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白蜡树
秦岭白蜡树,别名:秦岭梣,拉丁文名:Fraxinus paxiana Lingelsh. 木犀科、梣属落叶大乔木,树皮灰黄色。冬芽甚大,阔卵形,有芽鳞2对,外被锈色糠秕状毛,乾后变黑褐色,光亮,内侧密被锈色茸毛。嫩枝黄色,粗壮,近四棱形,节膨大,老枝变灰褐色,无毛,散生白色皮孔,明显。花冠白色,裂片线状匙形,等长或略长于花冠裂片,花葯先端钝圆;两性花雄蕊较长,伸出花冠之外,花葯尖头,花丝细,子房密被锈色糠秕状毛,具长花柱,柱头舌状,2浅裂。翅果线状匙形,先端钝或微凹,翅扁而宽,下延至坚果中上部,坚果圆柱形,脉棱细直。花期5-7月,果期9月。茎皮供药用,清热燥湿,收敛止血,但脾胃虚寒者忌用。
图片均取自中国植物图库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秦岭白蜡树
- 拉丁学名:Fraxinus paxiana Lingelsh
- 别称:秦岭梣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捩花目
- 科:木犀科
- 属:梣属
- 分布区域: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
形态特徵
落叶大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黄色。冬芽甚大,阔卵形,有芽鳞2对,外被锈色糠秕状毛,乾后变黑褐色,光亮,内侧密被锈色茸毛。嫩枝黄色,粗壮,近四棱形,节膨大,老枝变灰褐色,无毛,散生白色皮孔,明显。羽状複叶长25-35厘米;叶柄长5-10厘米,基部稍膨大;叶轴上面具窄沟,散生皮孔状凸起的疣点,无毛或被稀疏柔毛,小叶着生处具关节,节上常簇生鏽色茸毛;小叶7-9枚,硬纸质,卵状长圆形,长8-18厘米,宽2-6厘米,顶生小叶与侧生小叶近等大,先端渐尖,基部圆或下延至小叶柄,叶缘具钝锯齿或圆齿,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被稀疏柔毛,乾后上面呈棕色,粗糙,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明显凸起,呈红色,细脉网结明显;上部小叶无柄,下部具短柄。圆锥花序顶生及侧生枝梢叶腋,大而疏鬆,长I4-20厘米;花序梗短,长约2厘米,扁平而粗壮,密布淡黄色细小皮孔,无毛或有残存芽鳞内的成簇茸毛;花梗细,长约2毫米;花杂性异株;花萼膜质,杯状,长约1.5毫米,萼齿截平或呈阔三角形;花冠白色,裂片线状匙形,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雄花具雄蕊2枚,等长或略长于花冠裂片,花葯先端钝圆;两性花雄蕊较长,伸出花冠之外,花葯尖头,花丝细,子房密被锈色糠秕状毛,具长花柱,柱头舌状,2浅裂。翅果线状匙形,长2.5-3厘米,宽约4毫米,先端钝或微凹,翅扁而宽,下延至坚果中上部,坚果圆柱形,脉棱细直。花期5-7月,果期9月。
秦岭梣

生长习性
生山谷坡地及疏林中,海拔1 750-3 100米。
地理分布
产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模式标本采自湖北。
秦岭梣

属下种类
秦岭梣 秦岭白蜡树(中国树木分类学)图版4: 4-6
Fraxinus paxiana Lingelsh. in Bot. Jahrb, 40: 213. 1907 et in Engl. Pflanzenr. 72(IV-243):22. 1920;陈嵘, 中国树木分类学1060. 193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3: 345,图4643. 1974; 秦岭植物志1 (4): 67, 图67. 1983.
秦岭梣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茎皮供药用,清热燥湿,收敛止血,但脾胃虚寒者忌用。
秦岭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