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对二语习得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二语习得的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进行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质性分析法等对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套用进行研究,从而深化理论研究并指导外语教学实践,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基本介绍
- 书名: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 页数:248页
- 开本:16
- 品牌:天津大学出版社
- 作者:王钰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英语
- ISBN:9787561851296
内容简介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做了一个粗略的时间划分,描述不同时期的研究概貌,探讨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并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分析,总结并梳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成果,便于更清楚地认识本学科的基本面貌,形成坚实的学术基础。
图书目录
1 引论
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小结
2 二语习得研究
2.1 相关理论综述
2.2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
2.2.1 二语习得的心理认知
2.2.2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
2.2.3 二语习得的语言学认知
2.3 中介语研究
2.3.1 中介语
2.3.2 中介语的产生
2.3.3 中介语研究领域分析
2.3.4 中介语的特点
2.3.5 中介语的问题成因
2.3.6 讨论与启示
2.4 二语习得的内在因素研究
2.4.1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2.4.2 母语水平与二语习得
2.4.3 二语水平
2.4.4 二语学习策略
2.4.5 二语习得情感因素
2.5 二语习得的外在因素研究
2.5.1 语言环境
2.5.2 语言输入
2.5.3 教学活动
3 外语教学
3.1 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课堂教学
3.1.1 外语教学观念讨论
3.1.2 二语习得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套用
3.1.3 二语教学决策
3.1.4 外语课堂教学环境
3.1.5 外语教学新的关注点
3.2 教学方法
3.2.1 语法翻译法
3.2.2 直接法
3.2.3 视听说法
3.2.4 认知法
3.2.5 交际法
3.2.6 任务教学法
3.2.7 整体语言教学
3.2.8 折中法
3.2.9 写长法
3.2.10 自主学习法
3.2.1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3.2.12 小结
3.3 外语教学模式
3.3.1 大学英语课程设定的依据
3.3.2 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课程设定
3.3.3 课程设定与设计改革
3.3.4 实践和思考
3.3.5 外语课程设定改革的意义
3.3.6 小结
3.4 质量评估
3.4.1 评估指标体系等级标準的构建
3.4.2 质量评估方法
3.4.3 操作方法与实施
3.4.4 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3.4.5 教学评估的建议
4 相关问题及研究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4.2.1 研究的局限性
4.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小结
2 二语习得研究
2.1 相关理论综述
2.2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
2.2.1 二语习得的心理认知
2.2.2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
2.2.3 二语习得的语言学认知
2.3 中介语研究
2.3.1 中介语
2.3.2 中介语的产生
2.3.3 中介语研究领域分析
2.3.4 中介语的特点
2.3.5 中介语的问题成因
2.3.6 讨论与启示
2.4 二语习得的内在因素研究
2.4.1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2.4.2 母语水平与二语习得
2.4.3 二语水平
2.4.4 二语学习策略
2.4.5 二语习得情感因素
2.5 二语习得的外在因素研究
2.5.1 语言环境
2.5.2 语言输入
2.5.3 教学活动
3 外语教学
3.1 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课堂教学
3.1.1 外语教学观念讨论
3.1.2 二语习得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套用
3.1.3 二语教学决策
3.1.4 外语课堂教学环境
3.1.5 外语教学新的关注点
3.2 教学方法
3.2.1 语法翻译法
3.2.2 直接法
3.2.3 视听说法
3.2.4 认知法
3.2.5 交际法
3.2.6 任务教学法
3.2.7 整体语言教学
3.2.8 折中法
3.2.9 写长法
3.2.10 自主学习法
3.2.1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3.2.12 小结
3.3 外语教学模式
3.3.1 大学英语课程设定的依据
3.3.2 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课程设定
3.3.3 课程设定与设计改革
3.3.4 实践和思考
3.3.5 外语课程设定改革的意义
3.3.6 小结
3.4 质量评估
3.4.1 评估指标体系等级标準的构建
3.4.2 质量评估方法
3.4.3 操作方法与实施
3.4.4 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3.4.5 教学评估的建议
4 相关问题及研究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4.2.1 研究的局限性
4.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