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孤儿
“亚孤儿”是九巨龙集团董事长徐夫京在十年救助办学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来的,指的是:“父母双方有一方死亡、服刑或丧失劳动能力,另一方放弃抚养责任,组织了新的家庭,由孤寡老人代养,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亚孤儿
- 提出者:徐夫京
缺水的小山村
位于泰山脚下的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东徐村,是一个自古没有水吃的小山村,祖祖辈辈挖井找水无望,只能靠天吃饭。每逢下雨,大缸小盆碗茶杯,凡是能接水的器具就全部派上了用场。村里挖了很多旱井,无雨季节,吃旱井里的水,水里长满了虫子。大旱之年,只能去十几里外的山下挑水吃。渐渐地,外村的姑娘不嫁东徐村,本村的姑娘不嫁当地人,一些成不了家的青年小伙也远走他乡,原本700多口人的村庄,只剩下了400多口人。一切皆因为水。水荒让这里的老百姓对水的渴望胜于一切。
打井的承诺
徐夫京在东徐村里生活过8个年头。1995年,他还在济宁市邮电局基建科工作时,用自己做建筑工程设计和节俭生活攒下的5万元钱,又借债4万元,为东徐村里打了一口260米深、每小时上水60多立方的甜水井,结束了东徐村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历史。
“对于东徐村来说,打井找水只是结束了它的过去,办学育人才真正决定了它的未来。一个村庄,只有牛叫声、狗叫声、鸡叫声不行,光有人们的吵闹声更不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孩子们的读书声,一个村庄没有读书声,是最大的缺陷,何况几十年都没有学校呢?”徐夫京说。
徐夫京读国小时,东徐村有一所石屋子学校,因为村里人减少,全村从国小到高中的学生只有十几名,石屋子国小也不存在了,本村的孩子只能到外村去读书。在井水喷出的现场,徐夫京向乡亲们承诺:“十年后我要为咱们山里的孩子建设一所学校。”
十年圆梦
2005年,徐夫京兑现承诺,卖掉轿车,动员全家拿出所有积蓄398万元,推倒自家老房子,补偿、拆迁了相邻的17户常年无人居住的石头屋,整理出高低错落的二十多亩地, 创建肥城市京欣学校。学校占地22.28亩,建筑面积7369平方米。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暖气和学生浴室,是山东省高标準的农村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
学校创办初期,主要招收山区困难家庭辍学的孩子,除生活费以外,所有费用全免。这所学校为周边52做山村的168名困难家庭子女解决了上学难题。
亚孤儿提出
学校里“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由孤寡老人代养的孩子,因交不起生活费提出退学,董事长徐夫京在免除这些孩子生活费的同时,作为一个社会课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亚孤儿”的称谓。他首先研究了“孤儿”的概念,“从辞源学上看,《孟子》一书中云:‘幼儿无父曰孤’,意即孩子没有父亲便是孤儿,这是古人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幼年丧父或者父母双亡’的被称为孤儿。《收养法》中所称的孤儿是指其父母死亡或人民法院宣告其父母死亡的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贯彻实施《收养法》时,民政部行政解释更加明确,即孤儿是指18周岁以下的父母双亡(包括宣告死亡)的未成年人。
亚孤儿这一称谓中的“亚”字,是受孟子“亚圣”称号的启发。孔子出生于山东曲阜,是儒家文明的开创者,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孟子出生于山东邹城,孔子学说的继承者,被后世尊称为“亚圣”,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山东也因此被称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祥地。
“亚”有“次于”的意思。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在思想文化方面地位有别,在个人身世上也有不同。两人都是三岁丧父,但孔子的母亲改嫁到曲阜阙里,并未放弃对孔子的抚养责任,而是将他抚养成人,在他十七岁时去世;孟子的母亲却一直没有改嫁,并且对孟子管束甚严,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后世母教之典範。但是按照古人的定义,孔子、孟子均为孤儿。在此文化历史背景下,徐夫京从“孤儿”名称的出发,发展出了“亚孤儿”这一名称。
徐夫京指出:“亚孤儿比孤儿还苦,因为孤儿是属于国家保障範围的,亚孤儿却不是。” 2010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4号),提出要“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孤儿基本生活费及时足额到位;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地方支出孤儿基本生活费按照一定标準给予补助。”2010年12月3日,民政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的通知》(民发〔2010〕161号),自2010年1月起为全国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至此将孤儿纳入到了国家保障範围。
2013年12月5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积极争取将事实上无人照顾的儿童,纳入到国家保障範围中来。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儿童,主要是指: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放弃了监护责任。就是俗话说的“爹死娘嫁人”的现象。或者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离异,放弃对儿童的监护责任等等,这部分人学术上叫“亚孤儿”。他们也生活在困境中,急需要社会的保障。我们在不懈地努力,争取把这部分孩子纳入到国家的保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