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作家)
黑龙江省哈尔滨,研究生学历,软科学专业,曾任行业报纸主编。现为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论专业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央党校“超越之路”课题组成员、作家、电视撰稿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任重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
- 出生日期:1967年
- 性别:男
人物简介
任重,男,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研究生学历,专业:软科学。十余年新闻工作从业经验,曾任行业报纸主编。现为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论专业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央党校“超越之路”课题组成员、作家、电视撰稿人。
有关作品
文学专着
中篇小说集《东北风》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命运主题》(合着)民众出版社,2006年版;
理论专着
《中国特色乡村的发展》(主持其中经济,主要参与党建、文化等方面研究)
《中国特色企业的发展》(参与其中重要部分研究)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2009年版。
电视作品
政论片《厚 土 新 业》时长:30分钟 播出单位:地方卫视
政论片《流转的奥秘》时长:30分钟 播出单位:地方卫视
政论片《林权革命》时长:30分钟 播出单位:地方卫视
政论片《翠绿的界桩》时长:30分钟 播出单位:地方卫视
纪实片《耕作的革命》时长:30分钟 播出单位:地方卫视
政论片《农业产业的变奏》时长:30分钟 播出单位:地方卫视
政论片《南平三农突围》8集 时长:240分钟播出单位:地方卫视
纪录片《非常牙雕李春珂》内部资料片 时长30分钟
政论片《雪灾启示录》3集 时长90分钟播出单位:新疆电视台
纪录片《先辈的旗帜》8集 时长240分钟播出单位:中国教育电视台
政论片《湘江蝶变》 时长30分钟 播出单位:湖南卫视。。
另为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中心撰写课题报告、经验介绍十余万字。
另有各类电教片、内部片、经验总结片20余部,不详录。
电视脚本
三集纪录片
雪灾启示录
配音本
第一集 风雪塞天地
在中国,越往北雪越多,这是个定律。中国大西北的最北部是阿勒泰。位于北纬45度至49度之间的阿勒泰自然是中国最着名的雪乡之一。
2009年冬天,像以往亿万年一样,阿勒泰的瑞雪如约而至。
对于阿勒泰的城市居民来说,银装素裹会让城市顿显新容;对于牧民来说,冬天如棉如絮的瑞雪就是春天如油如奶的春水。当南风吹来春意,瑞雪会融化为春草的碧绿丰茂,转化为牛羊的肥美繁盛。前两年的冬天降雪太少,曾让牧民们很苦恼。对于以牧业为主的阿勒泰来说,同样需要瑞雪兆丰年。
2009年的冬雪似乎要弥补前两年的不足,一落就下起个没完。强降雪一场接一场,无尽的雪片从天空向大地倾倒,天地仿佛已经合为一体,山体、河床、戈壁、城市、乡村被严严实实地覆盖起来,原本轻柔飘撒的雪花最终铺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寒威与重压,简直就是彻骨寒心的“白色恐惧”。
这时气温也越降越低,大部分区域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左右,有的地方还出现零下47.5℃的极端最低气温。这绝对是往常年同期所罕见的。
风雪充塞了天地,
严寒冻结了万物。
风雪严寒中凝望的人们终于认清,阿勒泰遭灾了,而且是几十年罕见的大雪灾。
大风雪压埋了道路,也中断了航路,几乎阻绝了一切交通。绝大多数户外活动都难以进行了。千山无鸟飞,万径人难行。
交通是现代社会运转的最重要支撑系统之一,是人流物流资源分布的主要依託。而在抗灾救灾行动中,交通线更是生命线。
阿勒泰这场大雪灾开始不久,吉木乃公路段就连续遭遇强降雪侵袭,除雪通路的工作强度骤然加大。护路工人顶风冒雪,坚守岗位,奋力开路。即便在大过年的日子里,也是渴了喝几口已经凉透的白开水,饿了啃几口馒头。全部调动起来的抢险机械在公路上除雪通路,每天作业十几个小时,前面刚刚疏通一段,后面又被风雪掩埋。反覆疏通,反覆掩埋,一场激烈的道路争夺战在严寒中打得如火如荼,双方在几十天里都不肯罢手。人感到了天威的狂劲兇猛,天领教了人力的坚忍顽强。天人之战的激烈呈现出大雪灾的烈度。
雪灾在阿勒泰地区首先造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交通灾难。
吉木乃公路段所管养的多处路段处于有名的“闹海风”区域。 “闹海风”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意为“疯狗的狂叫声”,被当地用来指称一种回流性大风吹卷浮雪,造成雪暴的天气现象。每到冬季,蒙古高原都会持续形成高压天气。蒙古高压向西释放,越过準噶尔盆地,在吉木乃一带山区经峡谷挤压,风力骤然飙升,狂卷浮雪,就形成了“闹海风”。“闹海风”的大风可达12级左右,风速每秒二三十米,人在风里会呛得喘不过气来。捲走行人,如同扫起一片落叶。暴风搅雪如沙,瀰漫天地,能见度只有一米左右。
对于户外活动的人畜而言,“闹海风”就是恶魔施暴。
阿勒泰地广人稀,城乡之间,村落相互之间都相距较远。对雪灾抵御能力最弱的首先就是那些偏远的农牧村落。阻塞交通的大风雪让山窝窝里的村庄成了一座座雪海孤岛。
连年冬天降雪较少使一些村庄的农牧民到了2009年也没有储存较多生活资料,一旦大风雪长时间阻绝了交通,吃的用的就很快面临危机了。
布尔津县的阿克加尔村和也拉曼村距乡政府有60公里,这里原本有一条通达公路,大雪把它埋得不见了蹤迹。乡政府为了援救这两个村庄,一次次疏通道路,又一次次被大雪掩埋。白天刚清理出一段“雪地走廊”,晚上又被大风颳起的积雪覆盖。
村庄周围是齐腰深的积雪,就算单个人轻装跋涉也难以爬出去,更不要说车辆通行了。
在无边的风雪严寒中,这样孤悬荒野的小村子一旦断粮断柴,道路再多时无法疏通,后果就不堪构想。
世世代代在北疆雪原中生活的人们都明白,大雪灾中的饑寒交迫会把人无情地逼到绝境。雪海孤岛中的村民们看着风雪瀰漫的天地,不知道风什幺时候能住,雪哪一天会停。家里柴米油盐一天天减少,心里一刻刻起急,这种着急每时每刻都在扩大加深,严重的不安笼罩着大雪荒原上的百户千家。
隔绝于莽原雪村中的人们,在相互帮助中获取抵御严寒的宝贵温暖,谁家缺粮了,就匀借一些;谁家缺柴了,就有亲朋来添补一把。取暖的煤烧光了,牛羊粪也填进了灶火塘。几千年来,牛羊粪原本就是炊煮取暖的好材料,烧煤只是近几年的燃料升级。大风雪又让他们做了一次燃料回归。
无论日子多幺艰难,总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们挺下去:政府一定会来救援,国家对他们一定在深切关注,急切施助。
在那些风雪瀰漫的日子里,阿勒泰几乎所有雪海孤村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考验。
牧民们坚强抵御着大灾造成的饑寒,牲畜们也和主人一样艰苦。
主人储存的草料一天天减少,很难供应牛羊们天天饱餐了。更难熬的是,安身的棚圈灌满了积雪,容身的空间越来越小。牲畜们肚里无食,加上满身霜雪,真是饑寒交迫。终于,身体虚弱的逐渐瘦弱,颤抖,慢慢僵硬。更苦的是那些怀孕的羊妈妈,肚饿体虚,最后胎死腹中。有些暖棚被雪压塌了,羊们就只能住在露天的围栏里,天气过于寒冷,一些在夜里出生的小羊羔没有等到天亮,就冻成了冰疙瘩,出生的时辰就是被掩埋的日子。
在巨大的自然灾变面前,所有生灵都是弱势群体。
按照当地牧业的规律,牧民会留出大片草场用于冬季放牧,许多牲畜是赶到冬牧场去野放越冬的,这就是牧民们的“冬窝子”。这里既有牧民自己的窝棚,也有牲畜的棚圈。当大雪灾到来时,山窝里的冬窝子成了最早被掩埋的区域。多数冬牧场的雪厚平均接近半米,低洼处积雪深度甚至达到两米。野草被深深埋在雪层下面,牲畜难以刨食。
那仁哈拉远冬牧场在这个大雪狂降的冬季里,积雪普遍达到1.5米深,给牧民通常运送食物的道路彻底中断,人们眼看断粮,数万大牲畜也无草可吃。
一片片冬牧场都必须马上转场。可是,狂风依然呼啸,大雪仍旧飞扬。平日里牛羊成群的戈壁草场已经是一片迷茫,连行进的起码参照物都没有。积雪没过了羊腿,没过了人腿,甚至没过了马腿。转场成了人畜共同的挣扎。
一片雪轻得如同一片羽毛,十片雪花的重量似乎也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当亿万片雪花无休无止地落在一起,就会积累成可观的重量。计算表明,一立方米疏鬆的新雪竟有大约100公斤的重量。在雪灾的日子里,亿万片雪花日日夜夜落在阿勒泰农民栽培蔬菜的温室大棚上,雪花刚刚落下时,大棚轻鬆承受,接下来的无限堆积造成重压,终于会有一片雪花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福海县一位温室大棚种植户共有5座温室大棚,其中4座被大雪压垮,巨大的损失让夫妻俩抱头痛哭。
蔬菜大棚在哈巴河县已经是规模化产业,这次也是连片联排压垮。
布尔津县共有日光温室大棚140座,截止2010年1月底,近半数遭受严重损坏。对于蔬菜大棚而言,大雪灾的毁坏方式就是不断堆雪,直至把它们压垮。
大雪灾不仅严重损害了牧业,同样给农业造成巨大危害。
大雪不仅重重堆压在蔬菜大棚上,也压在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钢筋水泥屋顶可以承受。那些木顶、草顶、泥顶的房屋,日益感到沉重。随着大雪不知轻重的堆积,一些民居房很快就顶塌墙倒了,屋子里最后一点温暖被风雪瞬间吹散,屋里的人只能在风雪中迅速逃离。
大灾期间,危急情况到处出现。这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救援”,身处大雪灾中的人们在顽强抗争时,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救援。
这条两边雪墙林立的乡间公路见证了青河县阿勒热乡喀让克托海村的受困经历。
从2009年12月22日开始,这个峡谷中的村庄通往山外惟一的通道就被大雪封堵,困在里面的160多户牧民粮食、药品及牲畜饲草料等曾一度告急。
在受困那段的日子里,通过青河县委县政府的请求,以及各上级单位的协调,由新疆军区某部用直升飞机空投粮食、药品,牧民们才得以度过难关。
这是大雪灾中许多危急情况的缩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初北疆地区雪灾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创1951年以来的极值,属60年一遇。风雪寒流肆虐之地,通信交通、水电输送、民用供应,都大受影响,乃至造成严重损害。
倒塌了房屋的户主在盼望着救援;
雪海孤村中无米下锅的主妇在期待着救援;
转场迷路的牧羊人在等待着救援;
无路可走的抛锚司机在呼唤着救援;
……
这些期盼虽然焦急,但都充满信心。
他们知道救援一定会到来。是的,一定。
而且这救援一定是捨生忘死的,不计代价的。
因为他们是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救援者是他们的同胞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