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宝
乾宝(约282年―351年)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后迁居海宁盐官之灵泉乡(今属浙江)。东晋文学家、史学家。
乾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着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除精通史学,乾宝还好易学,这为他后来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搜神记》是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所谓志怪小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它记录了一大批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奇闻异事,内容生动丰富,情节曲折离奇,艺术价值很高。
着述颇丰,除《搜神记》外,还有《周易注》、《五气变化论》、《论妖怪》 、《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纪》、《乾子》、《春秋序论》、《百志诗》等。
基本介绍
- 本名:乾宝
- 字号:字令升
- 所处时代:东晋
- 民族族群:汉
- 出生地: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
- 出生时间:282年
- 去世时间:351年
- 主要作品:《搜神记》
- 主要成就: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 职业:散骑常侍
- 信仰:道教
人物生平
乾宝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乾统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官至奋武将军,封都亭侯;父亲乾莹亦是东吴官员,官至丹阳县丞。
乾宝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凭藉才气受到朝廷的徵召授职,担任佐着作郎。建兴三年(315年),乾宝因参与平定杜弢之乱有功,朝廷赏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
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乾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乾宝举家迁至海宁盐官灵泉乡(今浙江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乾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浙江海盐通元)。
建武元年(317年),当时是东晋建立初期,没有设定史官,中书监王导上书说:“大凡帝王的事迹,必定要记载下来,写成典籍,永远流传后世。宣皇帝平定四海,武皇帝顺应天命,接受曹魏的禅让,大功大德,足以同古代圣君贤王相比,但他们的传纪不见于朝廷府库,他们的恩德未被谱写成乐歌。陛下圣明,为一代中兴之君,应着手建立国史,撰写帝王本纪,上陈祖宗的伟绩,下记将相辅佐之功,务必照实记述,为后代树立準则,满足举国的愿望,使人神欢愉,这无疑是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因此应设定史官,诏令佐着作郎乾宝等逐步撰写集录。”晋元帝司马睿採纳此建议。于是,乾宝开始负责国史的撰写。当时乾宝因家庭贫困,请求出任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令,后改任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
太宁元年(323年),王导请乾宝担任其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着写《晋纪》,自晋宣帝至晋愍帝前后五十三年,共二十卷,进献朝廷。该书简略明了,直书史实,又能做到语气委婉,人们都称讚乾宝是位好史官。
鹹和元年(326年),母桓氏卒,葬灵泉里西南隅,乾宝辞官为母守孝。
鹹和四年(329年),服阕回朝。
永和元年(345年),乾宝致仕。
永和七年(351年)秋天,乾宝去世,葬于灵泉里后花园。朝廷特加尚书令,从祀学宫。
史籍记载
《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
人物影响
评价
乾宝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志怪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乾宝学识渊博,着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乾宝书目达26种,近200卷。
着作
晋纪
《晋纪》20卷,直而能婉,时称良史,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
搜神记
传说乾宝因有感于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气绝复甦,乃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他在序中自称:“虽考志于载籍,收遗佚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此书为我国魏晋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许多古代民间的传说,如《干将莫邪》、《相思树》、《董永卖身》、《李寄斩蛇》等,给后世文学艺术以深远影响。在着名的《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有许许多多的情景和描述都是从《搜神记》中汲取营养和精华的。近代文学大师鲁迅的《铸剑》故事就取自《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凡此举不胜举。
《搜神记》

除此之外,《搜神记》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在戏剧方面,家喻户晓的《天仙配》、《相思树》,就与《搜神记》中的《董永》、《韩凭妻》有着直接的渊源关係;而元杂剧《窦娥冤》,其脉络可直接上溯到《搜神记》里的《东海孝妇》。在诗歌方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及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日夜思念,让道士施展法力求见贵妃魂魄,其情节就取自《搜神记》中的《李少翁》。
其他
《春秋左氏义外传》,还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另有文集四卷。今存《搜神记》20卷,为后人所辑录,又《晋纪》亦有清人辑本。
另计,《封神榜》曾有新疆版本署名为乾宝所着,比明朝早。
成就
乾宝少勤学,博览群记,以才器召为佐着作郎,又因平定杜弢之乱有功,赐爵关内侯。晋元帝即位,未置史官,由中书监王导举荐,乾宝“始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晋书·乾宝传》)他对史学有研究,着《晋纪》。《晋书》称:“其书简略,直而能婉,鹹称良史”;《文心雕龙》誉“乾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史通》赞“理切而多功”。乾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博採异同,混虚实”,“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撰成《搜神记》三十卷,“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乾宝于易学造诣极深,《晋书》明言注《周易》。《隋书·经籍志》载有:《周易》十卷,晋散骑常待乾宝注,又《周易爻义》一卷,乾宝撰,梁有《周易宗涂》四卷,乾宝撰。其中《周易宗涂》《隋志》言已佚,两唐志皆不录。而《周易注》、《周易爻义》二书,两唐志皆收录之。另《经典释文·序录》、《宋史·艺文略·经类》及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等也录《周易注》十卷。又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周易问难》二卷、《周易玄品》二卷,也为乾宝撰。项皋谟、朱彝尊、马国翰等人皆信从。然《隋书·经籍志》明言《周易问难》二卷王氏撰,《周易元品》二卷不着撰人,故今人台湾学者黄庆萱等人关于《周易问难》《周易玄品》二书不为乾宝所撰的考证属实(见《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九)。乾宝的易学着作今皆散佚,其《易》注主要散见于唐人李 鼎祚的《周易集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后人有辑本,“元时有屠曾者,始辑其佚。明下德间,其孙勛重订,其书刻在《盐邑志林》,即今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所据而补订,武进张惠言梓入《易义别录》,历城马国翰、甘泉黄又据而参校习刊之,载《玉函山房辑佚书》、《汉堂丛书》中。孙、马、黄三家辑本,互有详略,然马、黄多者二事,孙多者七事,较其得失,孙本为优”。(尚秉和语,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另外,根据其它典籍记载:乾宝还撰有:《易音》、《毛诗音》、《周官礼注》、《答周官驳难》、《周官音》、《后养议》、《春秋左氏函传义》、《春秋序论》、《正音》、《立言》等。
晋纪总论
乾宝《晋纪》已佚,今存《晋纪总论》于《文选》中。
家族成员
祖父:乾统,东吴奋武将军,封都亭侯。
父亲:乾莹,东吴丹阳县丞。
海盐乾氏家训
海盐乾氏原籍河南新蔡,东晋时乾宝迁海盐。乾宝以博厚才学,召为着作郎。着述宏富,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堪称文化通人。其志怪小说《搜神记》为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并对后世小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乾宝因此被誉为中国小说的鼻祖。
海盐乾氏宗谱自五世孙乾朴起修,以乾宝为海盐始祖,曾三修宗谱。1991年,乾宝第四十八裔孙乾乃军历时10年,修成新《乾氏宗谱》。乾氏家训有八则,主旨分处家鑒、处心鑒、处身鑒、处人鑒、治生鑒等,内容分为敦亲睦、务教训、戒嫉姑、崇节义、戒失业、尚谦抑、守诒谋、择交游。乾氏特彆强调家训中“以上八箴皆遵祖训,兹特有鑒于族衰之由,故摘其大要而记之,子姓辈能奉祖训而不忘焉,亦足以光我宗也。”要求子孙能按家训处世为人治家,光宗耀祖。
海盐是乾氏子孙繁衍生息的重地。宋代乾松年、乾柏年流寓燕地,但至二十三世又从宋高宗南渡,先迁泗州,后又迁武林郡灵芝里,又迁钱塘南良里,至二十七世,元兵南下,又迁回海盐居住。今海盐乾氏主要居住在沈荡、通元、澉浦、六里,至今后裔已有五十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