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穹窿(建筑学名词)

穹窿(建筑学名词)

穹窿(建筑学名词)

呈半球形或近似半球形的由多个曲面体组成的顶盖;见"穹隆"。

简介

一种建筑的构造,又称穹顶、拱顶、圆顶,常指宽大的厅堂上空所修筑成圆球形和多边曲面的屋顶盖,有的中央留有圆洞供採光用。它是古罗马建筑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重要造型特徵
内表面呈半球形或近乎半球形的多面曲面体顶盖,古代多用砖、石、土坯砌筑。
建筑物的穹窿顶在古代先出现于亚述、波斯和埃特鲁里亚,后在罗马得到完善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成熟,巴洛克以后繁荣。中国的穹窿顶出现于公元前 1世纪的汉代。因为砖石有防腐、耐压的特性,穹窿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墓室顶盖的一种形式。在地面建筑上,穹窿则用于某些砖塔的顶部以及后来的清真寺的窑殿中。穹窿顶筑在地下时一般跨度为3米左右,发展到地面上砌筑时,顶跨有达12米以上的。

分类

穹窿按砌筑方法,大致可分为拱壳穹窿和叠涩穹窿两类:
拱壳穹窿  大体可分四种:①球面穹窿。矢高较小的球面体穹窿,虽置于方形平面上,但无明显的接缝脊线,犹如现代的双曲扁壳,如河南省洛阳烧沟汉墓。②对角脊穹窿。置于方形平面上矢高较大的穹窿,由四块三角形曲面体组成,在对角上形成明显的接缝脊线,多见于东汉墓室。③盝顶穹窿。置于长方形平面上有对角脊的一种穹窿,由于其顶部中央採取一个长方形封顶方式,犹如盝顶建筑而得名,始见于东汉,如甘肃省武威县雷台汉墓。④十字脊穹窿。由四块三角形曲面体组成,但曲面体是抹角砌筑而成,其脊线相交于方形平面每边的中点,从而形成十字形脊缝,脊线不如对角脊穹窿突出,出现于三国、两晋时期。
叠涩穹窿  以叠涩方式砌筑,形式及结构上的受力状态同拱壳穹窿有很大区别。叠涩顶形式很多,有对角脊、多角形和圆形穹窿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穹窿(建筑学名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