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悼丁君

悼丁君

悼丁君

《悼丁君》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3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第一句以形象的语言比喻国民政府统治的严酷,像巨石一般厚重的夜气压抑着层层高楼,使之感到窒息;第二句是说国民政府对进步文艺的迫害像肃杀的秋天一样。第三、四句暗喻丁玲遇害,再也没有人能写出她那清丽优美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全诗沉郁悲愤,用典自然贴切,哀悼之情深沉绵长,感情真挚。在语言上化用屈原的《离骚》、《九歌》中的意象和辞句,显得文辞典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悼丁君
  • 创作年代:1933年
  • 作品出处:《鲁迅全集》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鲁迅

作品原文

悼丁君1
如磐夜气压重楼2,剪柳春风导九秋3
瑶瑟凝尘清怨绝4,可怜无女耀高丘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丁君:即丁玲(1904-1986),原姓蒋,名炜,字冰之,笔名丁玲,湖南临澧人,着名现当代女作家。
  2. 如磐(pán):磐,大石头。如磐,沉重的样。重(chóng)楼:重,重叠,层叠。重楼,层楼,高楼。
  3. 剪柳春风:语出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谁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导:引导。九秋:指秋季九十天,意为肃杀。
  4. 瑶瑟(sè):瑟,古弦乐器。瑶瑟,亦称锦瑟,用珠玉装饰的瑟。凝尘:尘封。清怨绝:唐·韦庄《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即清凄哀怨的曲调绝断。
  5. 高丘:指文坛。

白话译文

黑夜像磐石一样压着层层高楼,吹拂柳枝的春风却引来肃杀的秋天。
琴上积尘而清丽幽怨的曲调断绝了,可惜不再有女作家来光耀文坛。

创作背景

1925年4月,时在北大等校旁听文学等课程的丁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鲁迅发出了求援信。当时鲁迅因刚遇到化名“欧阳兰”女士的某男士混迹文坛的事情,疑心丁玲也是化名,所以没有对丁玲的来信予以回复,只在4月30日的日记上,写下:“得丁玲信”。此后,由于丁玲的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等的出版,特别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为鲁迅所赏识,使得鲁迅知道“丁玲”并非化名。所以,当1930年9月,丁玲为自己所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出版,由冯雪峰陪同,请鲁迅提供用在《北斗》的插图时,鲁迅将自己珍藏的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版画《牺牲》交给丁玲,并为它写了精短的说明。这样,鲁迅和丁玲开始交往。丁玲的有个性的写作才华和对进步文化的热忱,使鲁迅很是赏识。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被捕,六月谣传她已被害(事实上并没有遇害)。鲁迅听到谣传后,便做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首句“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描写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对进步文化打压的气氛。夜气沉沉,像大石头般的沉重,仿佛要压塌了重重的高楼;春天刚刚逝去,那曾吹出柳叶的春风去却直接把大地导入了萧瑟的秋天。对当时的文化统治气氛的描写,鲁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是通过如诗中所表现的这样的手法,通过对天气的描写来隐喻,如在1933年6月18日致姚克的信中说:“近来天气大不佳,难于行路,恐须蛰居若干时,故不能相见。”“又在同日致曹聚仁的信中说:“近来的事,其实也未尝比明末更坏,不过交通既广,智识大增,所以手段也比较的绵密而且恶辣。”透过作者鲁迅在诗中描绘的场景,可以感受到压抑和萧瑟的秋气。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句,抒发了作者鲁迅对丁玲的才华的赏识和惋惜、悲痛之情。瑶瑟,联想到屈原的《远游》中“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的湘灵来。丁玲是湖南人,她的富有才华的写作,使鲁迅自然而然地想起湘灵来。然而,斯人已逝,湘灵和丁玲均已逝去,使得玉制的华贵的瑶瑟,因无人弹拨而蒙上了灰尘,再也发不幽怨的乐声了。可惜的是,在湘楚的高山上,再也看不到那贤德的人才。“可怜无女耀高丘”句,是鲁迅化用了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句,“无女”是屈原哀楚国无贤德之人的意思。鲁迅化用此句,正是对丁玲才华和品行的肯定,表达了作者为中国失去这样有才华的女作家而感到痛惜。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他曾问鲁迅最喜欢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鲁迅回答他的是“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女”是理想的化身,鲁迅以“女”自比。而在《悼丁君》诗中,鲁迅以“女”比丁玲,由此进一步说明鲁迅对丁玲的赏识。
全诗巧用《楚辞》,善翻典故,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既显得含蓄委婉,又便于释愤抒情。一、二句从自然景象落笔,首先呈现了重压,窒息、凄清、索漠的感觉;以自然气候喻社会气候,状写国民政府统治的黑暗与残酷,既贴切自然,又反衬出社会气侯的险恶。一个“压”字,一个“导”字,形象而鲜明地突出了国民政府势力的凶顽、社会现实的黑暗。三、四句,紧扣诗题,突出一个“悼”字,活用典故,寓意深刻。“凝”、“绝”、“耀”几个动词的运用,十分準确形象,烘託了气氛,突出了内容,寄託于情尽。

名家点评

北京师範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紫晨:这四句诗,感情之浓重,气韵之流畅,意境之清丽,用词之洗鍊,都是不可多得的。鲁迅在这时期,把他的诗锤鍊得如此精纯,使人仰叹。蔡元培先生在序《鲁迅全集》时说:“他的感情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地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
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心伶:本诗就如悲营时节的歌哭一股,极能释愤抒情,恆不如《为了忘却的记念》那样郁恕,也不如《悼杨继》那样锋芒毕贯,而是妙用《楚辞》,台怠无穷,哀切有余,所以,曾植人称为“一时绝构”。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着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着《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悼丁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悼丁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