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爱的教育(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着长篇小说)

爱的教育(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着长篇小说)

爱的教育(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着长篇小说)

《爱的教育》是义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886年。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国小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期间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爱的教育》光在义大利就印行一百多版,销量达一千多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这部作品还被多次改编成卡通片和故事片,绘成精美的画报。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爱的教育
  • 外文名称:Cuore
  • 文学体裁:长篇日记体小说
  • 作者:【意】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
  • 首版时间:1886年
  • 字数:196000

内容简介

全书採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因此书名又叫《一个义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内容主要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作品目录

第一 十月第二 十一月
开学第一天 【十七日】
烟囱扫除人 【一日】
我们的先生 【十八日】
万灵节 【二日】
灾难 【二十一日】
好友卡隆 【四日】
格拉勃利亚的小孩 【二十二日】
卖炭者与绅士 【七日】
同窗朋友 【二十五日】
弟弟的女先生 【十日】
义侠的行为 【二十六日】
我的母亲 【十日】
我的女先生 【二十七日】
朋友可莱谛 【十三日】
贫民窟 【二十八日】
校长先生 【十八日】
学校 【二十八日】
兵士 【二十二日】
少年爱国者 【每月故事】
耐利的保护者 【二十三日】
级长 【二十五日】
少年侦探 【每月故事】
贫民 【二十九日】
第三 十二月第四 一月第五 二月
商人 【一日】
助教师 【四日】
奖牌授予 【四日】
虚荣心 【五日】
斯带地的图书室
决心 【五日】
初雪 【十日】
铁匠的儿子
玩具火车 【十日】
“小石匠” 【十一日】
友人的来访 【十二日】
傲慢 【十一日】
雪球 【十六日】
维多利亚·爱马努爱列王的大葬 【十七日】
劳动者的负伤 【十五日】
女教师 【十七日】
勿兰谛的斥退 【二十一日】
囚犯 【十七日】
访问负伤者 【十八日】
少年鼓手 【每月故事】
爸爸的看护者 【每月故事】
少年笔耕 【每月故事】
爱国 【二十四日】
铁工场 【十八日】
坚忍心 【二十八日】
嫉妒 【二十五日】
小小的卖艺者 【二十日】
感恩 【三十一日】
勿兰谛的母亲 【二十八日】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二十一日】
希望 【二十九日】
盲孩 【二十四日】
病中的先生 【二十五日】
街路 【二十五日】
第六 三月第七 四月第八 五月
夜学校 【二日】
春 【一日】
畸形儿 【五日】
相打 【五日】
温培尔脱王 【三日】
牺牲 【九日】
学生的父母 【六日】
幼儿院 【四日】
火灾 【十一日】
七十八号的犯人 【八日】
体操 【五日】
六千英里寻母 【每月故事】
小孩的死亡 【十三日】
父亲的先生 【十三日】
夏 【二十四日】
三月十四日的前一夜 【十三日】
痊癒 【二十日】
奖品授予式 【十四日】
劳动者中有朋友 【二十日】
聋哑 【二十八日】
争吵 【二十日】
卡隆的母亲 【二十八日】
我的姊姊 【二十四日】
寇塞贝·马志尼 【二十九日】
洛马格那的血 【每月故事】
少年受勋章 【每月故事】
病床中的“小石匠” 【二十八日】
卡华伯伯爵 【二十九日】
第九 六月第十 七月
格里勃尔第将军 【三日】
母亲的末后一页 【一日】
军队 【十一日】
试验 【四日】
义大利 【十四日】
最后的试验 【七日】
九十度的炎暑 【十六日】
告别 【十日】
我的父亲 【十七日】
乡野远足 【十九日】
劳动者的奖品授予式 【二十五日】
女先生之死 【二十七日】
感谢 【二十八日】
难船 【最后的每月故事】

创作背景

亚米契斯出生于义大利,那时的义大利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爱国情绪高涨,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就作家而言,他童年的种种遭遇……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自然的条件对他幼小生命的折射,这一切以整合的方式,在作家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却又是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结构核心。”叫他看到,儘管义大利在1870年实现了民族统一,但人民生活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他希望藉助学校教育,藉助博爱、宽容的精神,传播现代文明。他写作的初衷是心向社会,心繫国家的。

人物介绍

安利柯
一个品学兼优的四年级小学生。他有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并带着极大的热情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件事,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心灵和思想的营养品。
卡伦
一个“大侠”一般的高尚少年。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他的侠义行为使他获得了大人和同学们的爱戴。
德罗西
他的漂亮的面孔、惊人的记忆力和高人一等的学问都使他身边的人对他折服,更重要的是,他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帮助困难的同学为乐。
柯莱谛
总是戴着一顶猫皮帽子,他是一个热心勤劳的少年;他父亲经营柴火生意,曾是一个光荣的战士。
普罗克
一个在悲惨和艰苦中坚持学习,不懈努力的小学生。他不仅获得了奖章,而且还感化了他的父亲。
波巴尼
艾里克的老师,为人任劳任怨、慈祥和蔼。
克洛西
身世悲惨,胳膊残废的少年。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爱的教育》都一直是整个义大利的青少年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的教育》这本义大利文的着作它原来的标题是“Cuor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该书的教育主旨,也是这本书最局限、甚至可以说最“失败”的一个地方。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与人最大的交流障碍在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对“心” 的召唤能解决的,但是,他却没有勇气把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而只能採取逃避和迂迴的办法来号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个有“心”的孩子。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早就认识到了,所以,在《爱的教育》获得成功之后,他在一些媒体上对自己的所谓“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该小说是充满着童年情趣的,用通俗简短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的小故事。如《高尚的行为》中的卡罗内同情弱小的克罗西,主动承担责任,他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如日记中所写:“今天发生的事情,让我们真正了解卡罗内的为人”《全班第一名》的德罗西是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我有点嫉妒他,但他不仅成绩好,而且很热情有绅士风度,我更加佩服他了。这些故事写出了同学之间的纯洁的爱,是充满着童年的乐趣的,一件小事在孩子的眼中可能会被无限扩大化,孩子的矛盾複杂心态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的母亲》《热爱祖国》等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老师“每月的故事”更是一个个有意味的故事。《帕多瓦的爱国青年》《伦巴第的小哨兵》《佛罗伦斯小抄写员》《撒丁岛的小鼓手》《爸爸的护士》等等,这些故事是老师先让孩子抄写然后在课堂朗读的,在孩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生是一个乐于接受新事物和观念的阶段,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中,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什幺是坚持,什幺是勇气,什幺是孝心,什幺是爱国等。
在《我们的老师》中,作者通过描写老师的表情和语言,勾勒出一个慈祥、亲切而又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当他看到同学扮鬼脸时,他并没有责怪,而是说了一句“以后不要这样了!”最后那个学生请求老师的原谅,这一个小小的故事体现了老师用真心感化学生,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最感人的老师是思里科父亲的老师,一个八十四的老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每年留出每个学生的作业保存起来,作为他永久的回忆,他是令我们肃然起敬的。当然,小说还写了《学校里的女教师》,她们温和、乐于助人、为人善良《病中的老师》生活拮据,重病中却想着孩子们,如小说中:“我在发高烧。我病得快死了,记住,要用心学算术,多做练习,开始做不出,休息一下继续做,还不行?再休息一下,再从头开始。要慢慢来、向前走,不要着急,头脑发热。……”写出了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形象,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的真实写照。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无私的。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一切。有句话说得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接受了父母的教育,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言传身教,还要把握着孩子发展的方向。在《爱的教育》中,无论是来自底层的父母,还是有钱有势的绅士,他们大都是以正面的积极的姿态出现的,没有当今社会上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而是严格要求孩子们,引导他们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小说中引人注口的是老师给我们的“每月故事”,许多故事是讲述爱国小英雄的事迹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爱国意识。像《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开始所说“不,我绝不是‘懦弱的士兵’!但如果老师每天都能给我们讲一个像今天早晨讲过的故事,可能我会情愿上学呢!”老师的故事显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伦巴第的小哨兵》为祖国捐躯而令人敬佩,《撒丁岛的小鼓手》为执行任务而丢了一条腿,激起了孩子们无限的爱国热情。
该小说不仅写出了人间的多种真爱,也用许多故事告诉了读者一些道理。正如许多小标题一样,告诉读者不要有虚荣心和嫉妒心,要怀有感思之心,做任何事情要有勇气,有胆量,有毅力。《爱的教育》在写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时,逐渐上升为对社会、祖国的爱。

艺术特色

作者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通过对儿童视角的準确把握,对儿童世界、成人世界作了逼真展示和深刻剖机“童年永远是一种心理距离,永远是一种心理切入,永远是一种心理觅寻”,在某种程度上,守望童年成为作家们的审关理想,而儿童视角的叙述则是表达他们这一审美理想的最好载体。在小说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所做所想,除了这个孩子的天真的活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读者看不到作者的感情表达,他的感情倾向是隐藏在文宇背后的,这种表达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说服力。这种在当代叙事学中称为“内聚焦型”视角的採用,一改传统叙事中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位置,通过儿童的感官去看去听。儿童视角的叙述是一种乐于为儿童接受的表达形式,这种儿童文学作品有利于激发儿童读者的联想,想像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从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和审美能力。

作品影响

《爱的教育》是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最着名的作品。它与义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约婚夫妇》齐名,被誉为现代义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同时,在义大利人的心中,它也是19世纪义大利最伟大的十本小说之一。
1929年,《爱的教育》被评为“对当代美国文化影响最为重大的书籍之一”。朱光潜、丰子恺、茅盾、夏衍等学者曾将此书列为当时立达学园的重点读物。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中。1994年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2001年被教育部指定为中国小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爱的教育》被译成数百种文字,销量已超过15,000,000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作品评价

义大利诗人帕斯科利: “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堪称青少年学习写作的典範。”
作家夏丐尊:“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得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就流泪。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係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科普作家、编辑出版家叶至善:“《爱的教育》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供孩子们阅读的好小说,有好些发人深省的章节值得细细咀嚼。”
教育家李镇西:“《爱的教育》成了我历届学生的必读材料,课堂上我和学生轮流朗读‘安利柯’的日记,成了我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也成了学生们中学时代最难忘的记忆。”

出版信息

《爱的教育》是在1923年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在《东方杂誌》上连载。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初和21世纪初都曾在国内畅销一时,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截止到2010年前后,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卡通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着,并且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爱的教育》由夏丏尊于1924年对照日、英译本将这本书译为中文,漫画家丰子恺作插图和封面,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义大利19世纪作家。1846年12月出生于义大利里格拉州一个小镇上,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义大利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正酝酿着爱国主义,这股风潮在亚米契斯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1865年,他参加统一义大利的复兴运动的战役,退伍后,亚米契斯致力于文学创作,他以明快、清新的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其中代表作品有《西班牙》《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等。亚米契斯最重要的作品,当属1886年创作的《爱的教育》,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世界声誉,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顶峰。
爱的教育(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着长篇小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爱的教育(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着长篇小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