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九朝古都(洛阳)

九朝古都(洛阳)

九朝古都(洛阳)

九朝古都特指洛阳,是乾隆帝御封的。“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批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数量之多,洛阳实则为十三朝古都。

洛阳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最重要的发祥地,是中华礼仪和中华民族的滥觞地,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故里。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四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隋唐时期最繁华、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城市,是唯一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名城的中国城市,与雅典、麦加和耶路撒冷并称为世界四大圣城。洛阳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22个朝代或政权建都于此,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中国与汉族的命运始终相依。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多年,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是国际着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洛阳,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洛阳
  • 外文名称:The City Of Luoyang
  • 别名:神都、东都、京洛、中京、斟鄩、西亳
  •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中
  • 下辖地区: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8个县
  • 政府驻地: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28号
  • 电话区号:0379
  • 邮政区码:471000
  • 地理位置: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
  • 面积:155230平方公里
  • 人口:682.3万(2017)
  • 方言:中原官话,河洛话
  •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龙门石窟、白马寺、紫微城、上阳宫、老君山、王城公园等
  • 机场:洛阳北郊机场
  • 火车站:洛阳火车站、洛阳龙门站
  • 车牌代码:豫C

说法来源

九朝古都特指洛阳,是乾隆帝御封的。“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批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是泛指意为最多。洛阳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最重要的发祥地,是中华礼仪和中华民族的滥觞地;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故里。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自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累计建都史达1500年以上,是中国历史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夏都

崇(洛阳嵩县),斟鄩(洛阳),穷石(洛阳南)等,帝王鲧、太康、中康、相、羿、寒浞、桀。时间前2070年-前1600年。
华夏第一王都华夏第一王都

商都西亳

西亳所居帝王商汤、外丙、太甲、盘庚,时间前1600年-1046年。

西周都洛邑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共经历了成王—幽王,共11王。时间前1040年-前771年

东周都洛阳

周宣王死、周幽王立。关中发生大的地震,灾难严重。《诗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决定废西都全迁东都,史称东周。东周只有洛阳一个都城。
东周时期,是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东局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桓王、庄王、厘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周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11帝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西周公国

西周,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名,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王畿,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西周桓公是周考王之弟,周考王将他封于河南(王城),以续周公之官职。前256年,秦攻西周国,西周君降。

东周公国

东周公国为西周公国的兄弟国,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一说君爵。前367年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周王室于是分裂出东周公国这个小国,周于是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东周公国其始封君为东周惠公。传统观点认为,东周惠公是周显王二年(前367年)周威公死后,被分封至巩国旧地的。巩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约3公里处的康店村一带,巩义在古时为在洛阳地区所设的河南府的下属县(或称三川郡、河南郡、河南尹、都畿道、金昌府)。

西汉初都洛阳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资治通鉴》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刘邦的文武大臣,多系关东人,不愿意西迁。经过一场辩论,娄敬说:“有德易以王,无德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人也。”意为讽刘邦无德不能定都洛阳,刘邦才决定将都城西迁至长安。

东汉都洛阳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柏乡称帝,是为汉光武皇帝,同年攻开洛阳,定洛阳为都城。史称东汉或后汉。光武刘秀又经过十多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东汉时期的洛阳,为天下名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其城址在现今白马寺东侧即汉魏故城遗址。东汉人公元26年刘秀始创,至公元220年协帝至,经历了196 年。东汉有洛阳、南阳、许昌等都城。其中以洛阳为都的有165年,以许昌为都的有26年,其中南阳作为东汉光武帝所设定之陪都。在洛阳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殇帝、安帝、少帝(刘懿)、顺帝、沖帝、质帝、桓帝、灵帝、(刘辨)、献帝14帝。

曹魏都洛阳

汉献帝初平元年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逐渐形成。曹操在军阀混战和镇压起义军时,势力逐渐壮大,最后掌握了东汉的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阳,其子曹丕继位。不久,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改汉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曹魏从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魏为止,以洛阳为都46年之久。历经魏文帝、魏明帝、齐王、高贵乡公、元帝共5帝。

西晋都洛阳

曹魏后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晋王位,接着重演曹丕代汉的把戏,迫使遭奂让位,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仍都洛阳。西晋都洛51年,历经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遗址处。

北魏迁都洛阳

西晋统一人国后,社会上出现了一度的稳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物质财富有所增加。但统治者极端腐败,晋武帝有姬妾万余人,花天酒地。贾皇后姿意淫乐,竟在大街上抢拉男子入宫为男妃。外戚王恺与大贵族石崇比富,令人吃惊。如此等等,终于酿成了“八王之乱”,历时16年之久。洛阳遇到了严重的破坏。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领中原,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他坚持改革,整顿吏治,严惩贪宫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倡学汉文、说汉话、穿汉服,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坏了洛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北魏都洛阳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后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与西魏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东魏和北周均以洛阳为别都。

隋都洛阳

隋炀帝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炀帝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曾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唐都(武周前)洛阳

唐朝(武周前)时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作为太后临朝称制时都将洛阳作为帝都,时称为东都、神都或京洛。
东都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东南通江都、太湖、浙江,东北通山东、涿郡,西通关中长安的大运河交通中心。

武周都洛阳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皇帝。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闻名,14岁入宫,立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为皇后。李治患高血压病,武后参政决事。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降李旦为皇嗣,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在病中被迫让位给唐中宗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执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阳为都城。

唐都(武周后)洛阳

唐朝在推翻武周复辟后有中宗、玄宗、武宗、僖宗、唐懿、昭宗、哀帝都将其作为帝城,时称为东都、神都或东京。城内有隋唐时代面积最大的宫殿群——洛阳宫,和中国历史上最高大的宫殿建筑——万象神宫。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的叛军也把洛阳作为首都。

后梁迁都洛阳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宗李杞后,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初都开封。后迁都洛阳,五代十国的历史便从此开始。朱温贪色,公元912年,朱温的第三子朱友圭为争夺帝位,杀列温,自立为帝,仍都洛阳。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杀朱友圭,自立为帝,后迁都开封。后梁都洛4年,2帝。

后唐迁都洛阳

公元923年,李存勖消灭开封的后梁政权,自立为帝,帝号唐庄宗,国号唐,史称后唐,衩都开封后迁洛阳。改西都为洛京,后又称东都,唐庄宗称帝之后,恢复唐制,有所作为。后来大修中室,广选美女,骄侈淫逸,不理政事,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公元936年,太原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贵族的帮助下,攻占洛阳,后唐亡。后唐都洛13年,4帝。

后晋都洛阳

石敬瑭藉助契丹30万大军,灭掉后唐,自立为帝、号晋高祖,史称后晋。都洛2年,后迁都开封。此后后汉,后周,北宋,金朝都以洛阳为陪都。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县入洛阳县。时因洛阳东城和京畿地区以及金墉城毁弃,便在隋唐城东北角另筑一洛阳东新城,周围不足9里,即洛阳老城区之前身,它仅是隋唐洛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民国迁都洛阳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3月5日,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大会通过了《国民党中央确定行都与陪都地点决议案》决定以洛阳为行都,行都洛阳计画的出台,与当时紧迫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1932年日本挑起一·二八事变,淞沪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直逼南京。当时的洛阳是最佳的迁都地址,洛阳地处中原腹地,易守难攻,地理位置优越。且经过吴佩孚、冯玉祥等人的大力开发,洛阳修有兵营,通了铁路,建了机场,交通便利。1932年1月30日,国民政府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由林森与国民政府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等五大院长联合签署的《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1932年11月,蒋介石等人向国民党中央第47次常会进一步提议“根据行都计画,划定适当区域为市区,并由国库筹拨经费”。11月29日,国民政府发布《自洛阳还都南京令》,12月1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正式迁回南京。至此,民国时期洛阳的行都使命便告结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九朝古都(洛阳)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