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英语:Proxy Pattern)是程式设计中的一种设计模式。
所谓的代理者是指一个类别可以作为其它东西的接口。代理者可以作任何东西的接口:网上连线、存储器中的大对象、档案或其它昂贵或无法複製的资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代理模式
- 外文名:Proxy Pattern
- 组成:抽象角色、代理角色、真实角色
- 优点:职责清晰
简介
代理模式的定义: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对象不适合或者不能直接引用另一个对象,而代理对象可以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
着名的代理模式例子为引用计数(英语:reference counting)指针对象。
当一个複杂对象的多份副本须存在时,代理模式可以结合享元模式以减少存储器用量。典型作法是创建一个複杂对象及多个代理者,每个代理者会引用到原本的複杂对象。而作用在代理者的运算会转送到原本对象。一旦所有的代理者都不存在时,複杂对象会被移除。
组成
抽象角色:通过接口或抽象类声明真实角色实现的业务方法。
代理角色:实现抽象角色,是真实角色的代理,通过真实角色的业务逻辑方法来实现抽象方法,并可以附加自己的操作。
真实角色:实现抽象角色,定义真实角色所要实现的业务逻辑,供代理角色调用。
优点
(1).职责清晰
真实的角色就是实现实际的业务逻辑,不用关心其他非本职责的事务,通过后期的代理完成一件完成事务,附带的结果就是编程简洁清晰。
(2).代理对象可以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这样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和保护了目标对象的作用。
(3).高扩展性
模式结构
一个是真正的你要访问的对象(目标类),一个是代理对象,真正对象与代理
对象实现同一个接口,先访问代理类再访问真正要访问的对象。
对象实现同一个接口,先访问代理类再访问真正要访问的对象。
代理模式分为静态代理、动态代理。
静态代理是由程式设计师创建或工具生成代理类的源码,再编译代理类。所谓静态也就是在程式运行前就已经存在代理类的位元组码档案,代理类和委託类的关係在运行前就确定了。
动态代理是在实现阶段不用关心代理类,而在运行阶段才指定哪一个对象。
代码示例
#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lass RealImage { int m_id; public: RealImage(int i) { m_id = i; cout << " $$ ctor: " << m_id << '\n'; } ~RealImage() { cout << " dtor: " << m_id << '\n'; } void draw() { cout << " drawing image " << m_id << '\n'; }};// 1. Design an "extra level of indirection" wrapper classclass Image{// 2. The wrapper class holds a pointer to the real class RealImage *m_the_real_thing; int m_id; static int s_next; public: Image() { m_id = s_next++; // 3. Initialized to null m_the_real_thing = 0; } ~Image() { delete m_the_real_thing; } void draw() { // 4. When a request comes in, the real object is // created "on first use" if (!m_the_real_thing) m_the_real_thing = new RealImage(m_id); // 5. The request is always delegated m_the_real_thing->draw(); }}; int Image::s_next = 1; int main() { Image images[5]; for (int i; true;) { cout << "Exit[0], Image[1-5]: "; cin >> i; if (i == 0) break; images[i - 1].draw(); } system("Pa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