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机械臂
空间机械臂本身就是一个智慧型机器人,具备精确操作能力和视觉识别能力,既具有自主分析能力也可由航天员进行遥控,是集机械、视觉、动力学、电子和控制等学科为一体的高端航天装备,是太空梭开创的一个空间机构发展新方向。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空间站、太空梭、空间机器人等的诞生及成功套用,空间机械臂作为在轨支持、服务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已经进入太空,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太空梭和国际空间站的实际使用,空间机械臂显示出强大的套用能力和广阔的套用前景,对空间科学和套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日益增多,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的产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空间机械臂
- 类型:智慧型机器人
- 对象:航天员
- 属性:视觉、动力学、电子
各国发展
人类进入太空的初期,只拥有简单的飞船和不具备再补给能力的第一代空间站,空间科学套用的规模和层次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载人航天的继续发展,苏联礼炮六号等空间站开始具备了使用货运飞船再补给的能力,不过两者直接对接,显然不需要複杂的空间机械臂系统辅助工作。
加拿大
20世纪70年代美国太空梭开始研製,1981年太空梭开始发射升空,太空梭上携带了一套由加拿大斯巴宇航公司(SPARAerospace)研製的六自由度机械臂系统,一般称之为太空梭遥控机械臂系统(SRMS)或是加拿大机械臂一(Canadarm1)。加拿大机械臂总长度15.2米、直径0.38米,自重410千克,加拿大机械臂最初具备部署释放或是抓取332.5千克载荷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拿大机械臂系统升级负荷质量以支持空间站建设工作。
加拿大机械臂早在1981年的STS-2任务中就正式登场,太空梭曾在50多次飞行任务使用加拿大机械臂。加拿大机械臂作为空间机械臂的开路先锋,显示了机械臂广阔的使用範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极大促进了空间机械臂的发展,此后的美苏空间站设计都带有空间站机械臂,其中尤其着名的就是国际空间站上的空间站遥控机械臂系统(SSRMS)。
SSRMS又称加拿大机械臂二,在通过太空梭部署到国际空间站后,在空间站的建设、维护、补给和使用的过程中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加拿大航天局也因此获得了国际空间站3%的使用权。加拿大机械臂2性能强大,但同样花费不菲,从1984年自由号空间站提出到它运抵国际空间站开始工作,加拿大航天局在该项目上投资高达10亿美元。
德国
1993年德国宇航中心研製并成功发射的小型空间机器人系统ROTEX,它有6个自由度,安装有各类感测器和执行器,能够在1m的运动範围内进行指定的操作。2007年进行了Inspector系列自由飞行机器人的研究。
欧洲
在“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舱和日本舱装配了两个大型空间舱外机器人系统,即欧洲航天局资助研製的欧洲机械臂(ERA)(长11m,7个自由度)和日本实验舱机械手系统(JEMRMS)(长10m,6个自由度,末端安装一个2m长的6自由度小型灵巧机械臂)。
日本
1997年,日本发射的工程试验卫星2VII(ETS2VII)是国际上第一个自由飞行空间机器人系统,其机械臂长2m,有6个自由度,配有摄像机及辅助工具,末端安装有长约0.15m的三指灵巧机器手系统,整个机器人系统重约45kg。它首次尝试了无人情况下的自主交会对接和舱外空间机器人遥操作试验,演示了多自由度、多感测器机械手用于空间精密在轨服务的可能性,并验证克服大时延和通信能力有限的遥操作技术。
中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站项目开始启动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八院等多家单位都开始了空间站机械臂的论证和研究工作。2005年五院就开始了空间站机械臂的研究,当时机械臂新技术比例超过80%,而且在保障控制定位精度的同时进行远程控制,还要具备视觉识别和自主分析避障能力。加拿大机械臂2能自动移动到目标毫米级别的距离上,系统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空间机械臂既没有国内资料参考,也无法获得国外技术输入,研究过程可谓困难重重。航天五院科研人员迎难而上,面对这一多学科一体化的複杂系统,集中本院的相关资源,并联合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统筹规划组建了空间站机械臂项目团队开展研製工作。
2005年到2006年,机械臂团队自主开展了六自由度小型机械比研製工作,2007年到2008年开始研製载人航天工程三期空间站的机械臂原理样机,并在2008年完成了研製工作,解决了总体设计和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难题。随着我国空间站任务和设计的重新定位,对空间站机械臂的定位精度尤其是可达範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五院空间站机械臂团队提出了研製更为複杂的七自由度荣誉机械臂的构想,使机械臂能够类似同样七自由度的加拿大机械臂2那样具备自主“爬行”能力,与航天八院的设计方案拉开了距离,奠定了竞争胜利的基础。
经过长时间的预研和最后的激烈竞争,2012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最终获得了空间站机械臂项目,在珠海航展上展出。航天五院的七自由度冗余机械臂长10米、最大负载25吨,在轨运行10年以上,可满足中国建造、维护和使用大型长期有人照料空间站的需求。
2014年9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8所完成了空间机械臂的详细方案设计及单关节的装配调试,标誌着该所已初步掌握空间机械臂设计、製造、试验的关键技术。该所此次研製的空间机械臂由一个臂展和6个关节组成,非常灵活,可以全方位进行目标捕获和操作。该所已实现空间机械臂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并可进行微重力环境下的地面模拟试验。后续,该所将针对空间机械臂的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能够準确进行目标的捕获。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其中上面新安装的设备是机械臂,将测试开展舱外搬运和维修。这个机械臂由中国航天科技五院自主研发。这种设备目前在国际空间站上已经使用,但在中国航天领域仍处于试验阶段。
结构分类
空间机械臂有舱内和舱外两大类。
- 舱内机械臂
通常尺寸不大、运动範围有限,主要完成舱内装配、更换部件、对漂浮物体的抓取等。
- 舱外机械臂
长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针对不同任务的需求自由度从5个到10个不等,安装载体有太空梭、空间站、以及小型飞行器或空间机器人。它主要完成辅助对接、目标搬运、在轨建设、摄像、对卫星等空间合作或非合作目标的捕获释放等,此外还可以作为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辅助设备。
主要用途
空间机械臂具有广泛丰富的用途和强大灵活的功能,空间站机械臂作为未来空间站的大型空间设备,不仅是空间站建设、维护和使用的关键设备,也将提高空间科学套用的规模和水平,还将提高我国控制、电子、空间润滑以及自主规划等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
投入使用的太空机械臂中,国际空间站上的“加拿大臂2号”在尺寸和複杂度上堪称第一图册
1、空间机械臂可以用来实现对于空间静止或移动目标的观察、监视,即通过精度定位或运动,使得机械臂上所安置的视觉系统能够準确地捕获、跟蹤需要观察或监视的目标,对其进行照相或摄像。
2、空间机械臂是在轨维护与建设的支撑性技术。
通过该技术,利用机械臂的定位功能,通过不同形势手爪的使用,完成对于太空飞行器舱内和舱外不同目标的拾取、搬运、定位和释放。通过在轨自主操作与遥操作相结合的技术,实现空间站或其它轨道器内部的无人情况下的複杂试验动作;由航天员进行舱内外的抓取、搬运、维修等操作,或者作为航天员或大型构件的支撑,协助航天员完成在轨建设或维修项目。
3、空间机械臂是月球及深空探测所必须的支撑性技术。
月球及深空探测只要在目标上着陆,就会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取样。完成这项任务,往往需要机械臂对取样目标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分析、选择;之后,对其进行清理、拾取、搬运和装载。此外,有时候还需要对观察或探测目标进行研磨、钻探等,这些工作是离开机械臂所无法完成的。
空间机械臂最直接的用途是通过捕捉运输飞船进行自动化精密对接,这样就比以前的人工对接或自动对接快速得多、效率高得多。截至2014年,中国採用的基本是自动对接和手控对接两种方式,但在快速对接上远落后于俄罗斯和美国,恰恰这一块就是由空间机械臂实现的。因此,中国新研製的空间机械臂将大有作为。
技术牵引
空间机械臂对于带动国家相关基础工业与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升空间机电系统的技术能力有重要作用。
1、为了适应複杂恶劣的空间环境,特别是舱外的机构和电子元件所处的环境更为严酷,对材料、电子器件、轴承、热控材料、润滑剂等基础工业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为满足多学科、多系统高度集成的要求,系统的体积重量要求儘可能的小、精度要求儘可能高,这对于太空飞行器的一体化设计技术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3、由于机械臂是一个以运动为核心的空间机电系统,因此,它对空间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推动和提升作用,由此可以带动空间电机、空间传动、空间精密位置、速度测量、伺服控制等多项工程技术的发展
4、由于空间机械臂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将可以大大促进空间机构的运动规划与仿真、多体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技术的发展。
空间机械臂作为空间机电技术的综合载体,通过研究与发展该项技术,对于我国空间机电技术和相关产业与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与提升作用。随着空间机械臂技术的提高,将促进中国空间科学试验、空间维护与建设、深空探测等空间技术的发展。