只有短短二百多字,但由于他对梁子美的敌视,故意对他的生平事迹进行抹黑与歪曲,因此对后世历代文人正确评价梁子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毕沅主编的《续资治通鉴》等史书均照抄照搬,以讹传讹,以致几百年来,一直误导了对梁子美真实生平事迹的考证、研究。
(三)《水浒传》虚构的故事情节对脱脱的肆意诬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个影响梁子美声望的原因就是罗贯中所写的文学小说《水浒传》。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考证他是山东东平人,虽文采飞扬,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却一生清贫,终不得志。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元末时社会大动乱,目睹官场的腐败堕落,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有深刻的了解。由于梁氏在宋代为官者甚多,名声显赫;到元代时虽有衰落,但毕竟还是富贵人家,当地还流传有歌颂梁氏鼎盛的《满堂笏》戏剧。罗贯中出生在东平农村,家庭生活拮据,自然对当地梁氏家族兴旺富豪不满,于是便产生了借小说文章,“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四载”的创作冲动。
由于罗贯中与梁子美毕竟相差近三百年,真实情况了解甚少。他所藉助的材料也只能是脱脱的《宋史》。所以,他按照脱脱的观点,将梁子美作为小说中“梁中书”的原型,虚构了个岳丈蔡太师;将“北珠”换成“生辰纲”,塑造了一个十恶不赦的贪官污吏形象。于是,便有了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智取生辰纲”故事。
因为梁子美以中书侍郎身份(官称梁中书),两次坐镇大名府,先后长达十余年,与《水浒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大致吻合;儘管罗贯中未用梁子美真名,但读者一看,便很清楚的知晓,书中梁中书所影射之人实为何者。《水浒传》对梁子美的文学丑化,对脱脱《宋史》的历史歪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梁子美的光辉形象和高尚品德再次遭受到了严重损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儘管梁子美在史书的记载上,受到了十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对北宋国家所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绝不会因此而被抹杀。记载着梁子美丰功伟绩的《宋故少保梁公神道碑》千年不毁、顽强屹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道理。随着历史文化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发展,脱脱等人强加在梁子美身上的不实之词一定会被清除乾净,梁子美的光辉形象也一定会重新扎根在人们的心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