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伊滨区

伊滨区

伊滨区

伊滨区位于洛阳市区东南部,北至洛河,南至万安山麓,西至二广高速,东至偃师高龙西边界。辖诸葛镇、李村镇、庞村镇、寇店镇、佃庄镇5个镇、106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280平方公里,人口32万。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範新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範区辐射区、省级产业集聚区,是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範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郑西高铁客运专线、S85郑少洛高速、G310国道、S320省道、洛偃快速通道、龙少快速通道连线东西,G55二广高速、G207国道贯穿南北,郑西高铁客运专线、规划中的郑登洛城际铁路、洛阳捷运均在区内设有站点,万安山通用机场开建在即。

伊滨区地势南高北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南部为山麓、浅山区,中部为丘陵,因山洪侵蚀切割而形成条条沖沟,北部为伊洛河沖积平原,伊河、洛河蜿蜒其间。辖区属暖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年均无霜期211天,年均降水量500~600mm,全年日照时数2248.3小时。

伊滨区是古都洛阳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境内有酒流沟、掘山、九贤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和汉魏故城、东汉太学、张衡灵台、东汉帝陵南兆域、北魏水泉石窟等文化遗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伊滨区
  • 外文名称:YiBin District
  • 别名:伊滨、伊洛工业园、伊滨经开区
  • 行政区类别:开发区
  • 所属地区:中国河南省洛阳市
  • 下辖地区:诸葛镇、李村镇、庞村镇、佃庄镇、寇店镇
  • 政府驻地:李村镇
  • 电话区号:0379
  • 邮政区码:471934
  • 地理位置:东出开元大道,二广高速龙门站及关林站
  • 面积:280平方公里
  • 人口:32万 
  • 方言:中原官话、河南话
  •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 着名景点:薰衣草园、山顶公园、郁金香公园、倒盏村、七彩大峡谷、海洋公园
  • 机场:洛阳北郊国际机场 万安山通用机场(在建) 
  • 火车站:洛阳站、 洛阳龙门站、白马寺站
  • 车牌代码:豫C
  • 景区:伊滨伊河公园(在建)
  • 高速公路:G55二广高速、S85郑少洛高速
  • 高等院校:洛阳师範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建)、平乐正骨学院(规划)
  • 职业院校: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绿业学校、洛阳商业学校、洛阳铁路学校
  • 自然景观:伊洛合流

历史沿革

伊滨区所辖之地,西周时期为成周之郊,东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为京郊,秦时属三川郡,西汉以后历代俱为洛阳县(或河南尹、河南府、金昌府)所辖;民国时期历属河洛道洛阳县东南路、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洛阳县第五区、第八区;新中国成立后仍属洛阳县辖,1955年12月併入偃师县,1958年建立4个公社,分别为诸葛公社、李村公社、寇店公社、佃庄公社;1983年各公社易社为乡,1994年后各乡相继撤乡建镇;其中,庞村镇区域原属寇店镇管辖,于1988年独立建镇。2007年,洛阳市成立伊洛工业园区,2008年获省政府批准成为全省首批产业集聚区之一,2009年相继代管五镇(五镇行政区划分别由偃师市划转至洛龙区,并由市政府委託伊洛工业园区代管),2011年5月更名为伊滨区,2017年2月与国家级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发展,统称伊滨经开区。

行政区划

在民政部公布的法定行政区划中,伊滨区并非正规行政区划,不是一级政权,不设伊滨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伊滨区人民政府,由洛阳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伊滨区管理委员会管辖。伊滨区管理委员会的行政权力来源于上级政府(洛阳市政府)的授权,而不是由选举产生的同级人民代表大会。
辖区总面积280平方公里,辖诸葛、李村、庞村、寇店、佃庄5个镇、106个行政村(社区)。
辖区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
政府驻地
下辖村、社区
诸葛镇
60.42
6.39
诸葛村
23个社区(行政村)
李村镇
83.3
8.9258
李村
社区18个、行政村11个
庞村镇
33
4.3
掘山村
14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
佃庄镇
38.7
4.3
黄庄村
19个行政村
寇店镇
64.9
4.1
寇店村
21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

伊滨区位于洛阳市区东南部,北至洛河,南至万安山麓,西至二广高速,东至偃师高龙西边界。

地貌

伊滨区地势南高北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南部为山麓、浅山区,中部为丘陵,因山洪侵蚀切割而形成条条沖沟,北部为伊洛河沖积平原,伊河、洛河蜿蜒其间。境内大部为山前平原,地势平缓,辖区地平在海拔120~300米之间,最高点万安山小南顶海拔937.3米。

气候

辖区属暖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乾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乾冷有雪。多年平均气温14.2℃,1月平均气温4℃,极端最低气温-12℃;7月平均气温33℃,极端最高气温39.5℃。年均无霜期211天,年均降水量500~600mm,全年日照时数2248.3小时。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伊滨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有伊河、洛河蜿蜒其中

土地资源

伊滨区土地利用资源总体规划(截止2017年10月31日)
指标
合计
耕地保有量(公顷)
原规划指标
11025.16
2014年现状
15570.07
调整后指标
13193.33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
原规划指标
8848.38
2014年现状
8852.81
调整后指标
8893.33
建设用地总规模(公顷)
原规划指标
11200.47
2014年现状
6547.14
调整后指标
10383.62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原规划指标
10381.2
2014年现状
6129.22
调整后指标
9475.22

人口

2018年8月,伊滨区总人口为32万人。

经济

根据《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洛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伊滨区发展定位是“以伊洛河水係为纽带,以产业集中集聚集合发展为支撑,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生态环保、健康文明的新城区”,是未来10年洛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伊滨经开区的发展,按照城市功能区、生态功能区、产业功能区、农业农村区、遗址保护区五大功能,将全区国土空间划分为“一城两带两遗址两片区”。

第二产业

城市规划区已建成220kv变电站3座、110kv变电站8座,水电气暖要素完备;
工业产业体系雏形初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0余家。新引进惠普等世界500强企业5家,中信重工、中兴、凯盛等中国500强企业8家,初步形成“232”产业体系框架(高端装备製造、高端服务两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慧型装备、文化旅游三大新兴产业,钢製家具、通用航空两大特色产业)。

第三产业

实施房地产项目17个,建成8个;规划建设安置小区10个,开建8个小区231栋431万平方米,其中119栋202万平方米交付使用,安置民众3.5万人。
万安山山顶公园、七彩大峡谷、豪泽郁金香园、薰衣草庄园、倒盏民俗文化村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建成投用,2017年“十一”期间游客量达65万人次,休闲旅游产业正在迅速发展。

交通运输

公路

S85郑少洛高速、G55二广高速(境内设有伊滨站)
G310国道、G207国道
S320省道、洛偃快速通道、龙少快速通道
域内已初步形成“9纵8横”的内部交通网路,建设市政道路32条120公里,亮化42公里;建设县乡村道路57条223公里,万安山区域5条25公里
与区外联接有5座跨河大桥

铁路

郑西高铁客运专线、规划中的郑登洛城际铁路、洛阳捷运均在区内设有站点

航空

万安山通用机场开建在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新建高中1所、国中1所、国小4所、幼稚园3所;教育园区渐成规模,洛阳师範学院、河南枫叶国际学校、洛阳市商务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洛阳绿业信息中等专业学校、洛阳华洋国际学校、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等院校已集聚师生5万余人;洛阳职业教育学院已选址,正在完善前期手续。

文化事业

下辖佃庄镇境内有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汉魏故城遗址”。
灵台遗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南郊,面积达44000平方米。灵台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2017年,在佃庄镇东汉灵台附近建设的张衡地震台将投入使用。

历史文化

辖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保单位众多。现有“汉魏故城遗址”(佃庄镇境内)、北魏水泉石窟(寇店镇境内)、东汉明堂(佃庄镇境内)、东汉太学遗址(佃庄镇境内)等国保单位8个、省保单位1个、市保单位8个、县保单位6个,尚有5个市保单位正待批覆。酒流沟、武屯、掘山、九贤4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散落域内,距今约4000~5000年,均为二级聚落,归属于伊洛河仰韶文化聚落群。东汉帝陵南兆域位于万安山北麓丘陵地带,葬有东汉六位皇帝。北部有汉魏故城、辟雍碑、灵台残迹、水泉石窟、东汉刑徒墓地等古蹟。1938年8月至1940年12月,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驻洛阳县第五区梁村梁家祠堂刊印中共豫西特委《前锋报》,遗址现存于今诸葛镇梁村。

风景名胜

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阳东南侧,位于洛阳、偃师、伊川三县交界处,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为洛阳东南之要冲,魏文帝尝猎于此山时有虎超乘舆,孙礼曾拔剑刺之,今山坳有魏明帝的高平陵。万安山作为洛阳东南的一处绿色屏障,努力将自然、人文、休闲、历史、宗教等文化符号统为一体,让走进公园的游客参佛龙门天阙,承接嵩山神韵,俯视伊川平原,拜谒千年帝都。让走进公园的游客在行走中修心问道,在观景中仰圣怀古,在欢愉中休闲游憩……
万安山万安山

地方特产

牡丹石
牡丹石工艺牡丹石工艺
牡丹石主要产地是是洛阳市寇店镇五龙村。
据地质年代测定形成的时间,距今约为三至四亿年。有一种奇石,质地细腻,底色为黑,间布或白或绿的纹理,状如牡丹,形态逼真,有的如含苞,有的似盛开,酷似牡丹,故名牡丹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
牡丹石的底色为黑色,石体上均匀分布了很多的或白或绿的晶状体,宛如一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像含苞、似盛开,由此得名“牡丹石”。
牡丹石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其美,更在于其资源的稀少性,是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
牡丹石是一种带有五瓣花状花纹的玩石,属于花岗岩石种,表面呈黑灰色,上面散落着浅绿色的五瓣花,色彩反差很大,五瓣花显得分外夺目。牡丹玉石形成于十五亿年前,多个长斑晶会聚,星球状体,其切面似牡丹花形。牡丹玉石石质坚硬,细腻光滑,花朵高雅、清秀,仿佛镶嵌于内,牡丹玉石岩脉产于最老的地层太古界登封群的石牌河组。性能优越,风格独特,抗风化,经久耐用,无放射性,能改善视觉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黑石生白花,白花映黑石,黑白相间,妙趣横生。黑色的石料硬度达6度,可与花岗岩比高低;白色的花硬度为7度,可同白玉相媲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伊滨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