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一杯咖啡一部经典:一本书搞懂英国文学

一杯咖啡一部经典:一本书搞懂英国文学

一杯咖啡一部经典:一本书搞懂英国文学

基本介绍

  • 书名:一杯咖啡一部经典:一本书搞懂英国文学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247页
  • 开本:16
  • 品牌:北京读品联合
  • 作者:朱虹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4057329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书搞懂英国文学》编辑推荐:一杯咖啡、一部经典,权威教授带领下快速读完世界文学,不限学历,谁都可以!原汁原味的高浓缩外国文学读本。

作者简介

朱虹,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历任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及外文所工作人员、英美文学研究室主任及学术委员、外国文学系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外文所研究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着有专着《美国文学简史》(上、下卷,合作)、《狄更斯小说艺术》,评论集《英美文学散论》,译着小说集《中国西部小说选》(中译英),主编《外国妇女文学辞典》等。

图书目录

绪论
坎特伯雷故事集
哈姆雷特
天路历程
鲁滨逊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
傲慢与偏见
双城记
远大前程
简·爱
呼啸山庄
白衣女郎
德伯家的苔丝
快乐王子集
福尔摩斯探案集
基姆
儿子与情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蝇王

序言

绪论
从威斯敏斯特教堂说起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身份最高的教堂。共有40位国王在此登基,每位国王加冕时坐的靠背椅,至今陈列在这座神圣的教堂里。
教堂里有一块墓地,埋葬着英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人物,包括多个朝代的君主,以及近代的邱吉尔首相等等,由于人数众多,所以显得颇为拥挤。
就在教堂的主祭坛和圣地左侧,也就是历代国王加冕和皇族举行婚礼的地方旁边,有一块专门的墓地,用于安葬英国历代文学家。莎士比亚、培根、狄更斯、哈代等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家,都在此处安眠。在英国,文学家与国王、女王和首相一样,受到最高规格的尊重。这块墓地,被称为“文学角”。
在整个英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随处可见文学家的故居,乔叟、勃朗特三姐妹、华兹华斯、简·奥斯汀、斯各特、柯南道尔等等,他们的故居当作圣地,仔细地保存起来。很多被圈起来,建成博物馆,即使主人已经逝世好几百年,但故居里的一切却保存完好,一如生前。故居里面陈列着当年留下的手稿,生活用品,所出作品的各种版本,有时候还有作家的等身塑像。
英国人对于文学家的尊崇和热爱,是发自内心的。这种深厚的情感,必然来自长期的历史积澱。可以说,英国的民族性格,使英国文学更加自尊,促进了它的形成及发展;而英国文学的日渐成熟,又进一步塑造了英国人的性格。两者相得益彰,使无论是英国人还是英国文学,都具备了鲜明的“英国特色”——英国人的言行举止,像文学作品中的骑士一样彬彬有礼、文雅考究;而英国文学也像英国人一样,颇有绅士风度。
从这个角度看英国文学,也许能够更準确。
中世纪文学
英格兰岛的早期居民没有留下书面文学作品。
公元5世纪,外来入侵者占领英格兰岛,并留下一部神话史诗《贝奥武甫》。全诗结构完整,文字生动,语法讲究,体现了古英语诗歌的特色。
公元6世纪,基督教传入英国,出现了宗教文学。到了1066年,法国人入侵英国,古英语开始慢慢变化,文学上出现了新的风尚。骑士传奇开始风行,主要内容是歌颂对领主的忠和对贵妇人的爱,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讲述的是亚瑟王“圆桌骑士”的奇遇。
中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峰,出现在14世纪,代表作家是乔叟。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採用韵文的形式,刻画了一群朝圣者的形象,行文生动活泼,可读性强,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全面而深刻的。
文艺复兴时期
16世纪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1588年,英国海军一举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情绪愈加高涨。文化和文学领域风起云涌,名家辈出。
诗歌领域,成就最高的当属斯宾塞,代表作《仙后》。作品借用中世纪骑士传奇的体裁,以寓言的形式,歌颂了象徵着英国民族的伊莉莎白女王。《仙后》中的韵文,与中世纪相比,要灵活得多,十分优美。这使得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而且被后世研究者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培根。风格简约,隽永悠长,谈及哲学、思想、政治、文艺等各个方面,时有真知灼见,以类似格言的方式清晰地呈现给读者。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知识就是力量”、“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等至理名言,就是培根散文中的原句。时至今日,在全世界範围内,培根散文仍然被广泛阅读。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杰出代表,毫无疑问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一生写了37部剧本,博採众长而又自有创造。历史剧描画了整整300年的英国历史,场面之宏阔,在世界文学史上前所未有。喜剧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悲剧代表作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以及《麦克白》,戏剧冲突深刻、激烈,语言华美,对于世相人心的洞察是无与伦比的。这几部作品代表了莎士比亚的最高成就,影响了其后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戏剧创作,至今难以超越。
17、18世纪代表作家
文艺复兴之后,英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越来越关注政治,文学也染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及《力士参孙》,三部作品都是藉助圣经故事进行发挥,其中某些倾向是惊世骇俗的,比如对于撒旦形象进行颠覆,传统中的恶魔形象被塑造为革命者。在创作这几部作品时,弥尔顿已经双目失明,而且饱受政治迫害,一腔孤愤在作品中多有体现。行文自由灵动,平淡中见雄奇,堪称英文楷模。中国民国时期的“怪杰”辜鸿铭非常迷恋《失乐园》,即使年过花甲,仍然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这部六千多行的无韵长诗,据说去世之前仍然轻声念诵,泪流满面。
整个17世纪,英国文坛相对沉寂,只有约翰·班扬值得一提。他的《天路历程》巧妙地採用梦境来反映现实,看起来纯属虚构,实际上广泛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部作品,结构清晰,情节连贯,被看做英国小说真正成型的奠基之作。从此以后,英国小说逐渐繁荣,而且超越诗歌、戏剧等体裁,成为英国文学最强的分支。
小说艺术获得长足发展,是在18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使笛福当之无愧地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十分逼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文字口语化,可以说是英国最早的“好读”的小说。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也非常好读,讲述的故事是大人国和小人国的神奇故事,实际上算是一部讽刺朝政、表现人类丑恶的寓言。小说的可读之处在于,斯威夫特把真实感很强的细节放在奇特的幻想之中,令人捧腹,又引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18世纪的英国文坛,还涌现出一位出类拔萃的女作家,简·奥斯汀。她的小说擅长描写日常生活和交往,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把世俗人物居家过日子的心计刻画得入木三分,情节曲折,机智幽默,多带有喜剧色彩。主要作品有《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等6部小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很推崇简·奥斯汀,他说:“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奥斯汀的书,就不是一个好图书馆。”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英国文学像欧洲其他国家一样,迎来了浪漫主义。在诗歌领域的代表人物,有彭斯、布莱克,以及“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人。这个群体的文学特徵是,多描绘湖光山色的优美,田园生活的惬意,诗风淳朴,清新自然。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代表,是诗人拜伦、雪莱和济慈。拜伦和雪莱的作品充满乐观积极的色彩,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突出,感情浓烈,富有爆发力。济慈的风格较为柔和,代表作《希腊古瓮》、《夜莺》和《秋颂》等,充溢着对于纯美的渴望。济慈病逝的时候,只有26岁,墓志铭上写着他最后一句诗:“这里埋着一个/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19世纪现实主义
据史料记载,从1837年到1900年,大约有六万部小说在英国各地出版。其中,历史小说和冒险小说的代表人物,是沃尔特·司格特。他一生创作了27部长篇历史小说,再现了苏格兰、英格兰和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刻划了众多英雄人物,对所有欧美国家的历史小说都有深远影响。
不过,19世纪英国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以狄更斯、萨克雷、乔治·艾略特、哈代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他们在小说的情节安排和语言艺术方面,均体现出很高的造诣,使长篇小说越来越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其中以狄更斯更为突出。
狄更斯最吸引读者之处在于,他能将真实的细节与诗意的气氛结合在一起,将幽默风趣的场面与悲惨的人生境遇结合在一起,将具体的故事与深远的社会背景结合在一起。这使他的作品不仅好读,而且经得起咀嚼,余味悠远,感人至深。从艺术上说,狄更斯对于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其贡献是独特而且难以取代的。
读狄更斯的小说,如同去19世纪的英国走一遭看看。《匹克威克外传》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奥列佛‧特维斯特》向我们展现了伦敦的黑暗和孤儿的苦难;《董贝父子》让我们深切体验到了金钱的罪恶;《大卫‧科波菲尔》充满了人世的沧桑;《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和《小杜丽》让我们沉浸于英国阴郁的浓雾之中;《双城记》讲述了革命的残酷;《远大前程》展现了前程的渺茫。
同样关注社会问题的,还有萨克雷,其代表作是《名利场》,主要内容是讽刺上层社会的虚伪和贪婪。此外,还有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哈代的《远离尘嚣》、《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这些作品产生的时期,英国的殖民统治正好由盛转衰,整个英国社会矛盾加深,政局动荡、贫富冲突严重,这些社会内容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作家们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种种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形成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在情节上注重趣味性,在结构上力求严谨。可以说,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了英国小说的最高成就。
事实上,在批判现实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他文学流派依然存在,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唯美主义”,即:抛开现实羁绊,以纯粹的美为艺术的最终目标。代表作家是王尔德。颇为奇怪的是,王尔德真正的文学成就,并不是他的唯美主义作品,而是讽刺性的社会喜剧。如此看来,唯美主义并没有真正超越活生生的现实;与其说他们不想表现现实,不如说他们对现实极度失望,以至于失去了表达的主动性。
20世纪现代主义
20世纪的文学,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关係。数以万计有才华的青年死于战壕,在精神的废墟上,出现了现代派文学。诗歌方面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它迥异于传统诗歌,无论是意象上,还是韵律上,都泛着清冷、怪异的光芒。比如这样的诗句:
四月是残忍的季节。
从死的土地上,
长出丁香,
掺揉着回忆和欲望。
遗忘的雪为冬天保暖,
春雨滋润着迟钝的根芽。
……
我亲眼看见,
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
孩子们问她:“西比尔,你要什幺?”
她回答:“我要死。”
这样的文字,是多幺令人陌生、震惊和惊异啊!
英国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除了艾略特,还有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乔伊斯。对于大部分普通读者而言,意识流小说并无趣味,情节成分太少,人物面貌模糊不清,甚至不知所云。不过,意识流小说家们并不觉得这是缺点,他们认为,批评者——不管是评论家还是读者——所希望获得的,他们压根儿就不打算提供。
既然他们习惯于自言自语,普通读者就没有必要凑上去听。这也是意识流小说名声很大,但读者很少的原因。1922年,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问世,不少评论家认为,这部着作代表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同样不适合普通读者。总的看来,意识流小说对于普通读者的阅读并无影响。
在现代主义声名卓着的二十世纪,作家毛姆坚持採用法国式的现实主义手法,拥有广大的读者。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等。不得不说,作为二十世纪的英国小说家,在乔伊斯之后,毛姆依然固守“讲故事”的小说传统,实在是很难得。
同样难得的,是小说家劳伦斯,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虹》等,虽然也属于现代派,但可读性是很强的。他以阴柔而优美的笔调抒写爱和性,通篇灵性流溢,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尊严。
现代派小说家中,奥威尔也算一个异数。他的《1984》和《动物农庄》是典型的现代派作品,古怪的场景和情节背后,隐含着清晰的逻辑线索,阅读起来并不费力,而且获益良多。
英国文学的气质
英国的文学作品,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往往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高雅,精緻,矜持,且或多或少地沾些古旧色彩。这种气质也是英国人的特徵,与英国文化的“贵族化”倾向深深契合。对此,世界其他民族褒贬不一,人们的态度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人沉醉其中,仔细体验着高贵、优雅与俏皮;更多的人则无法认同,甚至将英国人的做派视为自以为是、矫揉造作。
毫无疑问,英国人具有根深蒂固的民族自豪感,这与大英帝国曾经辉煌的历史有关。早在15世纪,英王亨利七世时期,一位名叫摩根的威尼斯使节就在其着作《牛津英国通史》中写道:“在英国人看来,这个世界上除了他们之外,就没有什幺像样的人了:每当他们看到一个潇洒的外国人,他们就说‘他看起来像个英国人’,并说‘很遗憾他不是英国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张爱玲生活在英属殖民地香港。在近距离接触了英国人之后,张爱玲明确表达了对“英国做派”的不屑。我们知道,英国人向来是以“绅士风度”闻名世界的,而绅士风度的主要表征,就是遇事冷静,并且言行矜持。对此,张爱玲加以幽默的讽刺:“英国学生派是一种潇洒的漠然。对于最要紧的事尤为潇洒,尤为漠然。”(《红玫瑰与白玫瑰》)“英国人住在非洲的森林里,也照常穿上燕尾服进晚餐。”
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多少有些刻意的讲究,在文艺方面表现明显。比如,英国文学非常注重雕章琢句,力求从字里行间散发出优雅的风範,而这种风範直接造就了独树一帜的英国散文。中世纪时期,法国人曾经一度征服英国,法国文学也随之悄然改变着英国文学,但是,正如一位西方评论家所说:“法国征服者在一件事情上完全失败了:他们在中世纪未能成功地使在法国已经十分流行的短篇散文故事扎根于英国的土壤。”
英国文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体现出一种自信、自得的风範,坚持着鲜明的特色。儘管文学艺术没有国界,难免要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但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断强化和英语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至少在20世纪之前大致如此),英国文学越发独立、自信与自得。
这使得英国文学的优雅风範更加牢固。它不像德国文学那样哲学化,不像法国文学那样放纵,也不像美国文学那样阳刚气十足。英国文学是冷静的、克制的,甚至略显刻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御放纵的刻板,是一种深沉的力量,绝非缺乏想像力。无论是古典作品,还是当前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和《魔戒》,都证实了英国文学的这一特徵。
总的看来,阅读经验丰富的人,以及年岁较大的读者,往往更容易体会英国文学的妙处。曾有人说,读多了法国文学,总觉得不踏实,而英国文学“让我即使在沉闷之中,也可以沿着思绪摸到路”,这“可能是长大了的缘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杯咖啡一部经典:一本书搞懂英国文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