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内奸夙敌

内奸夙敌

内奸夙敌

《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内奸夙敌》讲述一对青年男女突然得到一份意外遗产,在接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故事。作品试图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如何看待前一时代意识形态中的遗产,同时也表现出新一代人面对过去产生的犹疑、惶惑和不知所措。所收作品大都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所思所想。不难看出,虽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被困难包围,遭遇痛苦,但仍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

基本介绍

  • 书名:内奸夙敌
  • 译者:等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020100422
  • 作者:斯涅吉廖夫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页数:352页
  • 开本:32
  • 品牌:人民文学

内容简介

《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内奸夙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俄罗斯)斯涅吉廖夫 译者:张建华

图书目录

内奸夙敌
瓦茨拉夫广场上的雕像底座
谁不和我们一伙儿就倒霉
磁力
“翻洋片”游戏
我将长眠在沙棘丛下
楼层
19号行动
圣诞老人
在公园里
没有名字
买家
家在何方
唱吧,革命
寻找堕落天使的奶奶
林荫路上的跳鼠
寻找失去的声音
残篇

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摆在您面前的这本《内奸夙敌》已经是第四部俄罗斯“处女作奖”小说集了。在俄罗斯“新一代”基金会坚定不移地向世界推出一批又一批青年作家的时候,相信我国也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在坚定不移地跟蹤阅读他们的创作,这也正是作者、译者、出版者继续这项工作的最大动力之所在。
本集选人了近三年来获奖或者入围的十八篇作品。由于自2011年始“处女作奖”提交作品的作者年龄由原来的二十五岁以下变更为三十五岁以下,所以这一次我们将要接触到的作家年龄跨度比较大。最年长的格奥尔吉·波塔波夫和叶琳娜·克雷扎诺夫斯卡娅生于1977年,最年轻的马克西姆-凯涅尔生于1987年。由于放宽了年龄限制,这些作者大多在参加“处女作奖”的评选时都已经发表过作品,获得过一些小型的文学奖项。不过,“处女作奖”依然以它宏大的宣传力度和长远的培养计画而吸引着大批文学爱好者,被称为文学的“造星工厂”。从职业构成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複杂而又多元化的社会局势下,这些青年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专职创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如波丽娜·科留金娜做网站编辑和外联记者,拉夫山·萨列丁在林区做定製家具的準备工作,马克西姆·凯涅尔负责伊热夫斯克一家杂誌的经济栏目,叶琳娜·克雷扎诺夫斯卡娅在基辅国家公园做环境教育宣传工作,亚历山大·斯涅吉廖夫搞建筑工作,格奥尔吉·波塔波夫则是个工程师。他们到处游历,见多识广,体验各种生活和职业,没有任何羁绊,也无党派之争。文学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是他们表达自己、参与社会、探索未来的一种手段。在2011年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办的“处女作奖”获得者与读者见面会上,女作家奥尔加·叶拉金娜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把写作分为三种:写剧本是为了赚钱生活,写文学研究论文是为了锻鍊自己的头脑,写小说是出于心灵的需要。”他们就是这样努力在谋生、爱好与理想间寻找平衡,走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本集收入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年轻作家比较喜爱的回忆成长经历的自传小说,也有幻想性的作品;既有对历史的反思性小说,也有关注现实的小说;既有以写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也有以情绪或者声音为描写对象的难以定性的体裁,可谓五彩斑斓,特色鲜明,给读者带来各不相同的阅读体验。
《内奸夙敌》2005年入围“处女作奖”的“小型小说奖”。小说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以英汉互译为生的青年米沙在母亲去世后接到一位陌生老者的神秘电话,他自称是米沙姥爷的朋友,姥爷托他转给米沙一处房产。米沙在和女友商议后决定赴约。在距城里不远的郊外农村里,米沙见到了这位姥爷的好友。他衣着破烂,病人膏肓,告诉米沙第二天和他一起去公证处办理遗产公证,然后他所在的这栋房子就归米沙了。在和这位老人接触的过程中,米沙得以知道自己家族的真实历史:姥爷当年是内务人民委员部大尉,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才放回来。他的生身父亲是个酒鬼,母亲仇恨这样的身世,向他隐瞒了一切。米沙在和老者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其实就是自己的姥爷。很快,老人去世,米沙得到了这所房子。可是他再也无法平静地生活了。他一会儿扮成姥爷当大尉时的样子,一会儿又装成被抓来的间谍嫌疑人,近乎自虐般地重现特务审讯犯人的情景。他想替姥爷赎罪,却又尝试理解他;他羡慕那代人拥有信仰,却对他们的信仰充满怀疑。他破坏了平白得来的房子,把女友也赶走了,最终得出结论:可以不相信爱情,但爱是需要的。莫要执拗于信仰,但信仰是需要的。小说通过一件特殊的事情,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回顾和解读,在对历史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今青年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读来别有一番新意。
《19号行动》入围2012年“小型小说奖”的长名单。小说情节完整,贴近现实,构思精妙,文笔老练。在今天讲究实验、探索的文坛环境下颇有传统做派,可以称得上是短篇小说中的佳作。故事发生在苏联解体后的彼得堡:俄罗斯某特种警察部队奉命去制止一次示威游行,他们的任务是抓捕头目,驱赶人群。主人公久沙就是其中的一名防暴警察。两个都自以为代表正义的队伍——游行的人群和年轻的警察发生冲突。代表政府一方的训练有素的警察驱散了这次游行,并抓获了一群为首分子。虽然残酷的现实和曾经的行伍岁月已经把人性磨灭,但是久沙的内心深处还是潜藏着怜悯心和同情心。他暗暗帮助一个被押的野猫般的女孩,匆忙中和女孩互相生起朦胧的爱慕之心。在完成任务后回家的路上,他对自己所执行的命令有了片刻的怀疑。但就在这时他遭遇劫匪,被打昏过去。小说就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深深的遗憾和回味。
《楼层》是由一系列短篇小说构成的中篇。小说以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住过的一栋楼为背景,描写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小说按照地点顺序详述与地下室、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及楼顶相连的那些记忆,几多感伤,几多留恋。·有妈妈对调皮孩子的担惊受怕,有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与帮助的真情,有单亲家庭的辛酸与小小的幸福,有走向邪路的玩伴和淳朴善良的叔叔等等。这些抹不去的记忆是“一阵可以穿越整个人生的风,穿越成长岁月的风”。另外,拉夫山·萨列丁的几个短篇也是类似的童年故事。
短篇小说《圣诞老人》讲述了发生在1941年圣诞节期间的一个小故事。小偷在偷了一袋麵包之后匆忙间逃进一所寄宿学校。这里有在妈妈牺牲后自动承担起保育员职责的年仅十六岁的薇拉以及十五个忍饥受冻的孩子。小偷冒充圣诞老人躲到这里。警察来搜寻时,薇拉为了孩子们的生存冒死将小偷藏了起来。这个夜晚,薇拉和孩子们趁小偷醉酒熟睡之际将他口袋里所有的麵包都换成了玩具。
《寻找失去的声音》是一篇独具特色又充满异域风情的作品。其中有主人公,也有所谓的情节,但这些都不是描写的重点,真正的主角是声音。可以说,这是一篇充满了听觉效果的小说。爷爷的客人“卡尔——哈尔”的说话声,引起幼小的“我”对他们所在的那片土地——乔治亚的嚮往。成人后“我”来到乔治亚,师从提比里西音乐学院最着名最年长的教授、伟大声乐传统的继承者诺达尔·安德古拉泽。在那里听到学音乐的歌唱声,电视里的隆隆炮声,播音员的声音,音乐老师的说话声,各种声音的节奏与分量,座椅和桌子发出的声音,房间里的回声。他们的民族语言像檯球一样,互相碰撞,滚到各处,然后化为黑色的吱吱呜叫的小鸟,飞向阳台,又从阳台俯冲到汽车轮子下。“我”还听到一位乔治亚伟大歌唱家的录音,“好像是熔化的白银从树上滴落”。作者把所有这些声音和当地的民俗、景物融合在一起,如散漫随笔般铺陈纸上。语言华丽繁複,甚至有些晦涩难懂。
如果说《寻找失去的声音》的描写对象是声音的话,那幺《残篇》中的描写对象就是情绪了。《残篇》与前者的风格相似,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杂感和女友无端离去带来的无尽伤感。这些篇章都有编号,但是并不连贯,前颠后倒,正如人纷飞的思绪,无边无际,无休无止,杂乱无章。痴人说梦般独自呓语,诉说着自己的爱、痛苦和失落。
《寻找堕落天使的奶奶》入围2011年“随笔奖”的短名单。它的副标题是“语文学、心理学、纹章学方面的非学术性研究成果”。作品从语言文字出发展开想像,竟然对魔鬼与天使,以及人类的爱恨、嫉妒、高傲、谄媚、公正、自私、纯洁等品性、情感和态度进行了生物学意义上的谱系探究,勾连出它们的亲属关係,别出心裁,新鲜有趣。
迄今为止,“处女作奖”设立已十余年,很多读者会关心那些年轻作者的前途与现状。我国着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曹文轩也曾提问年轻的作家是否能够再创俄罗斯文学的辉煌。这个问题现在难有定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包括大量“处女作奖”获得者在内的青年作家在文坛上越来越显示出整体的实力,新一代作家已逐渐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正如获奖者伊琳娜·博加特廖娃所说,这些生于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的作者,处于历史转折的一段时期。他们少年时期恰逢国家体制的变迁,旧有意识形态的摧毁和新的意识形态的建立同时发生在眼前,这使得他们惊慌失措,无从选择,于是在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之后,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评论家鲁达廖夫也认为当代青年通过创作实现了“认识自己”,通过内在的自我走向了外在的世界。现在他们不仅有实力问鼎大型文学奖项,如罗曼·谢恩钦凭藉长篇小说《叶尔特舍夫一家》入围2009年布克小说奖短名单,扎哈尔·普利列平以长篇小说《罪》获得2008年“民族畅销书奖”,而且以年轻的激情与自信去影响社会意识。他们中的重要代表谢尔盖·沙尔古诺夫、罗曼·谢恩钦、扎哈尔·普利列平、安德烈·鲁达廖夫、谢尔盖·别利亚科夫等加入了2009年成立的国民文学中心。中心联合当代富有影响力的几十位新老文学家,以保护俄罗斯民族文化为宗旨,发表有关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文章,希望为奠定整个民族的精神基础贡献力量。作为青年文学评论界的领军人物,鲁达廖夫提出文学的意义在于“实现时代的精神目标,形成民族基本的意识形态,探索未来的文化模式”。新一代文学家自动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发出对“新果戈理们和新别林斯基们”的呼唤,同时在创作、评论、编辑、出版领域施展才华,以期再创俄罗斯文学的辉煌时代。
为自己这代人立言,说出自己这代人的心声,希望“处女作奖”获得者实现他们的目标!
侯玮红
2013年9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内奸夙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